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洪 胡建忠(衡陽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2)
?
運動心理學教材中“應激”“喚醒”“焦慮”等概念及屬性的解析①
段小洪 胡建忠
(衡陽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2)
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對運動心理學教材中的應激、喚醒、焦慮等概念及屬性進行探討。三個概念在內容上有重疊或遞進關系,教材在表述上各有偏向:應激側重刺激及反應過程;喚醒則偏向刺激的激活程度;焦慮則重在表述刺激后的情緒狀態或過程。教材對三者的屬性未有明晰的區分,都賦予了生理心理屬性,認為都具有積極和消極價值。不同于教材觀點認為:焦慮嚴格意義上是一個心理概念,只有消極作用;“軀體焦慮”的稱謂更不準確,其實質應該是應激的生理反應或喚醒后的生理表現。
關鍵詞:應激 喚醒 焦慮 概念 屬性
運動心理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體育專業理論學科,其理論與原理,對于指導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的技能學習、訓練和比賽都有重要的意義。在不同編者的多個版本的《運動心理學》教材中,“應激、喚醒、焦慮與運動表現”都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很容易把其中的三個概念和相關理論弄混淆。雖然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這些理論的時候有實踐基礎(運動體驗)作支撐,能理解單個概念和理論,但要清楚區分這三個關聯概念則有很一定難度。
因此,在運動心理學的教學中,把“應激、喚醒、焦慮”等重要概念的邏輯聯系和區別的明晰化,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概念相關理論知識,并能在運動實踐中更好地運用相關原理。
1.1 應激(stress)的概念解析
較早對應激的確切定義來自生物心理學和行為醫學角度。有醫學者(Hans Selye,1979)把應激定義為“個體對作用于其上的任何要求所作出的非特異性反應”,即在各種不同的刺激下,生物表現相似的一般性反應(非特異性)。生物心理學者關注到“相似反應”的腦活動基礎,因此,把應激看作是威脅性刺激引起的一種大腦的活動[1],應激會引發生理、心理和行為反應。
在體育運動中,當個體遇到超越自己應對能力的各種刺激, 如,訓練任務要求、比賽環境刺激等,以及擾亂自己平衡狀態的事件時,就會表現出對應的生理、行為反應形式。運動心理學教材則把這種刺激引起的特定或非特定反應稱為應激[2]。普遍認為,這是環境要求與其運動者所認為的自我能力間出現不平衡時產生的一種身心反應。
1.2 應激的屬性分析
1.2.1 應激的過程屬性
從各種定義來看,要更好地理解應激,則需要把應激概念化為一種過程。這是一個復雜的生物心理學過程,是操作中的信息加工模式[3]。包括3個過程[4]:應激刺激、對威脅的認知評價、應激反應。
1.2.2 應激的生理、心理屬性
(1)應激的生理屬性。
生理學觀點應激是刺激打破了平衡后軀體的補償活動,是軀體對所施加的任何需求所做出的非特異性反應。應激的產生具有一定的生理生化基礎,它是由網狀丘腦投射系統向大腦提供的彌散性興奮所誘發。激活兩個身體系統:交感神經系統或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激素的變化是應激產生的物質基礎。
(2)應激的心理屬性。
心理學觀點認為應激是一種內部的精神掙扎、緊張、焦慮,受認知因素影響,個體人格特征、經驗閱歷、認知評價方式、信念以及所得社會性支持等均可有調節作用。
1.2.3 應激的價值屬性
應激是為適應環境所做出的一種反應狀態,有積極與消極之分。如,適度的鍛煉、訓練和比賽是一種積極的應激源,它可以使健康、強壯、適應性更強,具有積極的價值。過度的鍛煉、訓練或比賽,就可能導致一般性疼痛、不適或苦惱,則具有的是消極價值。
2.1 喚醒的概念解析
很多學者喚醒定義為:機體總的生理性激活不同狀態或不同程度。認為:喚醒是機體將感受到的外部刺激信息經非特異性神經通路,彌散性投射到大腦皮層引起的興奮狀態。這是一個被廣泛沿用概念,在很多運動心理學教材出現。
馬啟偉、張力為[5]指出:喚醒是由感覺興奮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準備性所決定的一種生理和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即把喚醒當作是為將來的生理、心理活動在生理上做出的準備,這一論述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到了喚醒的心理屬性。
2.2 喚醒的屬性分析
2.2.1 喚醒的生理、心理屬性
(1)喚醒的生理屬性。
傳統的喚醒概念被定義在生理層面,將喚醒看作是一種生理激活狀態,一種中性的生理學現象。從這一角度,將傳統意義上的喚醒稱為“生理喚醒”應該更加確切,這樣定義則有便于準確從生理上定義和評價個體被激活的程度,如,應對刺激時個體的心率、血壓、呼吸頻率、激素水平、電位水平等等,與能量代謝水平更相關。
