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瑋瑋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1
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府責任研究
孫瑋瑋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1
21世紀以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成為時代主題。在生態文明的背景下,政府作為國家各項建設的主導者,應承擔起新的責任即生態責任。然而我國政府在生態責任履行方面有所缺失,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本文主要從樹立政府主體地位,健全生態問責制,完善法律法規,完善生態責任監督機制,引導公民參與這五個方面入手,構建政府生態責任體系。
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政府責任
目前,對生態文明概念的認識可謂是見仁見智。在西方國家,出現了生態后現代主義、后工業社會、生態現代化、后工業文明等。1995年,一位著名的美國批評家羅伊·莫里森,在現代意義上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他認為,生態文明是工 業文明后的一種新型文明。在我國,1997年著名生態學家葉謙吉從生態學和生態哲學兩個維度對生態文明進行了詮釋,他認為生態文明是指獲利于自然又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同時也標志著生態文明概念在我國首次提出。著名學者俞可平認為,生態文明是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關系所做的全部努力與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的總和,它是人類改造自然同時造福自身的過程,生態文明表征著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進步狀態。
總體說來,生態文明是指,人類改造自然同時又保護自然,以優化和改善人與自然關系為前提,為建立良好生態環境而獲取的物質、精神與制度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社會的一種文明形態,是社會文明生態化表現,它是社會的發展程度高低的標志,同時生態文明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相處,生態文明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社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意味著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既要滿足人類發展的需要,又要保護自然環境,通過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從而取得人類進步的物質和精神成果。
目前我國處在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化發展重要時段。人口在增長,資源需、環境惡化的壓力也都在增長,尤其是傳統工業化和城市化造成的污染在一些地區導致的環境重大破壞案例時有發生,保護環境和改善生態問題處于關鍵時期。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十分迫切和重要。
首先,黨的十八大以來將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從實際情況來看,為了緩解我國脆弱的生態環境,緩和我國人口的高增長率,推動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必須建設生態文明。其次,生態文明建設指引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政府應摒棄過去那種以環境污染為代價去換取經濟短暫繁榮的發展模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各個要素相協調,在全社會倡導建設生態文明,從而實現整個社會持續發展。最后,生態文明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建設意義重大。構建和諧社會需要人、社會與自然三者利益共同體相互配合,生態文明的缺失,會導致人們連綿不斷的遭受自然災害和瘟疫疾病的襲擊,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得不到應有的保障,經濟生產和發展無法順利進行,不可避免地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社會和諧將無從談起。新時期,為了保證我國現代文明建設能持久穩定發展,必須把生態環境保護提到文明建設的高度。
當下,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得以持續繁榮發展的必經之路。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我國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還存在許多亟需發展和完善的地方。
(一)政府主體地位的缺失
近些年,我國出現了多例特大生態環境破壞事件,例如河北白洋淀死魚事件、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案、貴州高速公路液態氨泄漏事件等,在這些事件中毫無疑問企業被認為是生態環境破壞的罪魁禍首。與此同時,我國政府一直秉承“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基本原則。因此,當涉及生態環境問題時,更多的責任集體指向了企業和社會,政府往往被認為是生態環境問題中的監管方,其主要工作是被動地采取一些懲治措施與監管措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每當出現了環境問題,政府通常做法是只是依據相關法律規定追究當事人的責任,而其自身并不對該環境問題負責。事實上,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生態治理的第一責任主體應該是政府,某些時候他或許可以逃避一家企業污染問題的生態責任,但對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生態惡化現象政府擔當者不可推卸責任。所以,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政府作為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的主體,理所應當肩負起相應的生態職責,推動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
(二)官員生態責任意識淡薄
在我國,許多地區往往基于經濟成果來評價政府政績水平,甚至作為唯一的標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政府當局對環境足夠重視,這種唯GDP論更加弱化了政府官員的生態責任意識。加上我國地域發展水平不均衡,在對于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關系的主次上,顧此失彼、違背自然規律現象在很多地區頻繁出現,比如:有的地區過度追求GDP,使經濟發展付出的代價遠遠超出當地生態的承受能力;有的地區忽視環境污染防治法律規章,逃避環境監督違規生產;有的地區政府官員甚至存在權錢交易,為自身私利為不合規企業開“通行證”現象頻頻出現。相關數據表明,“我國能源利用率為38%,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為58%,礦產資源回收率為33%,分別比發達國家低15個百分點,25個百分點和20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我國的生態成本遠遠高于其他國家,政府片面的追求經濟增長,忽視了自身的應負擔的生態責任,當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發生沖突時,政府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此,增強各級官員生態責任意識迫在眉睫。
(三)生態責任監督機制不完善
生態文明建設監督機制不完善。首先,我國環境執法監管制度不完善,使環境行政執法很難做出及時的、必要的回應。許多相關信息不公開,老百姓不知道,媒體也不知情,一旦發生了惡性事件,企業捂著,政府也幫忙不對外披露信息,公民的知情權沒有得到保障,監督也就無從談起。其次,因為政府信息公開不透明,公民無法對生態破壞現象事前防御,造成事后懲治監督行為成為常態?!跋任廴?,后治理”、“先開發,后保護”使生態問題愈發嚴重,當環境破壞成為既定事實,無論政府官員下臺還是承擔巨額賠償,都無法彌補生態破壞產生的損失。最后,我國社會缺乏自主、獨立的非政府組織,社會自治、監督能力非常薄弱。政府為了經濟發展往往選擇與企業站在一起,從而使得有效的監督機制愈發難以建立,監督渠道不暢通,監督成本過高都成為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因素。
