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珂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和載體,由于中西方畫作根植于不同的土壤,所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特別是在色彩上,中西方可謂是大相徑庭。本文分析中西色彩差異的成因,并通過實例探討,探索中西方色彩差異的具體體現。希望能在保有中國畫傳統色彩的基礎上,借鑒西方的色彩運用方式,為中國畫注入新的活力。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和重要載體,體現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審美特質和藝術傾向。中國畫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發展是根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中國畫在色彩上獨樹一幟,成為一種鮮明的中國印記。由于政治歷史背景和觀念不同,中國畫色彩和西方畫在色彩上表現出了很大的差異。
一、中西色彩差異的成因
(一)政治歷史差異
中國畫的政治歷史背景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社會中有不同的表現。進入到階級社會后,中國畫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密切相關。秦朝、漢朝、唐朝、宋朝……隨著朝代的不斷更替,國力的強弱變化,中國畫展現出了不同的面貌。例如,唐朝時國力強盛,社會安定,人民富足,這在畫中都有一定的體現。如唐朝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畫的《步輦圖》,刻畫了一代明君唐太宗,整個作品顏色絢爛,線條流暢,唐太宗不怒自危,充滿盛世君王的氣度,也展現了唐朝人民樂觀、自信的精神狀態。唐朝時的色彩較為絢爛,閻立本將典禮官的衣服畫成紅色,將唐太宗的衣服畫成黃色,用紅色的典禮官襯托出著黃色衣服的唐太宗的天子氣度,這與當時的現實相符,同時又顯得和諧、富有美感。而到了宋代,中原國力下降,宋代時政局形成了一種“積貧積弱”的狀況,特別是由于外族入侵,北宋亡國,南宋建立,這時的藝術家們都有一種流浪漂泊、家國不安的悲涼之感,在這種抑郁無法排解時,大部分文人墨客傾向于向道家尋求解決方法,這時道家的“無為”思想深入到了藝術領域,在中國畫顏色上的表現就是畫家更傾向于運用“白”“黑”兩種顏色,水墨畫漸漸變成了中國畫的主流。如南宋著名畫家趙孟堅的《墨蘭圖》,畫面上為兩株黑色的蘭花,錯落有致。蘭花為“花之君子”,體現了作者清高、雅潔的心境。在顏色的運用上,蘭葉用淡色的墨,蘭花為黑色的墨,這樣形成了一種對比,作品整體顯得清淡雅致。
西方畫和中國畫根植的土壤完全不同,其中最明顯的不同就是宗教對西方畫的影響。幾乎所有的西方國家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特別是基督信仰尤為廣泛。在早期的西方,基督教對于思想和文化的控制和影響都是不可小覷的。文藝復興后,西方的繪畫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此時出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三杰,即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拉斐爾。繪畫的內容不再局限于宗教,而是走向了日常生活。此時色彩在西方畫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畫家通過色彩來表現不同的體積、空間、形態,形成了一套屬于西方的色彩體系。如著名意大利畫家達·芬奇創作的《蒙娜麗莎》,喬孔達夫人身穿一件綠灰色帶有光澤的衣服,達·芬奇通過色彩的表達,使這件衣服看起來柔軟而又舒適。喬孔達夫人袒露的胸部為明亮的白色,在明色與暗色的對比中,達·芬奇為我們展現了一位美麗而又神秘的女子。
總之,中國畫顏色的變化是和中國歷史的發展密不可分的,當時的政治狀況,統治者的政策,民族的融合情況,都影響了中國畫色彩的表現。不同時期的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五行思想等,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畫的顏色。西方畫則是根植于西方的政治經濟體制,特別是宗教對于西方畫的色彩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在不同的土壤中,中西方展現著不同的色彩魅力。
