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治強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淺談高原訓練的生理學機制
謝治強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隨著競技體育的飛速發展,提高運動成績已成為當下教練員急需解決的事情。高原訓練以其特殊的訓練特點,越來越受到教練員、訓練員的關注。該文對高原訓練的生物學機制做了簡要的概述,為高原訓練對機體的生理學改善提供理論依據。
高原訓練 生理 低壓 低氧
近幾年,體育事業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關注,提高競技水平也成了運動員急需解決的問題。平原訓練已經滿足不了運動員提高競技水平的需求,高原訓練也就順勢進入人們的視野中。高原訓練是利用低壓、低氧環境的刺激激發運動員的補償機制,通過增加訓練強度和負荷量,在體能、生理上充分調動運動員最大運動能力的過程[1]。該文對高原訓練提高運動員競技成績的生理學機制做了綜述。
高原地區受到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氣壓會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逐漸降低。同時,高原地區空氣稀薄,氣候多變,風速快,紫外線和電離輻射增強,形成了獨特的自然環境[2]。隨著海拔的升高,空氣氣壓的降低,人體血液在肺內得不到充足的養分,機體的氧分壓就會呈現出下降的狀態[3]。
2.1 高原訓練與運動系統
從燕小妮[4]等對男子賽艇運動員的研究中發現,高原訓練比平原訓練后2 000m和3 000m跑的成績顯著性增加,提示高原訓練可使骨骼肌線粒體氧化酶活性升高,導致機體利用氧的能力和氧化磷酸化能力增加。高原訓練可使骨骼肌氧化酶活性和肌紅蛋白濃度升高,糖酵解酶活性降低,現在的研究已證實高原訓練可使小鼠的IIab肌纖維活性明顯增加[5]。由此可見,高原訓練與平原訓練的運動員相比骨骼肌的水平要高很多,這表明高原訓練可以更加有效地促進骨骼肌、骨骼等水平的提高,從而可以有效地改善機體的運動水平,提高運動成績。也有研究進一步表明,高原訓練可以使機體中血紅蛋白的代謝大幅度下降,蛋白質的分解代謝也呈現下降的趨勢,所以說高原訓練對骨骼肌中的蛋白質影響較為顯著。高原訓練可以使骨骼肌中血乳酸值明顯高于平原訓練的運動員,而且高原訓練后血乳酸值下降,同時血乳酸速度曲線向右移動,同時高原訓練還可以明顯提高血乳酸閾強度[6]。
2.2 高原訓練與脈管系統
錢風雷[7]等對經過一段時間高原訓練的優秀運動員研究發現,高原訓練與平原訓練相比,可以明顯增加血液中的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濃度。提示EPO的增加可以顯著增加血液中紅細胞(RBC)的數量和血紅蛋白(Hb)的數量,從而有效提高機體適應高原缺氧的能力。高原訓練可以提高RBC中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水平,提示2,3-DPG的增加可以增強血液中RBC的數量和Hb運載氧的能力,從而提高機體利用氧的能力[8]。由此可見,高原訓練可以增加促紅細胞生成素濃度、血紅蛋白的數量和血紅細胞的數量,從而提高機體血液供應,改善運動水平。現在許多研究都可以表明,高原訓練能夠不同程度地增加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含量。對此,比較有說服力的觀點是:高原訓練可能會使血液的血容量減少,同時使血細胞的含量增加,從而導致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的含量呈現出上升的現象[9]。同時,也有一些報道顯示,高原訓練可以使人體中的HCT、血紅蛋白和血細胞顯著增加[10]。在高原上,紅細胞數量的增加主要是為了增強氧運輸能力,從而使血氧飽和度下降導致的動脈缺血得到補充,而且在高原訓練中,增加氧氣的運輸能力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也是一個適應高原環境的過程,所以高原訓練如果想得到很好的效果,至少要訓練三周以上[11]。
2.3 高原訓練與呼吸系統
邱俊[12]等在對現代五項與動員的研究中發現,高原訓練和高住低訓(HiLo)增強了現代五項運動員的有氧代謝能力,并改善心肺功能和最大攝氧量,可以作為提高有氧耐力的有效手段。高原訓練可以進一步提高低氧條件下肺通氣功能儲備,并提高呼吸肌功率,保證機體劇烈運動時動脈血氧分壓和動脈血飽和度維持在較高水平[1]。由此可見,高原訓練對機體呼吸系統的提高要比在平原訓練顯著,心肺功能和呼吸肌功率等也會有顯著的改善,從而使機體利用氧氣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改善,提高機體氧供水平,改善機體的運動能力,提高運動成績。研究表明,長期在高原或者是亞高原訓練的人,他們的心肺功能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心臟的泵血機能明顯提高,心肌收縮力增強,同時也使機體的呼吸加深加快,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呼吸機能,增強了肺的通氣機能[13]。
