張燕軍 蔣強 蔣忠仆 張倩 王海亭 周毅
(開封市中心醫院 介入科 河南 開封 475000)
?
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腔內治療效果分析
張燕軍 蔣強 蔣忠仆 張倩 王海亭 周毅
(開封市中心醫院 介入科 河南 開封 475000)
目的 研究腔內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開封市中心醫院行腔內治療的129例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對其臨床療效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比觀察患者治療前后靜脈通暢程度、下肢臨床表現及近遠期臨床療效。結果 129例患者術后1個月及6個月VSDS、VCSS評分均優于手術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近期血栓清除優良率為89.92%,遠期療效優良率為92.25%。結論 腔內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腔內溶栓;臨床療效
近幾年,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對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影響。目前,抗凝、溶栓是臨床上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但在取得顯著療效的同時存在發生全身溶栓的出血風險,不利于患者預后[1]。有研究指出,腔內導管溶栓治療局部血栓效果明顯,可最大程度降低全身溶栓的出血風險,被廣泛用于臨床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2]。為論證上述觀點,本研究特選取129例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對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如下。
1.1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超聲檢測證實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②伴有明顯的下肢腫脹、疼痛等主要臨床表現;③發病時間不超過15 d;④所有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②存在認知障礙或精神異常,無法配合本研究者。
1.2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開封市中心醫院行腔內治療的129例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68例,女61例;年齡35~83歲,平均(59.34±4.55)歲;病程6 h~14 d,平均(6.59±1.55)d;致病原因:外傷59例、手術31例、腫瘤12例、分娩7例、長期制動13例、無明顯病因7例;栓塞血管部位:周圍型52例、中心型43例、混合型34例。
1.3 治療方法 ①行足部靜脈穿刺順行造影,確定血栓解剖部位、范圍等情況,經頸靜脈或健側置入下腔靜脈可回收濾器;②經股、腘,大、小隱靜脈于血栓部位置入UNifuse溶栓導管;③給予尿激酶(輔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4225)溶栓治療2~5 d,期間同時靜脈給予肝素(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264)抗凝治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維持在60~90 s;④溶栓期間實時監測纖維蛋白原水平,保持在1 mg/L以上;⑤溶栓完成后,進行靜脈造影檢查,對存在靜脈壓迫者進行靜脈球囊支架植入或擴張處理;⑥術后給予常規抗凝治療。
1.4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患者治療前后靜脈通暢程度及下肢臨床表現。靜脈通暢程度采用靜脈節段性病變評分(VSDS)進行評估,下肢臨床表現采用靜脈臨床程度評分(VCSS)進行評估。
1.5 療效評定標準 以靜脈造影分級為近期療效評定依據:①Ⅰ級,即經治療,患者血栓清除率超過95%,患肢臨床癥狀徹底消失,深靜脈阻塞各段血流恢復通暢;②Ⅱ級,即血栓清除率低于95%但超過50%,患肢臨床癥狀基本消失;③Ⅲ級,即僅為側支血管開放增加或血栓清除率低于50%,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有所改善;④Ⅳ級,即血栓清除較治療前無變化,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進展[3]。優良率=(Ⅰ級+Ⅱ級)/總例數×100%。遠期療效評定以手術1 a后臨床及彩超檢查結果為依據:①優,即血管壁光滑,血流完全恢復正常,無異常側支血管存在,患肢周徑正常,與健側周徑差值小于1 cm;②良,即血管壁較光滑,血流基本恢復,存在少量異常側支血管,患肢周徑與健側周徑差值為1~1.5 cm;③中,即血管壁欠光滑,血流部分恢復正常,存在較多側支血管,患肢周徑與健側周徑差值為1.5~2 cm;④差,即血管壁不光滑,血流未恢復,出現大量側支血管,患者周徑無改善,與健側周徑差值大于2 cm[4]。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2.1 手術前后VSDS和VCSS評分比較 129例患者術后1個月及6個月VSDS、VCSS評分均優于手術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手術前后VSDS、VCSS評分比較,分)
注:與手術前比較,aP<0.05。
2.2 近遠期臨床療效 經治療,129例患者血栓清除Ⅰ級83例、Ⅱ級33例、Ⅲ級9例、Ⅳ級4例,血栓清除優良率為89.92%(116/129);1 a后,經臨床及彩超診斷,優98例、良21例、中8例、差2例,遠期療效優良率為92.25%(119/129)。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類型,主要是由血液在下肢深靜脈不正常凝結而引起,患肢腫脹、疼痛,淺靜脈曲張,股青腫,股白腫為其主要臨床癥狀。對于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而言,若未及時給予準確診斷與治療,易發生血栓脫落現象,進而導致患者腦、肺等重要臟器栓塞甚至死亡。
去除血栓、恢復靜脈通暢并保留靜脈瓣膜功能是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目的與關鍵。臨床發現,常規溶栓治療易導致出血并發癥的發生,不利于患者康復及預后的改善[5]。近年來,隨血管腔內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尤其是各種新型導管的相繼問世,腔內導管溶栓被廣泛運用于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中,同介入與開放手術聯合取栓治療方式相比,具有無需切開股靜脈、創傷小等明顯優勢,在取得顯著溶栓效果的同時有效避免了手術抗凝導致切口內血腫的發生,最大程度降低了術后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于偉娜等[6]研究顯示,采用腔內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近期血管清除優良率為91.20%,手術兩年后隨訪療效優良率為92.47%,提示腔內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效果顯著,復發率低。本研究中,129例患者近期血栓清除優良率為89.92%,遠期療效優良率為92.25%,與上述學者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再次佐證了腔內治療對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行性與有效性。本研究根據治療后靜脈通暢程度及靜脈瓣膜功能對遠期療效進行評估可知,129例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術后1個月及6個月VSDS、VCSS評分均顯著優于手術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提示血管腔內治療對改善患者靜脈血管通暢程度,保留靜脈瓣膜功能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腔內溶栓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1] 季必宏,鄒偉榮,許海林,等.導管溶栓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的臨床應用[J].中華危重癥醫學雜志,2016,9(1):41-43.
[2] 郭相江,薛冠華,黃曉鐘,等.腔內置管溶栓治療重癥亞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5,32(9):2239.
[3] 張希全,王義平,朱亮,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腔內治療的中遠期療效[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4,29(4):265-268.
[4] 張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腔內治療適應證探討[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4,29(4):244-245.
[5] 潘晶晶.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腔內治療現狀及進展[J].醫學綜述,2013,19(20):3726-3728.
[6] 于偉娜,張希全,王義平,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血管腔內治療[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2013,7(5):378-382.
R 654.4
10.3969/j.issn.1004-437X.2016.10.022
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