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

淺析甘肅回族武術特點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i Martial Arts in Gansu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甘肅 蘭州730070
司強
甘肅回族武術是博大精深的伊斯蘭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回漢武技結晶的產物。主要流行于回族親友中,具有強烈的回族文化和濃厚的宗教色彩。近些年的回族文化研究中,關于回族民風民俗、飲食習慣、文藝服飾、伊斯蘭文化等方面研究較活躍。但專門研究甘肅回族武術的文章較少。甘肅回族武術作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文化的一部分,經過歷代傳人不斷鉆研、實踐、總結、提高,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因而,本文試圖從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甘肅回族武術特點研究,來研究地域性民間民族文化和宗教對武術形成和發展的影響。研究甘肅回族武術特點,有益于甘肅回族武術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甘肅回族武術體現著回族人民感情、操守,發揮著實戰的技擊效果、強健回族人民體魄,譜寫了一曲曲扶正祛邪,保家衛教的正義之歌。認識、了解和習練甘肅回族武術,可以全面、深入了解回族宗教、文化、民情、風俗,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回族武術文化,更科學的繼承與發展,更好的保護回族武術文化遺產,使甘肅回族武術更好的在國內推廣,成為中華民族寶貴財富。
1甘肅回族武術特點
民族文化認同對于維系一個民族形成穩定的民族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少數民族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具有全民性的特征,尤其是全民信教的民族,通常以宗教信仰節日祭祀活動等形式來加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在甘肅回族武術文化的形成要素中,民族認同是回族武術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特點。
從回族武術文化的發展歷程來看,往往要經歷一個武術文化的實踐、族外武術文化的趨同、族內武術文化的認同最后融合為回族武術文化的傳承發展形式。武術在發展過程中與宗教、中國傳統醫學、中國傳統道德等文化密切相關。獨特的生存環境、繁衍生存、生產勞動、宗教祭祀節日慶典是影響回族武術文化變遷曲線的重要動力。回族武術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其傳承和發展,總是受到不同生存環境的挑戰,隨著不同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沒有伊斯蘭教的傳播,沒有穆斯林們的簇聚及其社會活動,便不可能產生回族。換言之,回族作為一個民族,是由于信仰伊斯蘭教后才逐漸形成的。無論是從回族的族源看,還是從回族的形成乃至在后來的發展中看,伊斯蘭教成為一種凝聚的力量,起到了紐帶的作用。由于這種民族認同性,甘肅回族武術拳種套路保持我國回族的傳統文化、套路。
回族的宗教信仰與民族感情、文化習俗融為一體。回族是基本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回族文化具有鮮明的伊斯蘭文化特色,伊斯蘭教貫穿回族生活的始終,成為回族聚居區里的行為準則。
伊斯蘭經典認為“愛國屬于伊瑪尼”、“從國是天命”即愛國是真主的旨意、是伊斯蘭信仰的一部分,廣大穆斯林應不折不扣去執行。正是這種“保國即是保教,愛國即是愛身”的思想,影響著回族武術傳承、發展。注入回族武術勇猛不屈,敢于作戰,敢于硬拼的頑強作風。
經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滋潤和洗禮,回族逐漸形成內容豐富、獨具伊斯蘭宗教特色的回族武術套路,拳套中以洗“阿布達孜”和禮拜的動作為起式,表示手托經書,供奉圣主,收式均有接“睹爾”式。招式有“洗肘式”,從回民禮拜前的洗肘動作演化而來。如穆林拳招式“穆民接都瓦”、“穆圣看經”、“湯瓶功架”等表現穆斯林風格特點的動作。還有如“阿里腿”、“七寸腿截拳” 、“湯瓶手”、 “阿訇纏膀”等具有伊斯蘭文化的武術動作。甘肅回族受伊斯蘭文化和甘肅北方強悍民風熏陶,有著濃厚的民族性。
伊斯蘭文化的兼收并取。回族文化是一種有著鮮明特色的、以伊斯蘭文化為內核,大量吸收融合中國傳統的漢文化,即融兩種文化為一體的新型文化,充分體現了回族文化民族性的鮮明特色。武術的傳承和發展受民族文化和宗教的影響,宗教對武術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既有對技術層面的武功、招式和武術套路的影響,更有對理論層面的武術文化和武術精神的影響。因而,回族武術文化即含伊斯蘭文化,又包溶了中華武術文化。
