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玉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淺論盧梭《愛彌兒》中的自然教育觀
杜雪玉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愛彌兒》被稱為盧梭的“精神現象學之作”,它闡發了資產階級的新的教育觀——“自然主義”教育觀。他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要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得到自由發展。《愛彌兒》不管對于父母還是教師來說都是一本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教育孩子的經典讀物,沒有過多拗口難懂的理論,通過感同身受質樸的語言將自然教育觀點娓娓道來。
《愛彌兒》;盧梭;自然教育
《愛彌兒》是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代表作,它的創作背景是十八世紀的西歐,這時的西歐因為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而即將到來影響深遠的資產階級革命。然法國依然籠罩在封建制度與各種社會腐敗的陰云之下,在《愛彌兒》一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在第一卷中盧梭指出“教育的方式一共有3種:來自自然的教育、來自人的教育和來自事物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我們的才能及器官的內在發展;人的教育是指別人對這種發展的干預;事物的教育即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那里獲得的經驗。兒童能否正常的發展,則取決于這三種教育是否能夠和諧共存。盧梭認為其中完全不受我們支配的自然教育相對于人們能夠插手的事物的教育和人為的教育來說,則起到決定性的教育,即教育當“歸于自然”,所謂歸于自然,就是讓兒童不受束縛的接受教育,就是把兒童當做兒童而不是成年人[1]。因此盧梭在第一卷嬰兒期的教育中提出身體健康與思維和智力的發展關系密切,只有具備了健全的身軀,才能夠具備健全的精神,所以在嬰兒時期要側重于兒童的身體健康教育。
盧梭否認了洛克“用理性教育孩子”的觀點,因為盧梭認為理性是教育的結果而不應該當做教育的手段,童年期的兒童是還沒擁有理性的年紀,如果孩子們能夠去配合理性教育,那他們就沒有接受教育的必要。因此盧梭主張在學會如何思考之前,我們首先應該鍛煉兒童的感官,因為各種器官都是我們挖掘智慧的工具。對于感官的訓練,盧梭也一一進行了詳細地解說,首先觸覺方面,盧梭通過盲人對比,得出一種官能的喪失需要另一種官能的彌補,主張讓兒童在黑暗中去感知周圍的環境與事物,以此提高他們辨別事物的能力。視覺方面盧梭提出要增強視覺的熟練程度,并且采取各種方法引發孩子對測量和估算的興趣。在聽覺上,盧梭認為在訓練聽覺的時候要結合一個與之相配合的器官,即發聲器官。“從孩子剛一開始學會說話,我們就應該教他語調要平緩而有重音,發音要清晰而不做作。”[2]所以要盡量避免以成人的語氣和表達方式與孩子交流,也許你本意是想讓孩子學習帶有情感的語句,但孩子未必理解,反而適得其反。味覺一直被人們所忽視,但味覺的作用很大,因為自由嬉戲和玩耍是孩子的天性,而通過食物可以去彌補孩子由于運動所耗費的體力,不要限制孩子的飲食。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兒童感覺經驗的積累,以便他們能夠在經驗中學到知識。
盧梭在論述德育的過程中強調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則,即自然后果法。所謂自然后果法,就是指在兒童犯了錯誤的情況下,成人不要用體罰或者威脅,而應讓他們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體會自己所犯錯誤和過失帶來的后果。盧梭說:“如果他又冒失的行為,你只需讓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礙或受到由他的行為本身所產生的后果。”換句話說,就是讓孩子以為這些懲罰是他們過失后的不良后果而非人為懲罰。從書中盧梭關于自然后果法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其中包含兩個含義,其一反對對兒童的體罰,其二要讓孩子在生活的經驗中接受教育。通過自然后果法,讓孩子在自己的切身體驗中認識到自己的冒失,進而自主的修復自己的行為。有利于培養兒童的自覺性,更加規范自己的行為。
《愛彌兒》中所闡述的教育觀真正可貴之處何在?一句話概括,它是一種整體性成人之學,它指向的是一個人人性的自然自發的改善,而不是受教育者如何通過教育獲得利益或者取得社會中的某種身份。[3]盧梭培養的學生是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智力和體力都有較好發展,并且可以憑借自己的智慧和體魄應對各種生存環境和需要的“自然人”。
且看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過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盡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里完成比別人更多的知識的學習,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戲時間。我們學校的教育,似乎就是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雖然自然教育觀對我國現代學校教育來說實屬空想,但我相信《愛彌兒》會如燈塔一般矗立在那里,指引我們教育者從兒童本身探索教育的真諦。
當然,正如許多學者指出的那樣,《愛彌兒》中的教育理論或多或少還存在著問題。首先盧梭文中并沒過多描述女子教育,僅僅用三節的篇幅一筆帶過,而且全書以盧梭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這一男性視角進行闡述,顯然與盧梭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相悖;其次按照如今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盧梭將兒童的智育、德育、體育截然分開是不科學的;還有一點盧梭過多強調家庭教育,書中很少出現學校二字,這種單一的教育方式對于現在學生的發展并不全面。
但是不可否認在世界教育史上,《愛彌兒》無疑是一本劃時代的著作,在封建制度的陰霾下,盧梭高舉“自然”這面大旗,提出了為未來資產階級培養新人,建立一個人人向善,人人平等的新社會。我們跳出時代,置身于盧梭所處的歷史時期去看待《愛彌兒》,我們會發現他多么勇敢和富有創造力!
[1] [2]盧梭,著.成墨初,李彥芳,譯.愛彌兒[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009,087
[3] 徐慎宜.淺論盧梭《愛彌兒》中的自然教育觀[J].教育理論研究.2015
杜雪玉(1991-),女,漢族,河南洛陽人,高等教育學碩士,云南師范大學高等教育專業,研究方向:大學生管理。
B56526
A
1672-5832(2016)09-0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