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慶
(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
青少年體質健康現狀與對策①
馬曉慶
(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
從我國首次開展大規模的學生體質測試至今,中國青少年體質在持續下降,針對這一現象,該文就青少年體質健康現狀和體質下降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了增強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有效方法和對策,為改善“青少年體質健康下降”這一現狀提供了理論參考依據。
青少年 體質健康 現狀 產生原因 對策
青少年時期是各項身體素質與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青少年也是全民健身人群中重要的群體。我國從1979年開始組織實施的“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以下簡稱“《體質調研》”),之后為進一步研究青少年體質的變化情況,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別對全國大中小學每年近10所學校,將近1億學生的《國家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成績進行了統計分析,其結果形成了《2008—2013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數據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分析報告》”)[1]。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如果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將對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戰略構成威脅,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沒有強壯的身體就沒有實現“強國夢”的資本。
“少年強則中國強”,國家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中國孩子的體質卻不見增長。中國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有關專家把現在青少年體質概括為“笨、軟、硬”。笨,就是由于長期不運動導致的動作不協調;軟,即肌肉軟弱無力;硬,代表關節硬。文章根據相關參考文獻和數據,從身體形態、心肺功能、視力、速度和力量素質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現狀進行了歸納總結。
1.1身體形態
1985年的《體質調研》顯示,由于營養不良導致的體重不足是“重災區”,但是當時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問題并不明顯,男女生分別占28.9%和36.1%。而到了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顯示低體重現象繼續存在,低體重男生占38.88%,女生占35.89%。而在另一邊,2008年超重和肥胖率為4.55%和7.66%, 2010年竟然分別增長到了5.05%和9.41%。從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到,中國青少年在體重方面的問題,在25年的時間里,體重過低、營養不良的比率并未得到遏制,而超重和肥胖則增長迅猛。
1.2心肺功能
《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學生的肺活量/體重指數分布,優秀率為15.62%,良好率為22.59%,及格率為39.24%,不及格率為22.54%,2010年測試結果顯示不及格率降至20.08%,整體水平略有提高,但是,肺功能總體水平仍然處于較低水平。
1.3視力不良
《體質調研》顯示,在1979—2005年間,我國學生視力不良的發生率持續增長。1985年7~22歲漢族學生視力不良率平均為34.26%,此后,視力不良率呈現持續快速增長的傾向,尤其在1999年青少年近視發生率僅次于當年“近視第一大國”的日本,上升至世界第二位。
1.4速度、力量素質增長趨于停滯
《體質調研》顯示,1995—2005年,學生身體素質中反映速度素質的50 m跑成績、反映爆發力素質的立定跳遠成績和反映力量素質的引體向上、斜身引體、仰臥起坐成績,除了速度素質下降幅度較小外,其他素質均有明顯下降。2008—2010年,反映學生速度、力量素質的成績基本沒有增長。
關于青少年體質下降的問題,許多學者和官方都做過分析與總結。中央7號文件[2]指出導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社會和學校存在重智育、輕體育的傾向,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休息和鍛煉的時間嚴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體育設施和條件不足,學生體育課和體育活動難以保證。”該文立足于現有研究基礎之上,結合當代青少年體質健康現狀,將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下降原因歸納為: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教育制度、體育教學模式和運動場地設施。
2.1生活方式
隨著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我國青少年生活方式逐漸“舒適”起來。如上樓乘坐電梯、以車代步、不參與就家務勞動,以運動身體為效果的傳統游戲也被網絡游戲和手機所替代,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網絡世界,逐漸忽視了身體運動,不僅如此,大量的使用手機和電腦,也對視力造成了極大傷害。
2.2飲食習慣
現在的孩子多是獨身子女,家長對孩子給予了過多的希望和關愛,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條件的改善,快餐的垃圾食品的沖擊,飲食上只重口感。就像有些學者說的那樣:孩子是甜食不離口,肉蛋頓頓有,飲料當水喝,粗糧就搖頭[3]。
2.3教育制度的影響
如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高學歷是目前就業選材的重要標準之一。在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老師、家長、學生只重視學習,忽略了體質。盡管體育已經加入中考,但這也是治標不治本,不能從根本上促進青少年進行體育鍛煉。
2.4體育教學模式和運動場地設施
如今大多數學校由于場地、設備和師資的缺乏等原因,導致學校體育課不能合理開展,或直接取消被其他課所替代,其主要原因是學校體育經費不足,作為青少年體育教育的實施者,學校現在的體育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們體育鍛煉的需要,如今的體育活動多種多樣,但學校的體育活動學生選擇有限,大大降低了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3.1樹立體育鍛煉的意識
提高青少年的體質健康,關鍵在于青少年本身要有體育鍛煉的意識,能正確地認識到“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要想實現終身學習唯有強壯的體質做保障;教育部門可以嘗試在高考中增加體育考試,當體質成為全面評價學生、選拔人才的一項標準之一時,可以激發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2正確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飲食
青少年應該有正常的作息時間和生活規律,合理搭配青少年的飲食,家長應該掌握必要的營養科學知識來改善青少年的膳食結構,矯正青少年的偏食習慣,少吃零食、快餐等垃圾食品。另外,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對電子產品如手機、電腦產生了依賴,長此以往,對視力和體質都有較大的傷害。學校和家長應鼓勵青少年走出室內,走向陽光,多進行室外活動,例如出行以步行為住,少乘電梯多爬樓梯,將體育活動納入休閑娛樂生活中。
3.3改善學校體育教育
學校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擺正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認真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增加體育經費在辦學經費重的比重,改善體育場地、設施條件、培養優秀的體育師資力量;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場、走到陽光下,積極開展早操、課間操和課外體育活動,認真參與到每一個體育活動中,保證學生每天能有1 h的體育活動時間;控制學生的作業量,確保學生有足夠的睡眠時間。
3.4完善青少年體質與健康監測
學校應建立青少年的健康檔案,及時地反饋健康信息,并定期進行體質監測活動,公布監測的結果,教育部門和相關體育工作者根據監測結果對青少年身體狀況提出評價和改善意見,進而指導學校合理地開展體育衛生工作,為青少年能夠科學地健身提供幫助。
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改善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的狀況,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全社會都重視起來,構建一種健康生活的理念,營造一種全社會都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的社會氛圍,堅持不懈地為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做努力。
[1]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研究中心,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報告[R].2012.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R].2007.
[3]王秀華.淺析少年兒童身體素質下降的原因及提高的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2):174.
G812
A
2095-2813(2016)05(b)-007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4.075
①馬曉慶(1994,10—),女,回族,湖北荊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社會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