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醫改獲中央深改組肯定
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質、醫生回歸看病角色、藥品回歸治病功能、群眾看病負擔明顯減輕。最近“三明醫改”引起全國各地廣泛關注,先是去年11月25日,全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培訓班在三明市開班。2月23日,三明醫改又得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的肯定。
堵住“以藥養醫”老路。2013年,三明市衛生局要求22家公立醫院,一律按藥品通用名上報各自的臨床用藥目錄;由衛生局藥采辦遴選和審定后,交給市醫療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市醫管中心再通知由市藥監局選定的、有資質的9家藥品配送公司,負責與全國各地藥企或藥品代理商議價采購。9家公司的最終報價清單密封后,一式兩份,一份報藥采辦、一份報市監察部門備案。按照低價中標的原則,最終確定入圍限價藥品目錄。一頭交給9家公司,按此進藥;一頭送市醫管中心,醫管中心憑此代表政府監督醫院,是否按此限價目錄進藥、用藥。公立醫院按月向醫管中心申報藥品采購計劃,醫管中心按采購計劃通知9家配送公司送藥;藥品到醫院經驗貨后,簽字確認;9家配送公司憑已簽字的驗收單與醫管中心結算藥款;最后醫管中心再和醫院結算藥款。
與以往最明顯的變化是:無論藥廠、藥代還是藥品配送公司賣藥需求,與公立醫院用藥需求之間,沒有了直接的、資金上的聯系,這就斬斷了醫院和藥品之間的利益鏈條。
騰籠換“醫”的紅利。截至去年9月,三明市先后4次對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進行調整。不僅“擠凈”藥價的水分,還杜絕了公立醫院用多做檢查化驗的辦法“堤內損失堤外補”,真正讓患者減輕負擔。2015年,三明市三級公立醫院出院患者醫藥費用平均為7103.88元,福建省平均為12770.59元;縣二級公立醫院為4183.98元,全省平均為4642.12元;而基層一級醫療機構平均為642.27元,全省平均為1481.1元。患者是否真正減負,對比之下,一目了然。
回歸良性的收入結構。為堵住“小病大醫”的漏洞,三明市先后出臺了“單病種付費制度”和“患者次均門診/住院費標準制度”。22家公立醫院的工資總額,直接取決于“年度醫務性收入”,這種“年薪制”是建立在不用“剝” 患者的“皮”的基礎上,這是道德的紅利、職業的紅利,更是改革的紅利。
三明市醫改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