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坤
(上海電機學院體育教學部,上海 201306)
論“中國男子網球崛起差的是文化”
劉德坤
(上海電機學院體育教學部,上海 201306)
我國男子網球目前在世界還處于非常落后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總體上對網球運動的認識不足,體現在基礎設施缺乏、網球人口、后備力量缺乏,運動員、教練員文化素質缺乏、訓練缺乏科學性、系統性、缺乏教練團隊、后勤科研團隊等,需要國家加大投入,完善與改革培養機制,重視教練員隊伍建設、重視職業道德對運動員的影響,讓網球文化融入到運動員培養的全過程。
網球文化;運動員培養;教練團隊
近幾年李娜在網壇取得巨大的成就、李娜退役后我國女子網球的后繼無人、同為典型亞洲人的日本男選手錦織圭崛起、奧運會中國男子網球無一人獲得奧運資格的新聞都一次次刺激著喜愛和關心網球的人們,大家不禁要問:中國男子網球的春天何時才能來臨?網球之家有文章提出“中國男網和錦織圭究竟差距在哪里?通過目前中國網球一哥吳迪和日本一哥錦織圭在三個方面的比較說明問題:第一、成長經歷說明問題,錦織圭強大的專業團隊培養導致兩人技戰術素養及心理存在巨大差異;第二、同為舉國體制的日本45計劃通過“要求美國尼克網校提供日本留學生最好的條件最貴的教練”培養出了天才;第三、中國男網受困于“名為國家隊、實為省市隊,缺乏資金和贊助”的所謂舉國體制,形成惡性循環。文章最后指出:中國男網和錦織圭差的不僅僅是刻苦和努力,差的是一種文化。
網球文化是伴隨著網球游戲的創立而產生的,是人們通過從事網球運動所產生的網球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層面的總稱,物質文化實際是指人們在網球生產活動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產品,包括創造這些產品的手段、工藝和方法。制度文化是人們為反映和確定一定的社會關系并對這些關系整合、調控而建立的一套規范的體系。精神文化主要是以心理、觀念、理論形態存在的文化。這一切在不斷變化中逐漸完善、發展,隨著現代網球的傳播、推廣、充實、完善,分階段地逐步形成組合性的現代網球文化體系,并最終體現為網球文化。
各個民族傳統文化有自己產生的歷史根源,網球在世界普及的過程中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影響逐步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技術風格,歐洲和澳洲風格強調力量和理性思維,講究個人技術靈巧、準確、強調體能的特點;美國風格則大膽創新、帶有濃厚的個人表演色彩,以技術全面、體能充沛、快速和兇狠為特征;南美洲風格則由于多種文化的結合造就了南美運動員的靈巧、外向的性格和優雅的風格。
由舶來形式傳入中國的網球運動,由于受傳統體育文化的影響,我國網球運動在風格上表現為快速靈活,動作準確,講究穩定性與攻守平衡;在訓練上重技術提高、輕體能訓練;重技能培養、輕智力開發;訓練和比賽缺乏場上的對抗力、缺乏場上的應變能力,缺乏冒險、應變和創新的積極欲望。加之傳統培養體系的約束,嚴重制約了我國網球技戰術水平的發展,從而制約我國男子競技網球運動整體水平的提高。
據統計,美國網球人口2800萬,日本近800萬,中國目前還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但樂觀估計不超過300萬(按每個城市1萬估算)。場館和數量嚴重不足,根本滿足不了普及網球運動的需求,同時大多數網球場屬于個人或俱樂部經營,經營者更加注重網球帶來的經濟效益,缺乏大眾化的推廣基礎,因此網球運動在普通老百姓的眼里仍舊屬于高消費的貴族運動。
眾所周知,競技體育的培養體系一定是金字塔狀,只有作為塔基的運動人口越多,從中可選出的優秀苗子越多,將來達到的金字塔高度才可能越高。但現實情況是盡管目前送孩子參加網球培訓的家長相比幾年前已經越來越多,但能堅持下去的卻還是鳳毛麟角,每年的全市青少年比賽所有級別參賽孩子的總量不到區區百人,這與美國每周在各個社區舉辦的網球賽規模相差無幾。另外選材機制缺乏創新性、科學性,我國教練員在選拔網球后備力量時往往太注重運動員現有成績和技術水平,缺乏發展的眼光,客觀上形成了我國男子網球運動員體能和步伐同世界級選手在起點就存在較大的差距,最后導致淘汰率太高,進一步影響家長讓孩子從事專業網球的積極性。
我國的競技體育運動基本都按照各級體育行政部門管理下的國家、省市級、業余體校三級訓練系統,運動員脫離了教育大環境而進入體育系統內的業余體育學校學習。運動員、教練員普遍以訓練為主、學習為輔,輕視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導致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認識和分析能力較差,在訓練中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始終處于被動接受教練指令中。對于網球技術,很多時候如果有能力從力學方面加以分析,對技術動作的理解、掌握和提高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事實上由于知識和文化的缺乏,運動員往往成為教練的被動模仿和接受者,試想我們的教練水平與國際職業選手本就差距巨大,靠模仿他們還能走多遠?另外由于網球項目主要還是以個人項目為主,每個隊的正式隊員編制也就四、五個,這些隊員有的十歲左右就離開了家庭、學校接受全天候的訓練,封閉的環境、枯燥的訓練、脫離學校的教育對運動員的人格全面發展都帶來很大的不利。在美國、西班牙等一些網球發達國家,盡管許多運動員也脫離了正常學校在俱樂部訓練,但由于他們自身有很大的自主性并且不脫離社會,一般也都是高中畢業后選擇從事專業的網球訓練,這時他們對自身也有了較好的規劃、有人生的目標,因此都會很好地管理自己并傾情投入。
