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電影業,當今創新和過去創新有三大不同。其一,過去創新針對的是電視與DVD播映,現在創新針對的是互聯網體驗。“一機在手”的視頻體驗已成為人們的習慣,針對這種更便捷的放映、觀影方式,當代影院在放映技術上的革新就必須更逼真、更沉浸、更具信息量,必須超越互聯網體驗。
其二,過去創新是單一式創新,現在創新是綜合創新。例如,今天的杜比正在與科視合作,所研發出的芯片在放映效果上取得成功,這使得杜比原先以聲音為突出標志的形象,變成以放映絕對清晰度、對比度聞名的行業執牛耳者。
其三,過去創新強調的是技術創新,現在更強調心智的進步和開放。僅僅有技術發明,沒有心智成長不會有當代技術再進步。純技術觀點不可能被歡迎,只有給人類帶來更強大力量與關愛的科技才會受到市場歡迎。
當下創新正在分出新舊時代兩股力量,一種活潑開放,執著靈動;另一種僵化落后,精神世界完全沒有信息量。兩者間的區別正在于不同心智之間。
很久以來不少人就以為電影院行業創新和管理已走到盡頭,技術進步僅僅是硬件提升,僅僅是2K換成4K,或者普通幕換成IMAX。實際上,在一切技術革命后面,真正起支撐作用的是人類心靈對于技術改進效果的醉心熱愛,對于提升幸福生活的醉心追求。正因如此,專業人士對于技術進步的持續追求和不懈探索才會具有無止境的力量。
沉浸式影廳和泛娛元素在社交影城中的出現完全是從心智成長中開始,而非從技術開始。技術元素在此起到的作用是潛移默化使心智變得更加豐富。舉例而言,正是心智對于技術的引導發揮著作用,使得當代很多技術發明朝著免費的方向前進。影院自動取票機減省人工成本,在服務層面變成免費;積分可以換成電影票而非僅僅用來打折,電影票就是免費;影院綠色環境給觀眾提供舒適的大健康保障,健康舒適是免費;設想在商圈內部創造“超級影院空間”,里面呈現各種有趣的游樂、咖啡、閱讀、氧吧、親子樂園、積分購物等,這個空間的享用也是免費。
促成這樣電影院“超級空間”出現的原因除了心智的健康開放,別無其他。在心智推動下,我們應該去創造這樣一種電影社交、電影文化、電影跨界的場景,它應該成為一座“城市”,而非一座純粹需要付費的影院。
這已經不是技術發明,而是心智的發現。新型影院融合出城市風格,使之不僅成為風景,而是真實的城市生活場景,有著衣食住行體驗的城市場景,從而創新出全然不同的體驗。它應該有草地、有沙灘、有海邊、有餐館、有美術館或者博物館、有藍天白云或者滿天星斗。還有,它或者有裁縫店或者有時裝秀,廣場上面有家居產品廣告、電子新產品廣告,有兒童樂園或者公交車等等。
哪怕影院面積不足以成為一座“城市”,也可以成為“城市一角”。譬如英文角、戀愛角、圖書角、游樂角、簡餐角、馬路拐彎角等。心智給予技術方向,心智可以擺脫技術獨自找到影院行業的新方向。
技術與心智是創新的兩翼,我們更看重心智的健康與開放,輔之以科技元素,影院創新成效會更加驕人。我們生而有幸,同時迎來三個新世界,一個是影院行業創新的時代,一個是人類心智開放迭代的時代,一個是世界范圍技術翻天覆地的時代。在這樣的大時代,唯一考驗電影人的是心智打開的廣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