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蘋
(蒙城縣高級職業(yè)中學 安徽 蒙城 233500)
淺談如何讓計算機教學生動有效
張雪蘋
(蒙城縣高級職業(yè)中學 安徽 蒙城 233500)
在中等職業(yè)學校中,很多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甚至厭學,大部分學生并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這些學生選擇中等職業(yè)學校,最直接的目的是要參加職對口高考或是真正學習一門實用技術。對于學習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來說,由于計算機學科的知識結構更新速度快,設計內容廣,學生則更應該多下功夫,努力鉆研才能掌握相關技能。針對中職學生的特點,老師不能再停留在過去傳統(tǒng)教學模式。當代社會科技日益發(fā)達,家庭和學校的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學生的認知能力亟待提高。計算機教學唯有做到生動有效,才能適應社會的變化和學生的需要。
計算機教學;生動有效
計算機課程作為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一直都很受學生歡迎。但是,許多學生選擇中職并不是為了錘煉自己技術方面的本領,而是為了逃避更大的學習壓力,因此,這些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是極其消極的。雖然我們能看到學生涌向機房的那種“熱情”,但他們最關心的其實還是上網(wǎng)。很多老師用教學控制系統(tǒng)進行教學,引起眾多學生反感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但如果課堂脫離教學控制系統(tǒng)的控制,學生又會各玩各的。
很多教師都被這種矛盾困擾著,但又一時無策可對。只要我們細細分析一下,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根源就在于學生對計算機課興趣的缺失。原來學生所謂的“喜歡”,只是喜歡玩“電腦”,而對計算機知識本身是不關心的。因此,要改變這一局面,就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改變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讓計算機教學生動有效。
一個班級里的學生對計算機知識掌握的程度肯定是參差不齊,這主要是生活環(huán)境存在差異造成的。有的學生家庭經濟較好,家長為孩子買了電腦,這些學生從小就熟悉電腦的各種操作以及各種軟件的應用。相反,有的學生上信息技術課之前從未接觸過電腦,起點比較低,在學習時自然比較困難。在整體經濟不發(fā)達的地區(qū),這種現(xiàn)象更是普遍存在。如果教師忽略這種差異,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就會導致水平高的學生無事可做,水平低的學生做不出來,會的學生玩游戲,不會的學生也跟著玩游戲的局面。
因此我們要為學生而設計教學,對教學任務的設置要考慮到學生的層次水平,要有不同難易程度的差別或同一任務對各層次同學設不同要求。
確定分層次教學目標,實施“因材施教”,能讓所有學生都有事可做。對于水平較高的學生,既讓他們體現(xiàn)出自己的水平,增強榮譽感,又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勇攀高峰;對于水平低的學生,也能讓他們找到自信,提高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在分層教學時,一定要根據(jù)學生個體的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
人是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的,然而一旦置身某種情境,注意力便會相對集中,從而消除疲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倦感,久而久之會導致學生對計算機課程的興趣缺失。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具有趣味性、探究性的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生動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操作的能力。
創(chuàng)設情境是一個教學優(yōu)化的過程,它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情趣,改進我們的授課質量。它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幾點:①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出發(fā)點。②以掌握內容、提升技能為根本。③選擇素材要有量和度的把握,不能“喧賓奪主”。
如在學習“編程”時,我們可以先放一段生活中計算機應用的視頻如“計算機收銀”、“計算機炒股”、“利用計算機進行服裝設計”,讓學生了解計算機編程在社會上的廣泛運用,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甚至可以從網(wǎng)上下載一些簡單編寫的小游戲,讓學生玩,讓其了解具體程序以及運行原理,這不僅可以增強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也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征,對于發(fā)揮其主動性、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提高其創(chuàng)造力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合作、交流、探究是新課程理念的核心,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教學由向學生傳授知識轉變?yōu)榘l(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主動去發(fā)現(xiàn)知識。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光靠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在上課時,不妨多組織些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分組活動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分組學習的根據(jù)可以是水平能力,可以是興趣愛好,也可以是學生所分配的機號座位。比如將能力較強、水平較高的學生組織在一起就某一專題進行探究,就比較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終達到預定目標,確保活動的有效性,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可謂一舉兩得。
組織學生合作、交流、探究時,一定要讓學生多實踐。信息技術不是純理論的學科,它是與社會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我們現(xiàn)在的人事檔案管理、學籍管理、網(wǎng)上報名、網(wǎng)上填志愿等,哪項不是與計算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呢?如在上面所舉學習“編程”的例子當中,我們完全可以組織學生深入社會,到超市、批發(fā)部甚至工廠當中去,了解計算機程序在終端機子上的應用;我們也可以走進軟件園、拜訪軟件設計師,了解一款軟件是如何制造出來的。如此,社會生活就和我們的課堂緊密相連起來了,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補充和促進,定能使計算機教學更有實效。
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是以考試做題為主要方式,這種評價方式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很難考查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中職學生本身心靈敏感又脆弱,學習基礎不好,因此老師的評價應該以鼓勵為主,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進步和創(chuàng)新,對學生進行多元化、多角度評價,并要特別注意公平、公正、公開。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促進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勵同伴、家長參與到評價之中,使評價成為學校、教師、學生、同伴、家長等多個主體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
例如在運用電子檔案袋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我們可以為每個學生在服務器上建立文件夾,以學生學號命名,學生通過FTP訪問自己的文件夾,將作品、評價、反思放入相關的章節(jié)中。這個評價不僅僅是對教學過程、學習結果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對信息活動過程與結果的評價,是一種判斷能力的培養(yǎng)。
總而言之,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想要做到生動有效,必須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結合計算機學科的特點和中職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只有讓課堂生動有效起來,學生才能喜歡上并最終學好計算機。
[1] 姚利明,《有效教學論——理論與對策》,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12
張雪蘋(1982—),女,漢族,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講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本科學歷,安徽省蒙城縣高級職業(yè)中學,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理論與實踐。
G633
A
1672-5832(2016)09-0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