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翔(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外國語學校,325000)
《籃球:體前換手變向運球》一課的教學設計與課后反思
吳翔
(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外國語學校,325000)
本課以“技術、體能、運用”為體育課堂導向,以學習籃球運球技術為主線,結合體能,融入運球過人技術運用。通過單一技術學習組合和運用逐漸形成運球突破運動技能。在掌握運動技能過程中,將規則和合作意識融入“以賽促學”的課堂中,在強化運動技能的同時注重體能發展。課堂教學設計以“蹬”、“跨”、“轉”為切入點,選擇符合技術原理的教學手段進行針對性地練習。課堂中將多媒體技術與技能教學有效地整合,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技術的對比,突破教學重難點,從而達到熟練掌握體前變向換手運球與多種組合運球的運用效果。同時,關注學生個體與個性差異發展,提倡團隊合作、互幫互學,為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體前換手變向運球技術是運球過人技術的基礎,進攻者利用突然改變運球方向來突破防守的一種運球方法,這種方法多用于對手堵截運球前進路線時使用。對學生的運球突破能力、控球能力和手腳協調配合能力要求較高。所以,通過該項技術可以發展學生的靈活性、協調性及拓寬視野的能力。籃球運動較其他球類項目技術繁多,戰術形式多樣,且反映出個體作戰與協同配合特點,作為一項趣味性和對抗性較強的運動項目,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生自信心及團隊協作精神。副教材是力量素質練習,通過各種方式的平板支撐和跳躍訓練的結合,提高學生軀干力量的同時促進跳躍能力的提升。
本堂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二選項模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求知欲望,對籃球有著濃厚的興趣。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基本掌握了各種原地、直線(曲線)運球及急停急起等運球過人技術,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技術是本學期第二次課。在新授課上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體前換手變向運球動作,部分學生可以進行過低障礙物練習,但對于轉體探肩技術的掌握普遍不夠理想。對于學生來說,往往存在因運球重心過高使轉體探肩速度慢,導致過人效果不明顯,學生學習興趣下降。高二學生缺乏對過人技術動作的認知基礎,對于何時加快動作速度的認識有待提高。基于以上學情,本課以學習轉體探肩的認知為重點進行教學,在掌握“一蹬、二跨、三轉體”的基礎上,通過“鉆”模型(降低重心)和“貼”拳擊柱(體會貼過)等方法加快動作速度,引導學生體會正確的用力順序,并讓學生嘗試將組合動作融入到技術運用之中,使技術學習和運用得以有效結合,逐漸實現教學目標。
(一)開始部分
1.筆者通過籃球運動中賽場上運動員的“執行力”一詞的解釋,引導學生進行整齊劃一的隊列練習,為了能使學生的步伐和擺臂能夠做到整齊劃一進行原地踏步走練習,練習中要求學生高喊校訓“學博志雅,行懿中西”;通過1、3排和2、4排的不同方向走,形成隊列的有序拆分和整齊合并,有效地集中了學生注意力。
2.熱身環節,筆者通過“穿越火線”的游戲,帶領學生“鉆”過人形障礙物(降低重心),“貼”過拳擊柱(體會貼過),主要目的是為了在充分活動下肢的同時密切聯系基本部分的技術學習,“鉆”、“貼”是為了引導學生體驗在降低重心的前提下完成轉體探肩。學生模仿教師通過腳步移動練習(小碎步、前后跨步)結合教師的投、突、傳等動作做出防守姿勢并喊出口號(我蓋、我防、我斷);此練習有效地將腳步防守和語言干預有效的結合。目的是讓學生自我生成在移動過程中的防守意識并用語言干預進攻隊員的思路。
(二)輔助練習及誘導性練習
1.為了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筆者設計了手指撥球、斜后方拉球、左右拋球、行進間高抬腿胯下繞球、胯下八字繞球、上拋低接球(左右)和躲避球(將球拋至空中并在球下落前快速來回移動,在降低重心的過程中腳掌內側快速蹬地并結合轉體動作)等練習。
2.組織學生進行體前換手運球練習,并逐步調整運球的重心;在左跨步換手運球和向右跨步運球之后繼續向前運球。
目的:提高學生單手控球的能力和體會換手運球時重心的變化從而加強體前換手運球的綜合運用能力。
3.復習體前換手變向運球過障礙物的練習。教師強調在過障礙物時需降低重心,每人2次(共四個障礙物)并要求等待的學生進行原地或原地換手運球。教師巡回進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即時評價,重點提醒學生降低重心和按拍球的部位。練習過程中,運用IPAD進行視頻拍攝(重心低、按拍球部位準確),并在電子大屏幕進行播放。在觀看過程中,學生重點觀看優秀學生的按拍球部位和對重心的控制。
目的:通過多媒體手段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觀看到正確的動作示范,同時練習者也能直接地觀看到自己所做的動作,這對于其技術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4.挑戰球星(過NBA球星模型和拳擊柱)。組織學生體驗過球星模型和拳擊柱,要求學生按照開始部分的要求進行運球練習,練習過程中學生互相分享自己的體驗感悟,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引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轉體探肩。然后,集中學生于大屏幕前觀看教師動作示范的視頻,內容包括:(1)快速連續過障礙物(球星模型、拳擊柱)上籃練習;(2)慢動作回放(過單個障礙物);(3)連續過障礙物投籃。教師要提醒學生重點觀看異側腳的落點和轉體探肩的動作以及換手運球之后運球的速度。
