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郝方甲
“大”世界里的“小”記者
□ 文/郝方甲
·好記者講好故事·
編者按2016年下半年以來,面向全國新聞采編人員的第三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啟動。從7月底開始,新華社在全社采編人員中開展了第三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活動。56名優秀選手深情講述了在新聞實踐中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到新華社調研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分享新聞實踐中的真實見聞、采訪感悟、心得體會。本刊將陸續選登本次比賽前10名優秀選手的演講稿。也歡迎各媒體推薦精彩“故事”。
沒有不想打勝仗的士兵,也沒有不想影響世界的記者。
當記者的十年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記者,究竟有沒有能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四年前,我正在耶路撒冷駐外。在那里,我度過了糟糕的一天。那天,我正在一個難民營的沖突現場,沖突雙方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軍隊。
那場沖突對耶路撒冷來說只是一頓家常便飯:巴勒斯坦人喊口號、扔石塊,自制火炮滿天飛;為了驅散他們,以色列士兵不停地發射催淚彈,我至今仍保留著當時的一枚催淚彈彈殼。士兵還用水龍向人群噴灑一種散發著惡臭的水,那種水沒有殺傷力,只是沾在身上之后,很難洗掉,會連續臭好多天。
在那股惡臭和催淚彈特有的酸味中,我被熏得淚流滿面,用圍巾捂著鼻子,跌跌撞撞跟著人群一起跑,很狼狽。
到沖突不斷的耶路撒冷駐外,是我主動爭取的。在去那兒之前,我曾經是一個和平完美主義者,在很多年里一廂情愿地想象,動亂地區的人民像盲人盼光明一樣渴望和平,和平推動者更會是嘔心瀝血、只爭朝夕。
一句話:不和平,毋寧死。
我當時認為,身為一名記者,如果有機會參與這樣的歷史進程,才無愧于選擇這個職業。
而戰地的現狀是怎樣呢?某天的下午四點,我采訪完巴勒斯坦的首席談判代表,看到所有工作人員都在一邊談笑一邊收拾公文包。他們說,當我這個采訪結束后,他們就可以下班了。我很驚訝地問:“這么早就下班了?”有位工作人員笑著朝我擠了一下眼睛:“我可以向你保證,女士,巴以和平今晚不會實現的。”
這邊沖突頻發一片狼藉的同時,那邊幾十公里外的展覽中心正在召開該地區最大的國際武器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衣冠楚楚地坐在一起,研究最新型的武器。同一個地方,同一分鐘里,有人正在討論如何更有效率地殺人,而有人正倒在槍口下。
我在難民營里一邊哭一邊跑,不知多久,我發現臉上的眼淚不是被催淚彈熏出來的,它們是真的淚水,源自內心。那一刻,我對這個世界特別失望。各個領域的技術越來越發達,各種事情都在變得越來越高效,但受苦的人仍然在受苦,世界沒有變得越來越好。
最曠日持久的戰爭、最深重的苦難,我,一名記者,在現場,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報道出去了,然后呢?那是我當記者以來,感到最無力的一天。在耶路撒冷兩年半,這份無力感始終伴隨著我。記者,究竟有沒有能力讓世界變得更好?回到國內,我仍然在努力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尋找身為一名記者改變世界的路徑。
駐外期間,我目睹了很多場沖突,看見過很多流血的場景。每一次我都在心里叮囑自己:“要小心,不要受傷,不要流血,因為我的血和大多數人不一樣。”
Rh陰性血,這是一種稀有血型,因為特別稀有,這種血也被稱為“熊貓血”,其出現概率在黃種人里約占千分之三。像我這樣的“熊貓血”保持健康時和常人沒有不同,然而一旦需要輸血,醫院或血站往往沒有足夠的備血,常會陷入“找血無門”的絕境。
你是否在微博、微信里看到,甚至轉發過“熊貓血求助”的信息?你知不知道,他們最后得救了嗎?他們在哪里找到的血?“熊貓血”一旦需要輸血,就只能聽天由命嗎?
我決定把這個問題搞清楚,為了全中國四百萬“熊貓”,也是為自己。
采訪了一段時間,我發現了一個不太出名的民間組織,叫作“中國稀有血型聯盟”。有三萬“熊貓”,他們組織在一起,自愿成為全中國四百萬“熊貓”的血庫。這些“熊貓”在其他“熊貓”緊急求助時,隨叫隨到,無償獻血,十幾年里救了數千條命。
他們都是些什么樣的人呢?前一秒還在上班上學,下一秒接到救援電話拔腿就走。他們去獻血救人,我就跟著。我問,救陌生人,為什么也這么拼?他們說,因為命不等人。只有當別人需要的時候,我盡了全力,那么將來當我需要的時候,就一定會有人盡全力救我。他們稱此為“熊貓法則”。不要小看這句話,這條“熊貓法則”和三萬“熊貓”的熱血,為四百萬人織了一張生命的安全網。
就在我報道了這個民間組織一周后,“麻煩”來了。稀有血型聯盟的負責人告訴我,報道發出之后,他們出名了,但隨之而來的是:全國各地求助量劇增!特別是北京,大醫院多,用血量大,北京的志愿者已經不夠用了。志愿者從全國各地往北京趕,開汽車來,坐飛機來,有的人家里條件不寬裕,居然是買站票一路站過來的。
深夜,我又接到電話,“有個得了白血病的內蒙古‘熊貓血’小伙子在北京治病,找不到血、危在旦夕,你可不可以來?”
能救一條命,我怎么會說不呢?獻了血,有朋友開玩笑說,你本該在戰地流的血沒有流,回國以這種方式流了,看來記者真是個流汗流淚又流血的行業。
但我心里特別滿足,這一次,我依然離改變世界十萬八千里,但我覺得自己似乎加入到讓世界變好的隊伍中了。這就夠了。改變世界,就像“熊貓”救人一樣,無數微小的光芒聚在一起,就是大光明!
(作者單位:新華社總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