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剛(蘭州交通大學體育部,甘肅 蘭州 730070)
文化傳承視野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
李永剛
(蘭州交通大學體育部,甘肅 蘭州 730070)
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以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發展,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在全球化浪潮之下,文化之間的融合加深了,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性逐漸縮小,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揚光大,這是關系到國家文化安全,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系到中國文化強國地位的重要影響因素。高等院校是培養優異人才的地方,同時也是推廣民族傳統體育,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主要場所,但是通過檢索發現,當前關于文化傳承視野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筆者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出發,進一步探索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
1.1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教學
1.1.1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教育
所謂文化傳承,主要指的是文化在一個族群當中的成員之間進行的縱向交接的過程。詳細分析,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主要可分為2層含義:(1)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挖掘整理,挑選出適合在高校開展的運動項目,應用于高校體育教學;(2)對其中所蘊涵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傳承,中國民族傳統武術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當中沉淀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優秀精神文化。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它是承載著各民族人民精神文化結晶的產物,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其表達的運動形式不盡相同,但是其普遍特征便是都具有強身健體、娛樂身心的作用,它包括武術、賽龍舟、騎馬、摔跤、高腳競速等。總而言之,民族傳統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以及身份特征,它凝聚著各民族的智慧以及精神。
文化傳承與教育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所謂教育,主要以為了增強受教育者的知識與技能,影響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活動。教育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位,教育促進文化成為一個連續的過程,教育具有傳播文化、選擇文化以及創造文化的作用。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頂端,是學生進入社會的最后連接點,同時也是學校教育傳承的重要環節,因此在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教學當中,必須以文化傳承為視角,以體現其教育傳承作用。
1.1.2 民族傳統體育技術教學與文化
技術動作是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要素之一,技術與文化之間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所謂技術,主要指的是科學合理地利用自己的身體以完成相應體育動作的方法,它是一個人運動能力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包括了身體姿勢、動作方向、運動時間等多個因素。從廣義的層面上來分析,技術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兩者是互為一體的。技術是文化的基本以及動力,文化反過來又成為技術的發展方向與最后目的,兩者之間相輔相成。技術教育與文化教學兩者之間也是如此,文化教育需要依靠技術來不斷充實,有技術的支持,文化理論教學才不會顯得那么空洞。當然,技術教學同樣需要文化來提升,有了理論文化的支持,技術教學才不會顯得那么單調。
1.2 影響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因素
1.2.1 求價意識的負面影響
當前,在經濟社會的影響之下,對于許多活動,人們總喜歡給其加上“價值”的標簽,在參與某項活動的時候,人們總是先考慮進行這項活動是否有價值,價值成為了人們活動的動力。但是當前人們對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的價值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偏差。長期以來,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都是以西方競技體育為主,博大精深且具深刻內涵的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體育教學當中處于從屬地位。在教學過程當中,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沒有得到實現,學生對于這一課堂的學習興趣也不高,從而阻礙了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的推廣。
1.2.2 教學內容結構單一,缺乏實用性
通過調查發現,雖然一些高校開設了民族傳統體育課,但是主要也是以武術套路、太極拳為主,少數學校開設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總體來講,存在著結構簡單、缺乏實用性的問題。與高校其他體育課程相比,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開發就呈現出滯后性。例如,搶花炮、珍珠球、摔跤之類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深得學生的喜愛,但是卻沒能得到較好地整合和開發,與此同時,在教學師資方面也表現出了諸多不足,由于眾多高校都注重對西方體育運動項目的教學,民族傳統體育課堂教學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是影響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推廣的主要原因。
1.2.3 在教學內容上重技術、輕理論
在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的制訂上,明顯存在著“重技術、輕理論”的現象,以武術教學為例,教師通常只是教授學生套路動作,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習,而沒有對武術運動所蘊涵的豐富內涵進行滲透教學。長此以往,單調乏味的套路動作練習,難免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的興趣。當然這與高校武術教師的素質水平有關系,許多民族傳統體育教師都不是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出身,或者自身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了解也不多,自然不會對學生進行文化層面上的教學,但是必須明白文化傳承是教學的關鍵,這是當前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2.1 以文化傳承為視角轉變教學理念
在教學理念的選擇上,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應該區別于其他運動項目,應更多地突出其文化內涵的重要地位,要始終強調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應該在相關綱要條例的指導之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習需要,將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同傳統文化教學相結合,教授學生有關武術技法、養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民俗民間體育游戲等相關知識與技術,促使大學生的體育技術以及文化修養得到全面提升。與此同時,還必須要改革教學方法,要綜合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在理論教學時結合多媒體教學法,通過圖片、視頻等要素讓學生能夠更深層次地感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2.2 構建能夠突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底蘊的教學模式
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文化底蘊深厚。通過對當前高校已經開設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進行調查統計,再通過對適合在高校開設的體育項目進行分類整理發現,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堂主要可以分為4大類:武術類、養生功法類、民俗體育類、少數民族體育類。其中武術類主要包括初級長拳、簡化太極拳以及器械套路等;養生功法類主要包括八段錦、六字訣、五禽戲等;民俗體育類主要包括舞龍、舞師、賽龍舟等;少數民族體育類主要包括珍珠球、木球、毽球等。這4大類型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開設都各具特色,都能夠較好地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因此,高校在開展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應該突出其教學內容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蘊,不同的課程應該根據其項目特征開展融入相適應的文化理論教學內容。例如,在武術課程教學時,需要加入一些武術文化知識,可對武術派別的分類、武術服裝器械的差別等知識進行介紹。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武德教育,要給學生灌輸習武先習德的思想,要讓學生懂得“尊師重道”“謙虛有禮”,通過這些武術文化知識的教學,幫助學生增強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道德水平。在養生功法類課程文化理論知識的教學當中,應該結合我國的傳統養生文化,對有利于身體健康發展的飲食、起居等方面的知識進行介紹。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類課程以及民俗類課程的文化理論教學中,可結合這些運動項目所蘊涵的歷史背景以及地域特色進行教學。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深層次魅力,這是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傳承與弘揚的一種方式。
2.3 改革傳統教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傳統、單一、乏味的示范模仿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同時也不利于突顯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深層底蘊以及文化特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習需求,制訂出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這樣不但為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也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理論知識的教學,可借助網絡信息技術,通過網絡搜索的功能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其文化底蘊。對于一些民間民俗游戲的教學,則可采用游戲法或者競賽法的形式進行教學,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具有積極作用。總而言之,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必須要做到,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以文化傳承為目的,靈活運用。
2.4 制訂出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
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在“以人為本”“終身體育”“快樂體育”等教學理念的指導之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教學評價方式也應該進行改革。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終級評價為主的方式,應該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的進步程度、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的日常表現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評。適當地加入對學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了解程度的考評,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主動通過查閱文獻以及網上搜索等方式去了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可將這部分理論文化知識以筆試的形式進行。總而言之,除了檢驗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程度之外,還需檢驗學生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解。
在高校體育教學當中增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對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針對當前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需要對其進行相應改革,要以文化傳承為視野制訂更為有效的教學模式。
[1] 秦立凱,黎小龍,趙先卿.文化傳承視域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反思與建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113-117.
[2] 龔群.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9 (14):182-183.
[3] 單靜怡,劉俊榮,李俊杰.傳統文化傳承視角下普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研究[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107-108.
[4] 陳素雅.基于文化傳承角度談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反思與構建[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305-306.
G812.47 文獻標識碼:A
1674-151X(2016)03-103-03
2015-01-19
李永剛(1977 ~),講師,本科。研究方向:武術教學與民族傳統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