甘肅回族生活地域族群的復雜性。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具特色的拳種在當地相對獨立地發展,雖然其技擊的規律是相同的,但其風格、趣味有較大的區別,拳種也有不同的風貌,體現出鮮明的少數民族風情和豐富多樣的地方特色。如蒙古族是一個喜愛和擅長摔跤的民族,而回族在五六十年代,摔跤運動曾有過相當好的發展形勢,一批回族摔跤家在比賽場上大顯身手,其中有宛殿文、沈少三、馬金海、李長友等。東鄉民風剽悍,東鄉人遇事喜歡較真,性格剛烈,東鄉興盛武術之風。家家備有刀槍棍棒,奇拳怪招,高手如云。這些拳法招式偏重實戰,看似樸實無華,但精妙絕倫,往往能一招制敵,出手便是絕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在一定程度上充實了回族武術文化的內容,客觀上促進回族武術技藝完善和發展。
文化自身具備的融合性,以及武術易于融合的特征。中華文化就是集儒、釋、道等文化的融合而形成包蘊豐厚的民族文化。甘肅回族武術套路堅守著本民族的武術套路,技術風格,但在具體的動作、招式及演練風格上,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吸收其它門派武術精華。如查拳在平涼吸收了崆峒武術的精華,在其手法、套路、技擊功夫上成為一體,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加功力為目的。通備勁是通備武術所屬各拳械共同的勁力風格。通備拳械除通備勁的共性外,各拳械仍有各自的勁力風格特點。通備勁注重在不同拳種之間勁力技術的互補和交叉,強調剛柔與長短的靈活把握與運用。現流行在甘肅的回族武術,如劈掛拳、翻子拳、八極拳等套路,都融入“通備勁”,形成了甘肅回族獨特的武術拳種。臨夏回族流行的天啟棍,受天水棍法及“通備武術”影響,強調掄棍擊打時松肩活肘,伸臂展腰,蹬腿探身,使棍伸長擊遠,不論是猛掄大掃,還是長劈遠挑都重腰部發力,使棍頭生風,落地成坑,表現出長而不空,遠而不散,粗獷中有法度的運動風格。風磨棍是馬鳳圖先生,根據六合大槍、梨花大槍、陰手槍、苗刀的招式編成。集槍、棍之藝,招式發而不隱,一氣呵成。暴而不柔,使力盡發而不留余地,獨成一格、樸實無華、招招不空,有“十棍九槍不為差”之說。王天鵬集甘肅鞭桿之精華而創編了鞭桿技法“五陰”、“七手”、“十三法”,充實了傳統的《纏海鞭桿》套路,在這個過程中,馬鳳圖先生將從滄洲帶來的一個名為《十三把》的短棍技法及苗刀三十二式的技法和風格幫王天鵬和羅文遠先生溶入了鞭桿,再加上通備門的獨特勁道使《纏海鞭桿》脫胎換骨,演練出來迅猛剽悍,變化莫測,使人望而生畏。纏海鞭桿和天啟棍就此打上了通備門的烙印。使得甘肅回族演練的鞭桿具有大開大合,擰腰切跨,以腰帶力的風格特點,成為獨具一格的隴上鞭桿。流傳于甘肅回族的劈掛、翻子等拳種,加入“通備勁”后,面目一新,神韻大增,以其別具一格的風姿屹立于武壇。已形成了具有西北地方風格的回族拳種。
武術文化的起源人們持有多種觀點,基本存在“生產勞動說”、“戰爭說”、“模仿說”等多種學說。戰爭是催動武術發展的直接動力。通過對甘肅回族形成的歷史來看,回族在形成時期的先民,其中有大量屬于從軍的中西亞人,元朝回族人被編入“探馬赤軍”,為適應戰爭的需要駐防在全國各地,經常練習騎馬射箭,使槍弄棍。“元起朔方,俗善騎射,因弓馬之利取天下”。這表明元對加強自己的軍事,非常重視。元初,“有蒙古軍皆國人,探馬赤軍,則諸部族也。上馬則備戰斗,下馬則屯聚收養”。軍事的需要使武藝有較大的演進。元朝政權建立后,為鞏固其統治,加強軍事,崇尚武藝。所以孔子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就是說,未經訓練的民眾,沒有作戰能力,不是戰士,不應該讓上戰場,否則相當于你故意放棄他們的生命,讓敵人殺戮。可見當時對戰士武藝,作戰技能訓練的重視。不難想到當時甘肅回族中武藝高強不在少數。元末以朱元璋為首的農民起義部隊中,就擁有一批驍勇善戰的回族將領。如常遇春、胡大海、沐英、藍玉、湯和等是其佼佼者。因此,甘肅回族武術拳種套路,技擊動作,演練風格,格斗技巧都引申有戰爭的技巧、方法。首先,甘肅回族不畏強暴,敢打敢拼,常言,“狹路相逢勇者勝”,“膽大藝更高”。其次,套路招式變化多,攻防精巧,奇妙。老子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第三,動作速度快,甘肅回族武術招式“快”特點相當明顯。如劈掛拳快猛迅變,猶如“轆轆翻扯” 大劈大掛,雙臂密如雨,如大河流水,起伏跌宕,一瀉千里。翻子拳講究“坐如山岳難撼,形如疾風迅雷”。戰爭強調“兵貴神速”。第四,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殲滅。甘肅回族武術強調力量,特別是“通備勁”,是把身體按生理和拳種要求,盡極限發出最大力量。如八極拳要求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氣貫丹田,再加上震腳,搓步和跺碾,把八極拳的招法和勁力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這就是通備勁的用法,要求發出沉墜勁、十字勁和纏絲勁等勁力。歷史上兵荒馬亂的時代很多,再加上受到統治階級的壓迫,甘肅回族人民感到力單勢薄,為了保護自己。于是就養成了習武練武的習慣,養成了注重實戰的軍事風格。回族武術要求動作簡單實用,一招制敵,注重技擊動作的隱蔽與精巧,在練習時要調動全身力量,加快動作速度。如開門八極拳,動作簡潔樸實,勢險節短,猛起猛落,硬開硬打,多肘法,多直線往返。發力暴猛、剛烈,以氣摧力。
甘肅民風樸實,強悍尚武,特別是回族以強健、勇武、團結和不畏強暴著稱,他們為豐富和發展中華武術貢獻了智慧和力量。多少年來,經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滋潤和洗禮,在甘肅逐漸形成內容豐富、獨具特色的回族武術體系,為西北地區武術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志勇.臨夏史話[M].甘肅文化出版社,2007.
