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舒婷
(蘇州大學 江蘇 蘇州 224000)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較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
侯舒婷
(蘇州大學 江蘇 蘇州 224000)
中美兩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比較分析兩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標、教育方式方法的異同,借鑒美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經驗,有益于增強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動性和實效性。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較分析;啟示
“美國作為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兩國國民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中美既有共同之處也存在差別,通過比較,可以發現美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之處。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階級社會中的一種人類精神活動,在任何社會條件下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是存在的途徑和形式不同罷了。透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規律可以看出,中美兩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具有共同之處。第一,高校思想政治課程設置具有相似性。兩國都開設了與本國社會制度相適應的思想政治課和思想品德課。第二,兩國都運用思想政治灌輸方法。中美兩國通過思想政治灌輸方法的實施向本國人民灌輸統治階級的主流意識和價值觀,實現政權的鞏固。第三,重視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家庭、社會的合作,形成一個互相作用、不斷協調、目標一致的綜合教育網絡。第四,樹立和學習典型的示范教育方法。通過樹立道德領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倡導學生模仿學習,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達到內化社會道德規范的效果。
2.1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比較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一代新人。美國是多元化的國家,盡管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上表述各異,但其實質都一樣,即培養道德上成熟且具有民主思想和美國精神的責任公民。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兩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定位有差異,美國強調培養學生具有民主意識、民主行為和有責任的公民,以建立和維持一個強大的美國。它要求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生活中的細節做起,注重實效。而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立意高,目標遠大,不只是培養合格公民,還肩負培養社會主義祖國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對人的政治要求高。不難發現,美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政治意圖比較隱蔽,而我國的政治意圖比較明顯。
2.2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比較
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注重教育的系統性、知識傳播性,不僅注重教育者的主導性,更注重理論灌輸。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應該學習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還要把所學的東西在生活中加以應用,這就是內化外化過程相互轉變的理論。學生學習知識是一個內化的過程,之后的外化過程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和對實效性的檢驗。美國大學教師比較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注重發揮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同時為彌補課堂教育的不足,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美國還通過各種社會服務和社會活動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通過對中美兩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較,我們認識到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些優勢,比如直接理論灌輸的系統性、完整性和有組織、有紀律性等,同時也認識到其中仍存在不足與缺陷,而美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方法恰好可以彌補我們的不足,值得我們借鑒。
3.1 顯性教育方法與隱性教育方法交叉并用
我國直接灌輸方法能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理論教育,對教育過程進行管理、監控和評估,但這種方法在手段上缺乏靈活性,忽略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忽視了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和主體能動性,難以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調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我們應借鑒美國的做法,結合自身特點,探索中國特色的間接滲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應通過家庭、學校、社會團體和大眾傳媒等途徑來營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圍。高校應加強其他課程的滲透教育,還應加強校內外活動的開展;教師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自覺起到榜樣的作用。教學課本的設置也可以通過圖片和案例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們應將直接灌輸式的顯性教育和間接滲透式的隱性教育結合起來,取長補短,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3.2 加強社會服務實踐教育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相應的社會實踐,但是這些實踐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在高校中很多學生參加這些實踐只是應付形式,并沒有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自己主動參加社會實踐的人數比較少,而且參加實踐的次數也比較少,社會實踐并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
今后我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借鑒美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服務實踐,讓教育客體參與到社會服務中去。大學校園里也應設有相應的社會服務機構,為大學生進行社會服務提供相應的平臺。鼓勵大學生參加各種社區服務、社會服務,參觀革命圣地等,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社會公德意識和公民意識,從而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自我適應能力,樹立熱心為他人服務,樂于與他人合作,善于平衡協調人際關系,使社會實踐活動真正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這一系列的實踐可以增強教育客體的主體意識,積極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來。
3.3 構建大學生心理咨詢平臺
在我國,很多高校雖設有心理咨詢室或相關機構,但都未受到重視,缺乏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員,沒有發揮心理咨詢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當中應有的作用。這一點上,我國應借鑒美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首先,重視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與學生溝通,疏通學生的心理障礙;其次,政府應出臺關于建設和完善心理咨詢輔導機構的相關政策,使其正規化;再次,高校應廣開心理咨詢的途徑,組織各種心理咨詢活動、開展學生心理問卷調查、舉辦文體活動、鼓勵學生互相咨詢、開展網絡平臺,推廣網上咨詢;最后,家長也應該在做好學生監護人的同時,關心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與孩子溝通交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形成全員積極參與的咨詢輔導教育模式。
[1] 袁銀傳.中美大學政治課教學之比較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2(6):40-43.
[2] 馮益謙.中美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1).
[3] 王冠華.當代中美兩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較[J].中國人才,2012(8).
侯舒婷(1992-),女,漢族,江蘇鹽城人,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思政)。
G641
A
1672-5832(2016)09-02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