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莉
(西北師范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00)
淺析網絡語境下的多任務處理壓力
陳立莉
(西北師范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00)
語言作為交際的工具,既能傳導壓力、攻擊他人,也能抒發情感,發泄壓力。因此,語言成為了傳導壓力與釋放壓力的介質。網絡的多任務處理在日常網絡環境中經常出現,本文將探究網絡語境中的多任務處理所帶來的壓力以及原因。
語言;網絡語境;多任務;壓力
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壓力的社會,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地豐富,但大多數的情緒卻由于種種原因受到壓抑,壓力因此形成。壓力的來源多種多樣,如社會語用壓力,技術壓力,社會心理壓力以及社會施與行為壓力等等。人們幾乎時時刻刻都被這些“壓力”所包圍。近年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步伐從未停止,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擁有近七億網民的大國,網絡的普及使得網絡語境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
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1923)把語境分為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之后,在馬林諾夫斯基的影響下,弗思(1957)把“語言”看成是“社會過程”,是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或“行為方式”(Firth,1957)。冉永平(2006)也對語境做了清晰地劃分:“語境可分為語言語境(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語言語境(non-linguistic context)。”語境對日常交際有制約作用。網絡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交際方式和語言使用的習慣。網絡語境是人們通過互聯網與外界的人進行交際的語境。(周明強,2005)
網絡語境與現實語境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語境。日常語境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人們會更加注重會話中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使用,會由于顧忌對方的面子而可以掩飾自己的情感,如憤怒,不滿,氣憤等等。而網絡語境則不然,網絡構建的虛擬世界給網民提供了一個可自由生活和交流的場域。在網絡的語境中,網民的交流工具或借助于鍵盤,或借助于語音或者視頻等等,文字交流依賴既依賴與書面語,也依賴于口語(依據交流的形式而定)(葛紅,2011)。由于網民使用匿名制互相交流,因此在網絡語境中,語用原則在會話的過程中就幾乎銷聲匿跡了。網民可以用自己虛擬的“名字”發表自己的觀點或對某件事情的看法,但并不像日常生活中的發表方式那樣保守而又謹慎,現實生活中由于各種原因無法說出口的話,在網絡環境中便可以毫無顧忌地脫口而出。在日常交往的人際交談中,情景語境還包括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手勢(gesture)和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等非口頭語言(non-verbal language),作為語言的一種補充,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王文濤,2012)。而網絡語境中語言——網絡語言巧妙地將這些交際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轉化成用各種數字和符號組成的表情符號,使看似冷冰冰沒有直接的感情交流的鍵盤交際變得充滿人情味和生動有趣(郭芳,2007)。
網絡語境的另一特點是可以自由地發表言論,由于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對同一事件的看法就會產生差異,對同一事件就會同時存在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不同的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因此網絡環境也會產生網民之間的分歧。因此,網絡語境的特點決定了它不同于現實語境,會帶來種種壓力,如,語用原則的違反,大量使用縮寫,多任務處理等等,本文主要就網絡語境中的多任務處理帶來的壓力進行分析討論。
網絡的多任務處理在日常網絡環境中經常出現,在同一時間你需要完成多項網絡任務,如查資料,回郵件,回微信,回QQ消息,網際迷航(通過彈出窗口——如馬伊琍——如文章——如姚笛等)等等,此時你就需要一種多任務處理能力,但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在同一時間內不能處理好所有任務,這時就會發生顧此失彼的情況。如果處理人在處理一個任務時,不時的彈出其他任務,比如某人在回一封重要的工作郵件時,電腦的窗口彈出QQ聊天消息或者微信消息,亦或是騰訊新聞推送出當天的最新新聞消息占據了回復郵件的窗口,此時的多重任務對該處理人來說本身就造成了一種壓力,如由于錯過了和朋友約定的時間,但手頭上級下達的任務又必須要加班才能完成,一頭想著怎么給朋友發消息解釋,一頭又忙著整理報表,人際關系和工作兩者必須得兼顧,因此人際關系產生的壓力就會使得工作的完成質量大大下降,此時這位處理多任務的人就會感到壓力。
而往往在處于網絡多任務處理時就會出現敷衍語,諸如“呵呵”,“哦”等等。本來只是因為處于網絡多任務處理而無意中造成的敷衍語,如某人急于回復一封來自上級領導的郵件而沒有時間和朋友聊天,對于朋友的聊天內容只是簡單地恢復了“哦”,這就會讓朋友倍感壓力,對這里的“呵呵”或“哦”進行自己的猜測,因為“哦”這個詞的接收者會把它理解為一種敷衍或者冷漠的態度,導致這一話輪無法再進行下去。朋友對這里的“哦”可能會理解成他對聊天內容并不感興趣或者兩人的關系不再親密等等,因此此時不僅是處理人處于一種壓力當中,對方朋友也因為不了解具體情況而猜測處理人的態度,產生了另一種壓力。“哦”和“呵呵”已經被網友排在最傷感情的網絡敷衍語之首了。像諸如“哦”或“呵呵”的這種敷衍語所具有的語用壓力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如:
網友“葉呆呆”和男友是異地戀,十一假期,她想去見男友,在QQ告訴他,男友只回了一個“哦”,她大怒,提出分手,雖然被男友極力挽回,但從此“哦”成了他們網聊的禁語(2015-02-19)。
網絡的普及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現如今大量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軟件和應用增加了生活的便利,但與此同時帶給我們的壓力也接踵而至,這種壓力隨即就導致了敷衍語的產生,本文只討論了多任務處理帶來的壓力,但這種壓力的施予者和接受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分析。
[1] Firth,J.R.1957:A Synopsis of Linguistic Theory,studies in linguistic analysis,Blackwell.
[2] 郭芳.網絡語境下的網絡語言[J].雙語學習,2007,(11):228-229.
[3] 葛紅.語言哲學視域的網絡語言語碼轉換原因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10.
[4] 冉永平.語用學:現象與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15.
[5] 王文濤.從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角度分析網絡語言[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6):123-124.
[6] 周明強.現代漢語實用語境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293.
[7] 心理學告訴你:為啥聊天止于“呵呵”分手源于“哦”,http://www.aiweibang.com/yuedu/15066123.html,2015-02-19.
陳立莉,在讀碩士研究生,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西北師范大學。
H319
A
1672-5832(2016)09-02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