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凱里 556000)
?
職業導向視角下高職公共體育教學模式探究①
劉斌
(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凱里 556000)
摘 要: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促使教育行業不斷開拓進取,優化改革,這對高職公共體育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時代的進步要求高職院校培養更多迎合社會發展需求,既有良好身體素質,又有較高職業水準的實用型、高素質體育類人才。鑒于此,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應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模式,以職業為導向開展高職公共體育教學,為社會的發展進步貢獻應有之力。但是縱觀當下高職公共體育教學現狀,體育教師的職業教學意識薄弱,不善于運用新的教學方法與模式提升學生素質,該現狀亟待改善。
關鍵詞:職業導向 高職 公共體育 教學模式 構建
高職公共體育教學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著整個高職教育水平,故至關重要。體育教學模式優化創新是目前高職體育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但很多高職體育教師不善于以學生“職業素質提升”為切入視角進行教學模式優化,這使得優化后的教學模式依然難以適應社會和教育發展需求。因此,高職公共體育教學應克服以往教學模式構建的弊端,在職業導向視角下完善與優化高職公共體育教學模式。
1.1高職公共體育教學模式存在空白的現象
高職院校與中專和本科院校有所不同,故其體育教學模式也應有所區別。但是,我國很多高職院校在體育教學時受傳統體育教學理念影響,依然效仿中專或者本科體育教學模式,未能創建出適合本院校特色的高職公共體育教學模式。從該層面講,高職公共體育在教學模式上存在“空白”現象。毋庸置疑,高職院校是為社會培養高級技能型、實用型、高素質人才的高等學府,在體育教學模式上探究與構建上理應結合社會需求以及職業特點,但當下很多高職院校未能意識到該點,不注重向職業方面傾斜。
1.2體育教學目標、內容、手段存在問題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應凸顯“職業”“就業”特色,但從當下高職公共體育教學現狀可知,體育教學在教學目標、內容、手段等方面均存在瑕疵。在教學目標上,過分關注“強身健體”教學目標的實現,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職業健康保健能力、心理素質、社會適應力等)的提升。在教學內容上,沒有做到職業與教學、實踐與理論的融合,即教學內容中關于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內容很少,且在實踐訓練中缺少職業訓練方面的內容。在教學手段上,教師依然采用傳統教學手段,注重理論與運動技巧傳授,不善于運用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運動興趣,提升學生職業運動能力的教學手段。
1.3高職公共體育教學未凸顯職業性與實用性
高職公共體育教學未能凸顯職業性與實用性。也就是說,體育教師沒有真正理解實用性體育以及職業體育的內涵,將高職體育等同于一般類型體育開展教學。很多高職體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并不能依據學生所學在專業特點、市場崗位需求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等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這就意味著,教師無法基于職業導向將學生培養成為職業體能強、心理素質強、綜合技能高的優秀人才,這無疑成為當下高職共同體育教學中亟待克服的難題。
2.1優化教學觀念,制定科學實用的教學目標
要想在職業導向視角下構建科學的公共體育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觀念,制定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學目標是基礎與前提。首先,要優化教學觀念。高職體育教師應樹立基于就業導向的教學思想,并以該思想統領課堂教學。簡單來說,高職體育教師應樹立特色體育觀、人文價值觀以及就業觀等。這要求,教師既要探索出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體育教學模式,又要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磨礪其意志、培養其競爭挑戰、團隊合作、樂于吃苦等各種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未來的職業能力,充分體現體育教育的人文價值與職業價值。其次,要制定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體育教學目標。科學的高職體育教學目標應包括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培養目標、身心健康目標、職業發展目標(職業心理、職業道德、職業技能等),故高職體育教學目標應全面體現以上幾點。
2.2完善課程設置,凸顯高職體育的“職業性”
當下我國部分高職院校在體育課程設計方面存在著內容與結構的不合理,未能完全凸顯高職體育的“職業性”特征,為改善此狀況,高職體育教育應不斷完善課程設置。首先,可從課程內容上優化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要盡可能與高職學生的專業素質相一致,并將教學重點逐漸向職業需要方面傾斜;還可以設置一些有利于學生專業發展和專業技能提升的一些連續性體育課程。例如,可為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開設羽毛球、健美操等課程,這些課程能有效鍛煉學生的頸椎和腰椎,對于日后久坐電腦旁的工作人員能起到“放松心情,環節疲勞”的作用。其次,可從課程開設時間和課型上優化設置。例如,高職院校第一二學期可開設必修課,三四學期開展選修課,必修課內容主要集中在運動鍛煉、健康教育、職業訓練等方面;選修課內容要盡可能寬泛,滿足學生的各項需求。當然,無論是必修還是選修都應給予職業教育更多的內容與課時。
2.3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優化體育教學內容
豐富多彩的體育教學內容能極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廣泛參與。因此,在職業導向視角下,高職體育教師要善于采用多元化的體育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提升體育教學的質量。高職體育課程教學應充分凸顯高職課程的技術性、職業性與實用性特點,體育教學也不例外。教師應轉變以往“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采用能突出學生課堂主體性地位的教學模式、手段,對以往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升級,增強內容的趣味性與實踐性,構建科學、高效的高職公共體育課堂教學。另外,教師在選擇教學模式與方式時,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秉承因材施教原則,針對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的教學,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注意力,改善體育教學效果。最后,教學模式的選擇要能靈巧地實現學生職業素質與能力的提升,迎合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2.4在職業導向視角下優化體育教學評價體系
在職業導向視角下,高職院校應基于未來學生就業不斷完善與優化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主要應做到以下兩點:(1)優化高職公共體育教學的評價主體與內容。教學評價要克服傳統教學評價唯學生“體育成績”是從的不科學評價方式,構建“用人單位評價機制”,將評價的主體由教師一方拓展為學校、教師以及學生三方共存,提高評價的科學性與公正性。在評價內容上,教師應將學生的運動成績、學習態度、意志力以及職業能力等納入評價范圍之中,全面而系統地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實施評價。(2)優化與完善評價方式。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能對學生起到激勵與鼓舞作用,故教師應基于就業導向完善高職公共體育評價方式。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學生互評、教師評價,也可以是學生自評,當然,還可以是網上投票評價。例如,對于某一場體育競賽中某學生選手的表現,可以讓全體師生通過登錄校園網進行評價,使評價更加開放、科學。
綜上所述,在職業導向視角下,高職公共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是一項繁瑣復雜、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包括學校、教師以及學生在內的高職院校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當下,高職公共體育教學目標、內容、手段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高職體育教師只有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循序漸進地克服難題、突破困境,才能實現高職體育教學的長遠、健康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職業能力更強、綜合素質更高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季宵磊.基于職業導向視角的高職公共體育教學模式研究[J].新校園:上旬,2015(11):96.
[2]王穎.西安市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狀分析及內容優化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3.
[3]雷亞軍.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程建立“走班”教學模式探析[J].科技視界,2013(22):104.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5(c)-0005-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5.005
作者簡介:①劉斌(1984,5—),苗族,四川井研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職業院校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