我國的網球訓練無論是青少年還是專業隊高水平隊員,都過分強調擊球數量和訓練時間的長短、偏重擊球技術訓練,對運動員整體技戰術和體能的訓練缺乏長期的規劃,導致打法單一、技戰術能力欠缺。同時長時間、大強度的枯燥訓練不但帶來了許多傷病,還消磨了意志、喪失了對網球運動的興趣,導致許多隊員要么早早退役讀大學或做陪練,要么在隊里混日子。李娜教練卡洛斯對我國青少年訓練給出了很好的經驗和建議,認為青少年訓練大體可以分成五個不同的階段:6—9歲階段注重于協調性的練習,鼓勵小組課和團隊競爭,每周訓練最多4次,每次1小時左右,大致50%網球+50%其他運動。10-12歲階段掌握所有的技術動作,提高技術和戰術能力,增強場上基本步伐訓練。單、雙打數量8-10站。13-14歲階段理解戰術、技術需求,提高體能素質與意志力韌性,形成自己的打法種類。會正確的熱身和放松方法,比賽數量大約14站。15-16歲階段繼續提高所有的基本動作,重點加強比賽場景設置,定制訓練形式(特定主題)。引進訓練時間概念,每周16-17小時訓練,加強體能訓練。每年比賽14-16站。17-18歲階段穩定擊球階段,比賽戰術成為優先,逐步提高訓練質量和強度,加強發球、接發球與第二拍。比賽和比賽場景訓練,每周訓練18-20小時,全年比賽18-20站。對照卡洛斯各年齡段的訓練計劃,顯然我國選手目前的訓練在科學性、針對性方面確實存在很大的差距。
由于我國的專業隊教練都由退役運動員擔任,盡管有些隊員退役后也到高校進行深造,但大都是綜合性大學的管理學專業,與體育運動和訓練毫無關系,更別說接受體育理論的學習。事實上體育學科沒有理論的指導必然會進入訓練的誤區,對運動強度、運動量的科學把握更是避免運動損傷的必然要求,但我們的教練大都在憑經驗進行,既缺乏科學性、針對性,也缺乏趣味性,長此以往除了帶給隊員傷病還消磨隊員的意志和對網球的興趣,這也是中外教練最大的區別。教練員往往秉承當初我們就是這么過來的思想去要求小球員,而往往缺乏反思:為什么我們當初練得那么苦卻沒有取得相應的成績,有些人還滿是傷病早早退役。因此教練和管理層應該不斷總結和反思要如何轉變過去的逼隊員練為隊員自己主動想練,最大程度地發揮隊員的主觀能動性,注重隊員的心理和意志品質的建設。
在國外,一名職業網球運動員就相當于一個商業公司,既有教練團隊,還配備有強大的后勤科研團隊、經紀人團隊。如錦織圭就一直配備有14人之多的團隊,其中包括:技術教練、參賽陪同、瑜伽老師、心理教練、媒體負責、營養師、理療師、經紀人、生物力學研究、體能教練等。但目前我國專業網球隊通常男隊、女隊兩個教練,再加后勤或醫療康復人員基本就是全部人員了。教練往往技術、體能一肩挑,事實上,目前我國專業的體能教練是相當少的,而能勝任網球項目的專業體能教練更是少之又少。現代職業網球的特點對體能的要求越來越高,沒有經過專業學習的復合型體育人才是很難勝任的,既要懂得如何發展速度、力量、耐力、速度耐力,還需要發展靈敏性、協調性、平衡性、柔韌性等。目前國人大都認為我國的舉國體制已經為運動員創造了很好的訓練條件了,但其實與國外真正的舉國體制差距太遠,而這些并不是靠運動員的努力和刻苦能替代的。
總之,目前我國的男子網球水平與國際職業網球差距很大,盡管網球是個人項目,但這些在目前狀況下都不是運動員自身能解決的,要縮短與世界網球的差距,需要國家加大投入,中國男子網球職業化改革必須走市場化與自主化道路,完善與改革培養機制,重視教練員隊伍建設、重視職業道德對運動員的影響。同時要保障運動員個人權利,力爭讓運動員走好走順每個階段,讓網球文化融入到運動員培養的全過程。
[1] 李偉國.中國男子網球競技水平推進策略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9).
[2] 朱家明.中國男子競技網球職業化發展現狀研究[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11).
[3] 李靜.我國網球運動發展現狀對策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3(4).
[4] 陳蕓.中日網球的崛起對中國男子網球的啟示[J].文化用品與科技,2015(1).
Talking about"the Rise of China's Men's Tennis Lacking Culture"
LIU Dekun
(Shanghai Dian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劉德坤(1966-),上海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