2.4 高原訓練與其他系統
高原訓練可以降低血清皮質醇(T)和血清睪酮(C),提示睪酮可以促進蛋白質合成,使肌肉壯大和體重增加,可刺激紅細胞生成,加速血紅蛋白合成,可加速體內抗體形成,增強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14]。可見,高原訓練不僅可以使機體的運動系統、脈管系統、呼吸系統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還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機能,調節神經系統機能,從而促進機體激素的分泌、合成。馮連世指出,血清皮質醇在高原訓練以后3~5周仍然處于高原的水平,這表明高原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員的技能水平[15]。同時,馮連世等還做了相關研究,發現高原訓練的運動員,在高原訓練的過程中血清睪酮、游離睪酮、皮質醇的水平均呈現下降趨勢,而血清睪酮與皮質醇的比值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16]。
據文獻顯示,通過一段時間的高原訓練,可以有效增強機體的運動系統、呼吸系統、脈管系統和其他重要系統的機能。高原訓練和平原訓練相比有其獨特的優勢,可以更加有效地增強運動員的運動能力,提高競技機能水平。選擇高原訓練提升運動能力的水平,已成為當前教練員的著眼點。因此,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人為制造高原環境進行訓練會成為運動界的主流。
[1]尹偉娜,張傳新.高原訓練的研究進展[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115-117.
[2]胡耿丹.高原訓練中若干訓練學問題研究進展和展望[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2(1):64-67.
[3]曲傳勇.高原環境對運動性疲勞大鼠學習記憶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D].蘭州大學,2010.
[4]燕小妮,武小路.高原訓練對男子賽艇運動員運動能力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4):72-77.
[5]溫優良,徐國琴.高原訓練的生理適應與運動能力[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1(2):48-51.
[6]李世成.間歇性缺氧模似高原訓練對小鼠骨骼肌乳酸代謝的影響[J]. 高原醫學雜志,2000(2):48.
[7]錢風雷,王晨. 高原訓練對游泳運動員血液成分、血乳酸和運動能力的影響[J].體育與科學,2004(6):69-71.
[8]耿青青,石鴻儒.高原訓練中機體紅細胞、促紅細胞生成素、2,3-二磷酸甘油酸的適應性變化及研究設想[J].體育科學,2004(5):29-31,41.
[9]羅海燕.淺談高原訓練對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J].山東體育科技,2004(3):38-40.
[10]熊志強,楊志華.高原訓練對生理生化機能的影響[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31):499-500.
[11]周忠林,路宗霞.關于高原訓練生理生化指標研究的綜述[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1):125-127,133.
[12]邱俊,陳文鶴. 高住低訓和高原訓練對優秀現代五項運動員運動能力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1):67-72.
[13]熊正英,張琳,武勝奇.高原訓練對運動能力的影響機制探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97-100.
[14]高頎,劉海平.高原訓練期間運動員身體機能生理、生化指標的評定方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43-45,56.
[15]馮連世.高原訓練及其研究現狀(續完)[J].體育科學,1999(6): 66-71.
[16]馮連世,洪平,宗丕芳,等.高原訓練對男子中長跑運動員血清激素的影響[J].體育科學,2000(4):49-52,66.
G806
A
2095-2813(2016)12(c)-002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