目的:通過視頻的播放讓學生以最佳視角觀看到教師的動作示范,結合慢動作回放,準確地觀察到異側腳的落點和轉體探肩時需貼過障礙物,這將有利于學生進一步觀察換手運球后的加速。
5.分層遞進。在全場練習的開始前通過觀看精彩的NBA球星體前變向換手運球過人集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觀看過程中布置觀察任務,引導學生思考在面對防守時是否有其他運球技術與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技術相組合,從而引出練習要求。學生根據自身完成情況繼續進行反饋練習或拓展練習(A層次:過低障礙物練習;B層次:挑戰明星;C層次:面對消極防守的全場一對一練習)。體前換手變向運球技術中的轉體探肩是過人的重點,在強調練習要求的同時側重于鞏固動作質量,整個復習流程成環形結構,有練習、糾錯、再練習、小結。在此部分,教師針對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有效糾錯,并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分層教學策略,教師巡回指導,并引導學生在完成力所能及的練習的基礎上向更高層次的練習發起挑戰。提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口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6.挑戰自我,全場一對一(積極防守)和部分消極防守。
當分層練習之后,學生已經不滿足于消極防守和繼續過障礙物的練習,教師應引導學生嘗試急停急起+體前換手變向運球、體前不換手運球+體前換手變向運球等組合練習突破積極防守隊員,從而達到挑戰自我的目的。教師巡回指導,指出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如轉體探肩不充分、突破之后運球速度不夠、突破之后沒有“倚”著防守隊員等,然后組織學生在大屏幕前觀看優秀學生的動作示范。觀看完后讓學生自選組合挑戰對手、挑戰自己,教師個別糾錯,提醒學生需注意的環節,然后學生做反饋練習。
目的:作為本次課的拓展練習環節,學生在一對一的練習過程中遇到積極防守的隊員時,嘗試采用組合動作突破防守隊員,為下一節課的練習埋下伏筆。
(三)身體素質練習
1.兩人相對平板支撐,通過“石頭、剪刀、布”判定輸贏,贏的人后退一步。最終,兩人離邊線更近者為勝者(輸贏只移動一次)。在這個練習環節,筆者通過“石頭、剪刀、布”和移動,提高平板支撐練習的難度和趣味性,從而提高軀干力量。
2.齊心協力,相鄰的兩人成一組,一人平板支撐,另一人起身在支撐的學生旁縱跳3次再從身體下方爬過,然后兩人調換。每兩人一組,以先完成兩組為勝。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先體驗一次,學生思考練習的最佳方式;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1~2次比賽,并評價學生在比賽過程中的閃光點。比賽中,要求跳躍的學生喊出次數,支撐的學生給予加油,并帶領全體學生鼓勵還未完成的小組。設計“齊心協力”是對軀干力量和跳躍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同時以跳、爬為運動載體培養學生們的合作意識。
1.適宜的運動負荷
存在問題:從本節課來看,從準備部分的“穿越火線”和步伐練習到基本部分的挑戰明星和分層遞進練習,學生始終在進行高密度的運動,練習場地由原地到半場再到全場、練習方式由徒手過障礙物到運球過障礙物再到過防守隊員(積極與消極)。經統計,本次課僅有8分鐘的等待狀態。同時,因看課教師較多導致室內場館的溫度上升空氣中氧氣含量減少,學生的心理又處于較為緊張的狀態,體能消耗大。其中有1位學生出現因體能消耗較大身體不適而無法練習的現象。
改進策略:課堂上兼顧體能的同時應合理組織練習時間,教師應觀察學生的狀態并適當調整練習密度。如,在訓練中教師可以通過優生的示范、集體糾錯和個別指導來調控練習的時間,并可加入學生之間的互評,培養學生會看、多想、能做的能力。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年齡階段、身體狀況等情況制訂教學目標,從而達到密度、負荷適中的要求,這樣才能真正地將“技術、體能、運用”有效地結合起來,反之則會抑制。
2.合理的糾錯時機
存在問題:從本節課來看,教師在基本部分挑戰明星時,除了讓學生觀看教師慢動作的視頻糾正動作的方法之外,沒有比較有效的糾錯手段去解決出現的問題,只是口頭強調轉體探肩(如轉體探肩做得還不夠,運球重心太高了等),導致了學生不知真正的錯誤原因,出現為了完成該動作而去做動作的現象,不知錯誤如何糾正等。
改進策略:課堂上,教師在“聽準、看準、練準、評準”的同時還需要“糾準”。在糾錯過程中,對于個別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可以適時地進行個別輔導;對于多數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應及時地進行集體糾錯,并使用有效的糾錯手段,如,籃球突破時重心過高的問題可通過異側手摸地等手段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