[2]王柱國,黃月云.張家川史話[M]. 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
[3]喬克勤.西北體育文化[M].甘肅民族出版社,1993.
[4]吳丕清.回族武術八極拳考述[J].回族研究,2004,(3).
[5]馬玉德. 甘肅回族武術:中華武林的奇葩[J].中國民族,2006,(2).
[6]馬建春.回族武術概述[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7]馬金寶.回族武術與近現代著名愛國武術家[J].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2005,(1).
[8]馬明達.試論“回族武術”[J].回族研究,2001,(3).
[9]王杰,姜周存.回族查拳武壇奇葩[J].中國穆斯林,2008,(6).
[10]馬明達.從通臂到通備:略論通備武學的起源[J].體育學刊,2001,(11).
[11]馬明達.馬鳳圖[[J].回族研究,2004.
Zhixing Colleg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
Si Qiang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訪問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從甘肅回族武術形成的歷史溯源入手,通過對甘肅回族武術拳種、流派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的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甘肅回族武術具有民族認同性,宗教性,包溶性,軍事性等基本特點。通過對這些特點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的了解甘肅回族宗教、文化、民情、風俗等現狀,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回族武術文化,為保護甘肅回族武術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增強中華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自豪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甘肅;回族;武術;特點
Abstract:With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terview and investigation and from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Hui martial arts in Gansu, the pape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d in-depth analysis on types and schools of Hui martial arts in Gansu. The results show that Hui martial arts hav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identity, being religious, inclusive and military. Studying these characteristics help ge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ligion, culture, condition of the people and customs of the Hui nationality in Gansu, better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Hui martial arts culture and exert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protecting cultural heritage of Hui martial arts in Gansu, protecting the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fortifying the cohesion, pride of all Chinese ethnic groups.
Key words:Gansu; Hui nationality; martial arts: characteristics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2.041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256(2016)02-0093-2
作者簡介:司強(1978-),男,甘肅蘭州人, 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