(四)缺乏相應的法律制度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頒布了《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等20多部關于環境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多是一些政策性規章,往往著眼于全局性、普遍性的問題,不可能顧及到各地具體的生態問題,且現有立法也較為零散、不全面、適用性不強,不能針對性滿足生態文明建設各種實際需求。
(五)忽視對企業和公民的生態宣傳與教育
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薄弱是我國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未能從根本遏制的深層次原因。大多數企業都急于求成,其所獲取的經濟利益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同時許多公民對生態環保知識不了解,也無法有效參與到生態文明的建設中。這種現象的出現,很大程度由于制度的缺乏,由于缺少對全體公民自上而下的生態教育機制,導致公民和企業較少能接觸到生態的教育及生態知識。事實上,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公民的廣泛參與,每個公民心中都應樹立一種環境保護意識,并自覺把這種意識轉化成自己的行為,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真正的落到實處。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千百萬公民的共同努力。
鑒于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問題,政府應該進一步改進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方針政策及治理途徑,充分發揮領頭羊的作用,積極引導參與整個社會的生態建設。
(一)樹立主體地位,提高政府生態責任意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使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面臨嚴峻的危機。政府應該明確自己作為生態責任的第一責任主體,首要任務便是是提高政府的生態責任意識。
一方面,在行政文化中樹立生態價值的理念。在構建生態責任體系過程中,制度往往只能作為的一種剛性的引導,假如缺乏生態文明價值理念這種“軟”約束支撐,生態責任就難以落實。因此,它需要政府把生態文明理念納入政策,建立科學合理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遵守生態優先的根本價值取向,并轉變職能。另一方面,官員績效考核體系需以綠色GDP為核心。我國應建立起以綠色GDP為核心的官員環??己梭w系,摒棄過去那種過度依賴經濟發展的官員考評思想,樹立以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為前提的政績發展觀,并以此作為公務員錄用、晉升、獎懲、辭退的重要依據。以綠色GDP為核心的官員績效考核體系的建立,可以有效監督政府在生態管理方面的行為,從而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效率。
(二)建立健全生態問責制,強化政府生態責任
在我國,問責制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內容,同時能夠有效監督政府的行為。因此,生態問責制構建毋庸置疑成為政府生態治理中最為重要的環節,需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責任制。首先確定在一段時間內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并把這一目標的實現程度作為考核政府及相關負責人的要件,量化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第二,建立自上而下的生態問責制度。以政府體系的層級制為基礎,實施生態責任制,將生態責任理念貫穿于整個社會。第三,在干部離任時,實行生態審計制度。將生態指標納入離任審計中,逐步實現領導干部離任審計與資源增減情況、環境質量情況和生態的破壞程度等指標相掛鉤,并以此標準來確定退休工資與福利。
(三)完善生態責任監督機制,切實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政府生態責任監督機制的完善必須從健全環境保護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環境保護執法監督機制,建設人才監管隊伍三方面做起。
第一,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監管的技術標準體系。政府部門應嚴格監控環境污染情況,針對污染物排放、空氣質量等方面監測制定統一的標準,加大對超標排污、違法排污等環境違法行為的監管處罰力度,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約束力和強制執行力。第二,注重生態環境執法監督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環境監督部門要利用各種手段,加大環境監管力度,糾正由于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導致環境污染行為,使能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步入標準化化軌道。第三,注重人才隊伍培養,建立一支環保觀念強、能力水平高的環境監管人才隊伍。人才隊伍建設是提升環境監管能力的重要職責。目前,我國政府部門環境監管人員不履行職責或不能完全履行職責造成頻繁的環境污染事故,必須在環境監管人員中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
(四)法規完善,發揮法律保障責任
新時期,生態文明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應積極建立和完善各項法律體系,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制保障。補充和完善現有的生態文明法律體系。根據具體情況,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不斷完善生態文明現有的法律制度規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構建系統、全面、科學、合理的生態文明法制體系。各級地方政府根據當地情況,制定環保規章制度。逐步完善環境保護制度體系。
(五)文化理念培育,發揮引導全社會參與責任
為建立生態文明文化新形態,促進社會主義現在化建設事業全面發展,需要政府部門廣泛開展環境宣傳教育,需要全社會公民廣泛參與,從而營造全社會關注、政府支持、全體公民參與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
第一,培養和提高全社會的生態保護意識。政府應運用多種教育手段和大眾傳媒工具,普及宣傳環保知識,及時公開與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環保工作信息,使人們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生活質量提高的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政府應該積極開展多種綠色宣傳活動,發展綠色經濟,引導群眾崇尚綠色消費,動員全社會自覺參與到生態保護的工作中來。第二,在全社會宣傳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理念。政府應設立教育宣傳基地,向公眾傳播有關生態環保的知識,在公民心中中自覺形成"節約環保光榮、浪費污染可恥”的環保意識,引導廣大群眾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來。第三,開展環保政策宣傳教育。一方面,政府應利用多種形式在全社會宣傳環境保護科普知識,特別要注重化青少年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使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各種環保組織建設。環保組織作為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重要組織形式,隨著他不斷發展壯大已逐步成為公民參與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機制。
[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16.
[2]過孝民.中國環境污染態勢的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3.
[3]黃愛寶.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政府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
[4]余謀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J].桂海論叢,2013,(1):20
[5]姚海娟.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責任擔當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12):7-10.
[6]楊東平.中國環境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78.
孫瑋瑋(1989-),女,河南鶴壁人,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