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英
(重慶郵電大學體育學院,重慶 400065)
重慶市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析
張華英
(重慶郵電大學體育學院,重慶 400065)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社會競爭、人際關系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有關大學生因心理問題導致的行為失控常見于各類媒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體育類大學生作為學校的特殊群體也有他們自己的困擾,如何利用學校的健康教育提高體育生心理健康對我國高校體育專業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重慶市;體育;大學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知識型主力軍,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由于心理問題造成大學生行為偏差,傷人和自我傷害的個案不斷增多,體育類大學生作為高校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因其專業的獨特性,使他們的心理與其他普通人文學科的大學生相比表現為更加敏感與偏激,精神健康和成長中的自我需求問題也更加突出。本文隨機抽取重慶市9所體育專業高校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重慶市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深入分析體育類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教育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為重慶市體育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并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判斷一名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學家提出了以下標準:①智力正常。②有情緒的穩定性與協調性。③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④有和諧的人際關系。⑤反應能力適度與行為協調。⑥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⑦有心理自控能力。⑧有健全的個性特征。⑨有自信心。⑩有心理耐受力。而通過筆者調查發現,我市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良好的興趣愛好是學習動機最大的能源,體育類大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濃厚,有一定的專業成就感;但在其它公共課學習上缺乏勤奮和腳踏實地的態度:上課打瞌睡,帶雜志玩手機,早退曠課等不良現象是體育類學生的常態。以至于形成體育大學生自我專業評價高,實際應用能力弱,導致部分用人單位對體育類畢業生有好高騖遠,無真才實學的不利評價
體育類大學生在大學以前,高中課程少,且在一個相對感興趣的學習領域,所有課程基本都能通過且取得不錯成績;進大學后,很多人對公共課程不感興趣,也聽不懂,于是就有了一個“混”字。周圍很多人與其說是在要讀書,不如說是在“混文憑”。當輔導員用各種規章制度宣傳引導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三觀時,教師越發苦口婆心地說服,學生的對立情緒更加強烈。這種思維特征反映到行為特征上即表現為:個性獨特叛逆,自制力、約束力稍差,對灌輸色彩較強的教育方式容易產生抵觸情緒,相對于其它專業學生,他們更喜歡表現自我,勇于嘗試一切未知新鮮的事物。
進入大學后,脫離了以前圈養式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投入社會的大染缸,學生間盲目攀比、“不勞而獲”“投機取巧”的思想顛覆了曾經腳踏實地努力上進的三觀;加之這一代多是在父母長輩庇護下長大的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太在意自我需求,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另一方面,體育類大學生經常參加各類體育賽事使他們比一般學生更早接觸社會競爭,也過早地體味到成功的簇擁與喜悅,進入大學后,運動成績的鋒芒不能縮短和其它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差距,自我期望過高,掛科、作弊、英語四六級無法通過等,使得大部分學生找不到方向,心理上的落差造成強烈的自卑心理;部分學生尤其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因此變得沉默寡言;情緒和思想的變化沒有及時的疏通和引導,造成學生思想浮躁的傾向比較嚴重,看不慣社會,思想偏激,總覺得社會對不起自己,把自己的思維從社會主流跳出來,進入邊緣化。
體育類大學生大都性格豪爽,善交朋友,熱情奔放。他們既會為一時的成功激動不已,也會為小小的失意而抑郁消沉。其次,這個年齡的孩子大都講義氣,主觀意愿強,為兄弟兩肋插刀,出風頭打架或因為失戀陰影,采取極端行為解決等,但在師長面前又往往掩飾、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不太輕易吐露自己的心聲,出現心理“閉鎖”的特點。
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幾方面。通過筆者調查發現,我市體育類專業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人文知識結構不全,除了運動技術及相關領域外,很少涉足體育以外的學科及領域。這種知識結構缺失,導致體育專業類學生在通往就業的過程中選擇面小,競爭力弱;且整體綜合素質和同年級非體育專業學生相比差距明顯。
體育教學主要采用小班制和多元化的授課形式,運動技術的教學輕松,張弛有度,導致學生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上;而90分鐘的其他文化課學習,沒興趣,聽不懂,教師照本宣科,各種課后作業等,讓學生產生敵對和厭煩心理,因此逃課、睡覺、玩游戲等成了體育生的常態,教師對體育生的懶散、不守課堂規矩等也很是頭疼。另一方面,體育生認為把專業學好即可,對于其他課程及校內各種社團活動則憑自己心情愛好,對集體活動缺乏熱情,集體觀念、團隊意識淡薄,加入社團活動的愿望較之其他專業同學顯得不夠積極
體育類大學生由于身心的迅速發展和生活領域及交往范圍的不斷擴大,特別是伴隨著社會進步和自身年齡增長,他們對自我、對社會不愿因循守舊,勇于變革創新,認為自己已經成人,想要擺脫學校、師長的約束,要求獨立自主。特別是在社會控制日益寬松、個人價值受到認可的年代,他們的自我意識更是張揚,一旦有自己獨立的認知和見解,便不接受其他的意見和建議,寧可在自己的主觀意識上撞墻走彎路也不輕易回頭。
大學是個個性張揚的舞臺,體育類大學生長期參加各種運動競技比賽,較之其他專業的學生顯得外向、開朗,這種比賽經歷培養了他們的從容與自信。但進入大學后,學習和生活方式較之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從以前被動接受知識到現在以教師為主導,多學科齊頭并進拼綜合實力,不少學生感覺到茫然失措;曾經在公共場合樂于展現自己才藝到進入專業院系后高手如云,昔日運動成績拿不上臺面;從最初的興奮到自卑、消沉,部分學生心理出現閉鎖消極的特點。當他們不被周圍環境認可時,不能正視自己的心里問題,認為自己情緒良好、心理健康,不會對生活和學習帶來負面影響。
