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雪
曹保平導演的兇案題材電影《追兇者也》于9月14日中秋檔期上映,雖然今年中秋票房整體遇冷,《追兇者也》仍然憑借口碑的發酵、上座率和排片量不斷提高,大有票房逆襲的勢頭。
影片上映前近一個月,8月16日《追兇者也》片尾曲《不法之徒》MV發布。出乎意料的是《不法之徒》一反常規采用了方言說唱的“另類”形式——兩位主演劉燁、張譯以影片中云南話、東北話對峙碰撞形式進行說唱,地道方言巧妙融合角色性格,另類搞怪,無厘頭里帶著癲狂、幽默,形式感強烈。
這種荒誕的表現形式恰好與影片的調性 “對味兒”,這部黑色幽默懸疑片中的荒誕元素都在片尾曲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示。
2015年剛剛憑借《烈日灼心》拿下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曹保平,其作品基本上都是犯罪懸疑類題材,《追兇者也》的片名給人的直觀感受也同樣如此。與《烈日灼心》不同的是,這次曹保平講述的是一個富于戲劇性、娛樂性和偶然性的蠻荒故事。一地方言,犯罪喜劇,多視角敘事,還有蠢賊一籮筐,讓影片充滿了黑色幽默感。
影片中劉燁操著云南方言與張譯的東北臟話對罵,一塌糊涂的混亂局面讓人啼笑皆非。或許正是受此啟發,曹保平提出希望用云南話跟東北話做出一首好玩的片尾曲。
“《追兇者也》是犯罪題材,又是發生在云南偏遠農村的兇殺故事,這和普通人的生活有距離感,但電影的黑色幽默結合云南特有的自然風光又碰撞出特別的荒誕感,所以才有了說唱風格的主題曲《不法之徒》。”麥特文化總裁岳洋告訴《綜藝報》記者。
麥特文化是一家提供影視整合營銷傳播服務的公司,既是《追兇者也》出品方之一,同時也負責全案營銷。在影片拍攝完畢進入后期階段時,麥特文化開始片尾曲的策劃,與不同音樂人接觸進行創作討論。
“曹保平導演提出這個思路時,我們覺得這首片尾曲肯定是一首有文化沖突的曲子了,因為張譯和劉燁飾演的角色之間本身有著很多沖突。但在體現這種沖突的同時,我們考慮還需要把追兇的氣息降低一點,畢竟這是一個中秋檔的電影。我們營銷層面要做的事情是把導演的想法用大眾容易接受的形式展現出來。”岳洋表示。
在創作之初,麥特文化找了幾位音樂人平行運作,分別嘗試相關方向的碰撞。后來曹保平找來鄧謳歌介入電影音樂的創作。鄧謳歌加入后還在反復調整影片各段落的調性和走向,鄧謳歌讓劉燁和張譯兩人在歌曲中相遇,各自操持著自己的家鄉話,一起漫不經心地談談那些驚險刺激的經歷。整首歌概念形成后鄧謳歌便迅速成曲,演員當日就完成了錄歌與MV拍攝,最后《不法之徒》這首歌在影片接近進入宣傳期時完成了整體制作。
大多數電影有多首歌曲,每首都有不同的宣傳點,而《追兇者也》只有這一首曲子。期間麥特文化曾考慮在一首云南俚歌《老司機帶帶我》上做一些新的玩法,但是由于購買版權到制作的時間太緊,最后不得不放棄。
岳洋表示,現在想用一首歌曲打動觀眾太難了,所以他們只能在歌曲風格上做些變化,讓觀眾感受到這部電影的新元素。
岳洋認為,歌曲現在已經是影視營銷的標配,讓受眾對音樂感興趣繼而對電影產生好奇與好感,是非常重要的營銷方式。無論是主題曲還是片頭曲,重要的一點是擴大電影受眾,把一些原本對影片不了解、不感興趣的人群吸引過來。”
這首《不法之徒》希望傳達給受眾的就是黑色幽默,嘻哈風結合中國風光的荒誕感,主打女性觀眾。從效果看,據片方統計,在發布12小時后百度指數沖到11000點,秒拍達到300多萬,QQ音樂、蝦米音樂等第三方平臺點擊量也很可觀。
“受限于我們的題材和導演一貫的電影風格,在宣傳初期我們的觀眾90%是男性,年齡層次以25歲到39歲的人群為主——歌曲和MV發布之后這些數據都有明顯變化,對人群拓展有拉升作用。”岳洋表示。
音樂的常規推廣無外乎音頻和MV兩種發布形式,《不法之徒》也不例外。岳洋在《不法之徒》制作之初,就考慮到曲子是方言說唱,比較難以傳唱,決定主打MV,配合兩個主演的畫面,把歌詞本身的故事講清楚。MV的風格依然主打說唱,結合和借鑒Hiphop的形式,強調荒誕感。
岳洋介紹,目前影視歌曲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命題作文,版權歸電影片方;一種是尋找與電影相符的歌曲直接使用或者進行改編,片方有使用權,而歌曲的發行、打榜等可以由單獨的第三方公司執行,雙方享有利益。
“音樂作品可以擴大信息傳播的受眾,也有一定的版權收益,但我們認為最大的價值在于增加了一種傳播路徑。”岳洋如此評價影視音樂營銷的作用,“好聽的歌,有影響力的演唱者,永遠都會為電影營銷加分,如果再有得當的情懷,與電影氣質吻合的調性,那肯定是1加1大于2的事情。”
不過岳洋同時也表示,不應過分夸大影視音樂營銷。“電影營銷本身是錦上添花的事情,雖然營銷越來越對影片的成敗產生重要影響,但并非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