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仕途
(青島理工大學 山東 臨沂 273400)
大學思政教育下的人本主義
孫仕途
(青島理工大學 山東 臨沂 273400)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構建自身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也是大學教育中培養人才的核心,以人本主義進入大學生德育思想教育,是大學輔導員隊伍完善自身以及進行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育策略的重中之重。
人本;人性;思政教育;大學生
以人為本的大學教育,就是要把學生個體看作整個教育過程的主體,以人本主義的視角,構建思想政治以及德育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開發人性、人格、人的潛能,才能展現每個受教學個體的個性差異。中國傳統思想中有關人本性的認識,自古長盛不衰。孟子認為人性生來就是善的,但是善本身只是一個起點伊始,是教育過程化的一個發展端點。人的善性不能永遠止步不前,必須在教育的循循善誘之下,誘發和擴充,只有這樣善才能全面展開。荀子嚴格區分“天性”與“人為”。荀子認為人的天性具有先天性,而人的現實界域的一切行為稱作“偽”,是后天在現實界域中通過受教育與學習獲得的。“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①人性并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可以在后天環境、教育場景中改變。通過持久不斷的教化、人性也可以充斥善性。而董仲舒認為“今萬民之性,有其質而未能覺,譬如暝者待覺,教之而后善。”②西方有關人本性的探討也具有延續性,例如夸美紐斯認為重視人生的價值,以人為中心“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③人有多樣化的潛在能力,依靠自身的天性認知,可以認識世間的萬物。“事實上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為一個人。人不是良善的,是變良善的”④知識、德行和虔信是要通過對人的本性進行教育才獲得的,通過教育和行動才能構建完美的人格。
大學思政教育活動作為人的發展的外在條件,只有與人的本質相吻合,才能發體積極的作用。為此,大學思政教育一方面要重視人的自然屬性,重視人的生物性對人的可塑性的影響,尊重人的基本需要,使人的多種潛能得到自由、允分、和諧地發展,另一方面教育培養人又不能脫離社會關系,必須以外在的社會關系的需要,并在社會關系中進行多元化的教育來實現。過分夸大人的自然性,就會形成遺傳決定論的教育思想,看不清社會關系和后天教育的決定性意義,在大學教育思想上把學生看作主動性學習者,尊重學生的智力本性,在思政教育方式上予以真正引導,遵循學生的思維邏輯關聯特性,而且相互之間多向度構成關系,整體形成了教育的結構化特征,也就是兩者同時構建,以及隨時在彼此教育結構節點上相互調整達到平衡。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其實存在一種人本性的教學觀,代表著一種參與度,構建一個大寫的“人”的形成。這樣的自我是充實的、厚實的、有魅力、有力量的,是值得我們信賴的。這就是我們在大學生輔導教育中,要大力提倡的人本性,也就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學習目標。高度尊重學生,讓其自主建構思想學習是順應學生天性,也是尊重生命自然的基本原則。大學生對外在事物以及世界的理解,是基于自身的學習、認知經驗積累,自主在思維上建構起來的結果。在思政教育實踐中要遵循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對大學生合理分組、分層,以增強他們的合作互助意識,他們之中既有個性真率的,也有細心內斂的;既有學習優秀的,也有成績遜色的;既有大膽的,又有膽小的;所以思想教育告訴我們要高度重視、尊重大學生的個性,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依靠信任自己所輔導的大學生,就是認識到學生是會自主學習的,是會自己建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也會產生素樸的思維意識,學生作為人之本性的擁有者,生命使宇宙有了價值,而靈動著鮮活生命的人,使輔導員的教育實踐有了價值。信任學生就是在構建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德育思政教育的活動場域,也是一種充滿光榮使命以及實現教師責任與愛心的實踐活動。學生個體在整體輔導過程中被充分尊重、從而信任大學精神以及生命意義,本身就是一個由不可知到深刻體悟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輔導員教師不斷地喚醒和全心的去信任學生。大學德育、思政教育的本質,不僅在于向廣大大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和做人的道理,而且最主要在于激勵和喚醒,符合我國國情以及我黨教育理念的真正思想教育的動力,羅森塔爾的期待效應告訴我們,在思想教育中傾注期待與信任,能喚醒、激活、發展學生的新潛能,使學生能以最大的樂趣投入到思想構建學習中。
人本主義的大學教育要回到教育實踐本身,強調“回歸事物本質”意味著對于教育管理目標,要注重差異化個體的全面發展。這不僅是對教育管理產生的影響也體現于方法,更體現于研究者思維的轉化與變革。在一個教育單位中,只有單個的學生個體是客觀實在,學生僅是用來稱謂一群人的名稱,個體自我自覺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必要單位是作為個體的人,所有教育行為的解釋都必須建立在與個體適合的主觀意義和客觀上,學生個人及行為是基本單位,是受教育群體的原子,學生個人是有意識行為的唯一載體,教育互動的類型與功能全部指向的是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換言之,就是把學生毫無例外地變成參與管理教育本身的行為個體人。相信人人都有較高的天資,能做很多事情,富有創造性,但不同的人又表現出差異與個性,所以因材施教,教之全面顯得尤為重要。
以人為本大學生思政教育,其教育管理內容中涉及的注重個體已有水平,代表著一種重視學校輔導員組織管理活動的根本重建。如今的很多大學輔導教育傳統理念有一個嚴重失誤的問題,就是對本真的教育問題的漠視。所謂本真的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所提倡的一切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為目的,注重每個學生個體差異的已有水平,這是教育伊始的關鍵點和本原,其理論來源于人性和人格的差異性存在,以共相式科學教育一視同仁對待教育個體是有偏薄的,真正的教育科學,必須關注本真教育問題——個體已有的水平以及差異,不能功利化和差異化的對待學生個體。通過了解學生的個體已有水平和個性差異,是保證大學輔導員制定相關思政教育計劃及實施思政教育策略達到德育教育效果的關鍵,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方可提高思想教育管理水平,引導大學生完善自我,促進健康成才的客觀需要,也是儒家教育理念中提倡的因材施教,現代大學精神中的素質教育、人才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
注釋:
① 孟憲承著:《中國古代教育文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頁。
② 孟憲承著:《中國古代教育文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82頁。
③ 夸美紐斯著,傅任敢譯:《大教學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14—35頁
④ 夸美紐斯著,傅任敢譯:《大教學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14—35頁。
孫仕途(1988-),男,青島理工大學。
G41
A
1672-5832(2016)09-00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