體育類大學生長期進行運動技術訓練和比賽,和教練接觸的時間很多,因此,特別聽從和服從教練員的管理并嚴格執行。而在大學,更多的是間接管理,整個學習和生活相對比較自由。自主管理的情況下,時間觀念弱,行為懶散、學習紀律松懈等成為體育生的常象,對紀律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強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體育生從小進行運動技術訓練,綜合知識的學習比較弱,因此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困難和心理挫折時,不知道如何處理;有的甚至因為無法及時宣泄和疏通負面情緒,引發嚴重的暴力事件。如“馬加爵事件”、云南大學殺人碎尸案、復旦投毒案等因青春期產生的各種心理困惑心理疾病而出現暴力問題。雖然體育類大學生還沒有過類似案列,但這些觸目驚心的新聞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從初入大學的興奮到對專業、對大學的失望,各種意識形態和外部環境的變化非但沒讓學生冷靜前瞻,反而造就了他們懶散頹廢混文憑的心態;加之現在大學擴招,社會競爭力大,“畢業就失業、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對自我和專業的非理性認識、缺乏實踐經驗”等讓許多學生感到非常迷茫,加之學校職業規劃和就業導向課程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涉足較淺,使大學生們產生了各種不必要的擔心,以至造成精神上的意志消沉、無所適從、焦慮不安。
傳統心理教育輔導的方式是把學生當作病人來對待,這會讓學生尤其是身體倍棒的體育生們產生抵觸心理,疏通效果不理想。而用專業教學的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是新時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首先,以課堂教學為陣地,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變“傳統的單向傳授”為“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例如在專業課教學中引入有助于心理教育的影像資料、案例分析,開展趣味心理測驗等,推動學生個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間的溝通交流,幫助增強其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減輕學業壓力。其次,不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磨煉意志、考驗協作能力的體驗活動,如野外拉練、拓展訓練等,通過團隊互動的方式,幫助體育類學生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降低因個性差異而導致沖突的可能性。
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從根本上講是情感溝通。利用校園網建立平臺,以學生為中心,通過二級學院、班級、宿舍為每一個學生建立心理健康卡片,以“家文化”為指導思想,用“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的工作理念,贏取學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而作為體育大學生的輔導員,則需要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母親型輔導員,根據不同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解決方法,或嚴厲、或談心,用母親型的方法將難題一個個解決,成為學生心目中真正“管事兒的”媽媽。同時發揮基層班級體和團支部的作用,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增強他們生活學習的信心,提高其應對挫折困難的能力。
在應對心理健康問題時,尤其要關注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如單親家庭、特困生、遭遇突發事件的(喪失親友、失戀)。這些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后果,甚至會危及本人或他人的生命。對這些學生需要建立重點關注機制,完善“學校—院系—班級”三級心理健康教育運行機制,加強情感關懷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現實、面對生活和未來。發現有抑郁傾向者還應進行重點跟蹤和心理治療,對個別嚴重者要及時采取心理干預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體育學生專業性強,就業渠道單一,這也給他們的大學生活無形中增添了極大的壓力,從而誘發心理健康問題。加強就業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加強學業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學生尋找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目標、制定學習與發展計劃、并定期督促檢查;另一方面,還應加強就業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開展模擬招聘或請畢業的學長講解面試過程及環節,強化學生的危機感和抗挫折意識,提高其心理素質。
人文主義更加強調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更注重人的精神追求。開展科學的人文素質教育,全面拓展學生知識面,首先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通過拓展其興趣愛好盡可能參加各種社會實踐,積累和提高人文知識素質;其次,利用體育類大學生好動的特點,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校內社團專業知識講座、輔導社團體育活動等,鼓勵他們到其它學院選修課程,擴大知識面,為提高自身人文素質做好積淀。同時,也加強體育專業教師的人文知識結構,引導教師從過分注重專業教育向注重素質教育轉變,教與學做到上下一致,為體育專業類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全面發展所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了解和掌握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之形成健康、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我國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及其自身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 王軼新.對影響體育類大學生心理健康因素的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9(9).
[2] 楊占軍.體育類大學生心理壓力產生的原因分析[J].心理健康教育,2009,21.
[3] 林莉.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對策[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0.
[4] 李雪靜.藝術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3).
[5] 劉帶,張鴻飛.地方院校藝術類新生心理問題及對策[J].韶關學院學報,2010,7(37):22.
Analysis of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PE Specialty College Students in Chongqing
ZHANG Huay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
張華英(1982-),重慶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及體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