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奇峰(如東縣岔河中學,江蘇 南通 226400)
?
正視瓶頸開“心鎖”為所應為齊“射門”
——對“足球進校園”理念的再思考
房奇峰
(如東縣岔河中學,江蘇南通226400)
如今,“足球進校園”作為一項國策,已經舉國燎原。作為新生事物,必然是基于時代發展趨勢應運而生的歷史性產物,這是毫無疑義的。在科學的頂層設計轉變為基層實操時,制定各種各樣的方案、計劃也許不會勉為其難,但是,遭遇一些瓶頸,也是符合唯物主義的必然,是客觀存在的。而以此為動因,足以引發人們對“足球進校園”這個命題產生更為接地氣的、更為積極的思考的沖動。而沖動的歸因則是對諸多瓶頸追本溯源,消除“誤解”,厘清認識,形成共識,從而,最大化地釋放“足球進校園”彰顯素質教育真諦的正能量。
正確路線及方案的效應取決于執行,執行的效應取決于執行者的信仰,精神的反作用力就是貫穿實施的生產力。應該說,當下基層學校在足球教育教學方面存在人、力、物諸方面的條件制約是事實,但是這些“唯物”類的瓶頸,可以通過建立和完善加大投入,實現硬件達標等機制來即時打通。而實踐操作的目的在于取得實效,當客觀條件萬事俱備,其執行的效益仍然會參差不齊,為什么呢?這就是相關的執行者的思想理念模糊,如同一把“心鎖”,成為了制約的瓶頸。那么,對這種瓶頸極本窮源,即徹底地推究本源,使之水落石出,才便于對癥下藥,激發出執行者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保證取得預期的效益。
1.1思維定勢,意識淡化
為什么作為執行者的一線教育教學人員仍然有思想理念的瓶頸呢?現實情況是,學校經常碰到“xx進校園”的專項“一次性”的檢查活動,如“稅法教育進校園”“廉政教育進校園”之類,常常因為“限時完成”的驗收而總是“過關”了。一線教師早已耳熟能詳,于是把“足球進校園”也認為是同質化的“過場”,而沒有主動地深刻認識“足球進校園”是教育的“長線產品”。而且,“足球進校園”畢竟沒有諸如“白板互動教學”之類的機制性活動必須人人過關,教師也難以主動地升華起“人人有責”的責任意識,個體的創新意識顯然沒有能得到應有地激發。這種隱形的個體“無意識”,對“足球進校園”實操效益的制約影響必然是有形的。
1.2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教育系統有例行的評優評先,現實的生態是,因為“名額限制”的規則,其余的蕓蕓眾生習慣了“無動于衷”,消弭了工作激情,遑論傾情攜手,形成合力,協同攻堅。目前,根據“足球進校園”的“試點”機制、“特色學校”性質,且一些學校內部遴選專任足球教學的師資,體育教師對“足球進校園”不是“人人皆可與焉”,那么,教研組內的其他教師就不必“人人有責”地投入和協作了。
1.3邊緣擠壓,無能為力
備受關注的“足球進校園”已出方案,為選擇性考試科目,并非所有孩子都要參加足球考試。但是,家長卻因此而“多心”了,認為“選修課”會讓足球變成奧數般的負擔;足球運動的生理安全保障有“懸念”。學生則不愿因為貽誤學業而“前途不保”。一些學校為了升學利益而“膨脹”文化課,擠占體育課,擠壓這類“選擇性”課程的課時亦是常例,體育教師只能徒生浩嘆,“心下且自慢了”,不經意間也會怠慢了“足球進校園”。
客觀上,構成“足球進校園”的瓶頸不一而足。以上看似披露了基層教師的“不作為”,其實,透過教師現實生態的“大背景”可見,形成相關瓶頸的根源實出其“后”。如果考慮了從“足球進校園”政策定性為“選擇性”考試科目,到教學“資格”(資質)的限制,還有日常體育課的存亡狀態,以及家長和學生對運動安全和專業前途的疑慮等,那么,專門給教師打上“主觀故意”的問責烙印,是有失公允的。
出于對“足球進校園”命題的愛之深,必須掀開“足球進校園”的國策“蓋頭”,厘清概念,返本還源,從而無憂無慮地把“校園足球”準確地“射”進辦學建設中的“文化之門”,“射”進學生為全面發展而學習足球的“信仰之門”“心靈之門”,那么,有形的足球才能成為轉動素質教育和民族功利的“夢想魔球”。
目前,“足球進校園”的實施正在平穩地“亦步亦趨”。我們應該篩選出實施過程中所遭遇瓶頸的“靶區”,精制有益的靶向藥物,在“足球進校園”的戰術實踐中,進行精準靶向,從而有效打通實施效益最大化的“最后1公里”。(1)要在教師中進行“足球進校園”的國策教育,進行歷史性的縱向上和時代性的橫向上的坐標意義的再認識,認識其教育價值和之于民族功利的意義,從而在學習和踐行中執著勇進。一線體育教師中的每個“普通一兵”,之于素質教育的實踐是責無旁貸的,應該自警自勵:既然足球“進校園”了,那么,就應該在堅定的信仰下,攬為己任,義無反顧,“小車不倒只管推”。(2)進行“足球進校園”的科普教育。正如“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國家戰略的推行,不僅需要政策的支撐,更要對全民進行科技意識和知識的普及教育。對于足球的運動科學及相關的安全知識、保險知識,都應該進行社會性的科普教育,尤其是對學生家長的普及。客觀上,學校教育本身就是社會建設的一部分,“辦群眾滿意教育”不單純是學校的義務和追求,足球教學也只是學校體育教學中的“任意一科(課)”。人民網江蘇視窗近日的一篇評論“拋開個人喜好看江蘇“足球必修課”就彰顯了輿情正面導向的正能量。可見社會輿情也是進行科普和認識疏導的有生力量。
在落實了硬件建設、課程建設及保險政策等“硬性”主件之后,師資的建設也應該與時俱進地創新,除了在職培訓,不少有識之士還呼吁拓展退役足球運動人員“進校園”任教的政策渠道。
正確的路線已經確定,只有社會整體聯動,各方為所應為,作為執行者的一線體育教師就應該能夠心情舒暢而且理直氣壯地實施有效教學,催發“足球進校園”的民族之花。
中圖分類號:G8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51X(2016)05-029-02
收稿日期:2016-03-27
作者簡介:房奇峰(1975~),中級職稱,本科。研究方向:足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