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延梅 甘素參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 淄博 255000)
?
淺析老子美學思想對中國繪畫理論的影響
譚延梅甘素參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 淄博255000)
摘要:道家思想中純樸的天人觀和樸素的辨證思想,以及老子揭示事物發展規律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論斷,無時不在影響著歷代畫家的創作思想和審美趨向。
關鍵詞:知白守黑;老子;大象無形;美學思想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具有辯證思想的哲學家之一。老子的哲學思想對后人影響深遠,在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美學思想也具有獨到的見解,對藝術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一、著作《道德經》
老子著五千言,距今兩千四五百年,其間注釋、疏解、立說,不可勝數。在道教先師的眼里,《道德經》具有重大意義。《道德經》(又名《老子》)一書對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中國繪畫的發展更是起著顯而易見的指導作用。
二、道家思想
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是“道”,它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所以說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道”始終處于運動變化之中,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道”,既是萬物產生的本源,又有它自身發展變化的規律。人不能用主觀的人為的力量去改變這種自然規律,而應當無條件地順從這種自然規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絕對尊重自然規律,卻又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故而他崇尚自然無為,否定人的智慧與創造,主張“絕學”、“棄智”,對人為的文藝也持否定態度。“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對美的否定,只是否定其形式美,注重美的真正內涵,他要求的是完全摒棄人為而合乎天然的文藝,與道相合的美的境界和美的人格。
三、美學思想及對繪畫理論的影響
《老子》一書中有不少關于繪畫的論述,體現出哲學對其他意識形態的導向制約作用和間接影響作用。歷代畫家將老子的“有”、“無”觀念運用在繪畫上,解放了視覺畫面的局限性,將欣賞著的視線引向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這正是中國畫在唐宋以后棄真求實、偏重神似、逸筆草草的重要出發點。
(一)知白守黑。
1.含義。知白守黑是意在教人處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對錯,而外表要裝成愚鈍,對世俗之流既不贊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塵世,與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實乃大隱于市之道,出自《道德經》:“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2.運用。
(1)在書法中的運用。在書法中一直講究“知白守黑”。篆刻家講“分朱布白”,書法家則有“分間布白”之說。笪重光《書筏》上謂:“精美出于揮毫,巧妙在于布白,體度之變化由此而分。” 蔣和《書法正宗》說:“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由上可知,書法上對“知白守黑”的運用是極其普遍的。
林散之耄耋之年尚念念不忘其少時所受黃賓虹的教誨:“古人重實處,尤重虛處,重黑處,尤重白處;所謂知白守黑,計白當黑,此理最微,君宜領會。君之書法,實處多、虛處少,黑處見力量,白處欠功夫。”由此可見“知白守黑”實是書法藝術形式構成的關鍵。
(2)在中國畫上的運用。第一,善于運用具有豐富內涵的“留白”。在中國畫中無筆墨處的白并不是空白無物,而是一種特有的語言,畫中的留白可以是某一自然現象的替代。第二,善于把握虛實,運黑為白。畫家可根據形式需要,化虛為實、化實為虛。八大山人善于駕馭黑白,其作品大量運用“知白守黑”法,別具情韻。如那些停在老樹、怪石、之上的小鳥,只用十數點形態各異的墨點寫出,余部皆留白,看上去不僅不覺簡略,而且益感栩栩如生。第三,善于把握黑白對比,引導視覺。“筆固要矣,亦貴墨與白合,不可用孤筆孤墨在空白之處,令人一眼先覷著他。“知白守黑”是中國古人總結出來的藝術規律,是中國文化在書畫藝術上的具體表現,只有深入理解這種“心法”,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國畫藝術。
(二)大象無形。
1.含義。“大象無形”一語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說到“道”的至高至極境界時,引用了“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等說法,可理解為:世界上最偉大恢宏、崇高壯麗的氣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現出“氣象萬千”的面貌和場景。
2.意義。老子對“道”的闡釋,應解釋為“最美的聲音就是聽起來無聲響,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見行跡”,已經到了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不矯飾喧囂,智慧雋永明快而不邀寵于形,反倒給人以無音、無形的感覺。
“大音希有,大象無形”原本并非是美學的范疇,是指“道”的特點,但這也符合他對文藝與美學的要求。無聲可以讓人去想像最美的聲音,而不受具體“有聲”之局限,故而是“大音”。因“道”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萬物之母”,具體的“狀”和“象”都是它派生出來的。所以,“無聲”為“有聲”之母,“無形之象”為“有形之象”之母。這是一切藝術和美的最高境界,由此已經進入了“道”的境界。
老子“大音希有,大象無形”的美學思想在中國古代文藝史上具有巨大而深刻的思想。其著眼于文藝的審美特性以及文藝的創造過程,把理想的審美境界和道的思想境界統一起來。這種境界,要有某種具體的“聲”和“形”來暗示,引導、象征,方能使人聯想和體會得到。一個創作者和欣賞者,只有帶著無任何利害功利、無任何陳腐偏見,才能創造出真正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
四、結語
通覽歷代畫論,不難發現,許多學者多是從道家思想的審美取向出發,結合繪畫實踐進行總結,并由此形成了源于道家思想,成之于己說的繪畫理論體系。也就是說,中國畫中有相當一部分思想是道家思想派生出來的,這是一種值得探究的文化現象,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繪畫在漸進的發展過程中,受到道家思想或強或弱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道家思想中純樸的天人觀和樸素的辨證思想,以及老子揭示事物發展規律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論斷,無時不在影響著歷代畫家的創作思想和審美趨向。
參考文獻:
[1]王永亮,《中國畫與道家思想》,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一版。
[2]張建軍,中國畫論史[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5
[4]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譚延梅(1991.11-),女,漢,山東,學生,研究生,山東理工大學,中國畫研究。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264-01
作者簡介:甘素參(1991.03-),女,漢,山東,學生,研究生,山東理工大學,中國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