(二)文化差異
中國畫根植于中國獨特的文化土壤上,其色彩上的表現也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影響最深的兩種思想應為儒、道兩家,這兩家對中國畫的顏色也有不同的影響。
儒家的主張是“仁”和“禮”,所謂“禮”,就是尊卑有序,繪畫也要遵循這一禮的要求。例如,在前文提到的《步輦圖》中,唐太宗衣著為黃色,體現了天家威嚴;典禮官的衣著為紅色,符合當時的現實,體現了儒家對畫作顏色的影響。另外,孔子還追求“中庸”,反映在繪畫中就是要求各種顏色協調配合,形成一種和諧之美。與之不同,道家的主張是“無為”,就是順應自然規律的發展。這反映在繪畫中就是老子是反對人工的“五色”,并對玄色——也就是自然的黑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道家的發展者莊子在繼承老子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純白樸素,不然纖塵”的觀點。認為白色是美好的,明快的。這樣,在道家的影響下,“黑”與“白”這種強烈的明暗對比色成為畫師們喜愛的顏色,也為之后的水墨畫提供了思想來源。
西方畫由于范圍較廣,不同國家受到不同思想的影響,不同地區對于色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西方繪畫色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期。這個時期的古代先民們將不同的顏色賦予了不同的內涵。比方說紅色就是人的生命;黑色就是陰暗、鬼魅或者幽靈;白色就是圣潔的、神性的。在這種思維慣性的影響下,畫家在繪畫中以自然為基礎,描繪出了一個源于現實又不同于現實的藝術世界。基督教在歐洲興盛之后,畫家們的繪畫主要服務于宗教,這時的顏色運用是非常理性的。在繪畫時,畫家先勾勒出形象,再用顏色體現其明暗對比,這時的色彩運用符合科學的色彩觀。
二、色彩差異的具體體現
由于政治歷史的差異和文化的差異,中西繪畫在色彩上有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集中表現為重視局部還是重視整體。中國畫在細節的把握上十分精到,并且更加重視畫作內在的神韻,而西方畫則更加關注一幅畫整體的效果,更重視色彩的刺激。
中國畫對于細節的把握十分精到。比如,善于畫蝦的著名畫家齊白石,在他的畫作中,他只運用墨色去創作,但我們卻可以看到蝦的形態,蝦的動作,甚至蝦的每一個器官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運用墨色的明暗對比,蝦似乎活了起來,躍然紙上。齊白石抓住了蝦的神韻,所以才能將蝦畫得栩栩如生。
傳統的中國畫作中,出現的顏色數量并不多,畫作以線條為主要支撐。如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畫可謂是展現了北宋汴京的整體面貌,布局開闊,人物眾多。但是我們看到,在顏色的運用上,張擇端選擇了以墨色勾勒,以黃色為主色調,顏色并不繁復,但人物建筑錯落有致,在細節的處理上十分用心。仔細去看畫作,甚至可以看到每一個人物的動作和神態。
西方畫家更加關注畫作的整體效果,畫作中的色彩運用也是服務于畫作整體。如著名畫家梵高的《夜間咖啡店》,梵高使整個畫作沉浸在一種人為的光線下,用紫色和藍色,紅色和綠色的沖撞,而這些色彩都服務于畫作的基調,在色彩的沖突中,描繪出一個人人消沉的悲慘社會景象。
與傳統的中國畫相對,西方畫作對于顏色的使用非常大膽。如著名畫家馬蒂斯的《戴帽子的婦人》,這幅畫中的顏色非常多,用色也很大膽。婦人臉上有黃、綠、藍、紅、棕等顏色,馬蒂斯用絢爛的顏色表達自己強烈的情感,用率真,粗放的筆法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清明上河圖》體現了一種和諧之美,每個人在畫作中都是和諧的,而《戴帽子的婦人》則體現了一種沖突之美,在顏色的沖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強烈的情感。
誠然,中西方在繪畫顏色的運用上有許多不同,這是由于中西方受到不同的歷史和觀念的影響。東方更加追求寫意,用色也較為保守、細膩;而西方重視整體的布局,用色熱烈而又大膽。從兩種不同的畫作中,甚至可以讀出東西方人性格的差別。在我國,協調、和諧為美,而西方似乎更加重視個人性格的張揚,這種不同也為我們提供了融合的機會。正是基于東西方在色彩上的不同,才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和創新的機會。我們可以在保有中國傳統色彩體系的基礎上,向西方借鑒和學習,在新的世紀,為中國畫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