(2)喚醒的心理屬性。
在對喚醒與行為關系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們逐漸認識到喚醒的心理成分。漆昌柱[6]把心理喚醒定義為個體對自己身心激活狀態的一種主觀體驗和認知評價。這個側面的定義則有便于準確從心理上定義和評價個體被激活的程度,如,個體興奮程度、動機強度、效能強度等等,與不同方向和強度的心理狀態相關。
2.2.2 喚醒的過程屬性
喚醒是一個自然的、連續的過程,每個人的喚醒水平變化總在從深睡到高度興奮這條連續線發生,產生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喚醒,最低的喚醒如深睡,極高喚醒似瘋狂。
在喚醒過程發展的各個階段,不同性質(生理、心理或腦電、行為、植物神經)的喚醒可能單獨存在也可能同時存在。
在運動情境下喚醒的發展過程,最初的喚醒可能開始于心理,比如:對即將開始比賽的擔憂和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從而產生焦慮;也有可能開始于生理,比如:運動進行曲使運動員的心率加快、肌電變化。當喚醒過程不斷地向較高水平發展則導致焦慮狀態。
2.2.3 喚醒的價值屬性
喚醒的價值在于維持與改變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保持覺醒狀態,它為注意的保持與集中以及意識狀態提供能量。喚醒強度過高過低、喚醒的(心理)方向不對,都不利于運動鍛煉或比賽,無法發揮喚醒的積極價值。
喚醒過高,人們會體驗到不快的情緒反應和與之相伴的自主神經系統的變化,出現適應不良,產生“壓力”或“狀態焦慮”;喚醒過低則導致心理上的注意力渙散、后知后覺,或生理上的機體內臟功能滯后、肌肉動員不力等不良反應。
單從生理屬性上看,強度可以決定喚醒的價值;但從喚醒的心理屬性上看,不僅強度,還有方向,共同決定喚醒的價值。如,促進運動者流暢發揮的較高興奮狀態與阻礙選手正常發揮的惱怒狀態,都是高水平的喚醒,但方向不一樣,喚醒所起的價值作用就天壤之別。
3.1 焦慮的概念
使用較多認同的焦慮概念為:個體在擔憂自己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而感到自尊心受到威脅下,形成的一種緊張不安、帶有懼怕色彩的情緒狀態(李維等,1995)。將其引入運動心理學領域,運動焦慮則是指學生在訓練和比賽中,對當前的或預計到對自尊心有潛在威脅情境的擔憂傾向[7]。從已經明確的概念上看,焦慮是一種擔憂的或恐懼的情緒狀態。發生在體育運動中焦慮往往與比賽結果的不確定性、或直接與消極性有關。
在當前的研究中或學術論述中容易將“喚醒”和“焦慮”混為一個概念,因而體育運動心理學在教學時,教師也難于對學生闡述清楚。因此,對焦慮屬性的探討有助于明晰焦慮的概念,且便于將“焦慮”與“喚醒”區別開來。
3.2 焦慮的屬性分析
3.2.1 焦慮的生理、心理屬性
從生理心理屬性的角度,焦慮被分為軀體焦慮和認知焦慮。
(1)焦慮的生理屬性。
較多運動心理學書籍或論述把焦慮的生理成分稱作軀體焦慮,而且直接把“心跳加速、出汗增多、肌肉緊張、胃腸痙攣”等生理反應當作是軀體焦慮的表現。所列出的大多生理反應恰恰也具備有喚醒的生理屬性,這種定義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生理喚醒,這應該正是難于區分“喚醒”與“焦慮”的關鍵。
從概念本身來講,焦慮本應該就是一個純心理的概念,指的就是一種情緒狀態[8]。結合運動情境,各種運動心理學書籍或論述將焦慮的根本概念定義為一種“緊張、擔憂或恐懼的情緒狀態”。焦慮是一個主觀意義上的詞,“軀體”成為“焦慮”的主體這種搭配本身就值得商榷。
因此,與喚醒、應激的生理、心理屬性劃分有所不同,從概念本身來看焦慮是不具備生理屬性的。
能被定性為生理屬性的只能是與焦慮相聯系的某些生理反應,如,肌肉過度緊張、胃腸痙攣、內臟不適等。在這一點, Weinberg的定義就更為嚴謹指出:焦慮是一種與身體激活或喚醒相聯系的消極情緒狀態[9]。而且,一些一般性的生理反應,如,心跳加速、出汗增多、肌肉緊張等,也不能完全歸為焦慮的生理表現(因程度不一樣,有可能定義在喚醒的生理屬性中,見后述)。
(2)焦慮的心理屬性。
Richard H.Cox[10]則指出“軀體焦慮反映了軀體對一些生理反應(上述生理反應的一部分)的感覺”。這種表述看似還有些模糊,但至少沒有把喚醒的生理表現與焦慮的生理表現完全混同,而是定義在“在某些生理反應基礎上的感受”,相當于把軀體焦慮定義為“源于軀體的焦慮”。這中闡述暗示了對焦慮概念心理屬性的認同。
當這種源于軀體的焦慮發生后,可能變現出的肌肉過度緊張、胃腸痙攣、內臟不適等表現,才具有了生理屬性,而不能成為“軀體焦慮”。
傳統多維焦慮理論的另一成分——認知焦慮作為焦慮的心理成分,被定義為“由對消極評價、或對失敗的恐懼等引起的,含有擔憂和干擾性視覺表象成分的一種不愉快感受”。從概念上看,認知焦慮作為一種“感受”的心理屬性較容易得到一致認同。
3.2.2 焦慮的過程屬性
與所有其他情緒的性質一樣,焦慮也分狀態焦慮與特質焦慮,各有其產生和形成過程。
狀態焦慮的發展過程應該是一種情緒發生發展的過程,從應激和喚醒開始,到一定程度才產生焦慮。在發生了過度生理應激刺激或過高生理喚醒,經認知評價之后,則可能產生狀態焦慮,而過度的心理應激和喚醒會使個體直接進入焦慮狀態。
特質焦慮指的在各種情境中產生焦慮反應的情緒傾向和行為傾向。除遺傳因素和早期非運動環境因素影響而形成的焦慮特質外,從特質的行為頻率觀[11]來看,一個具有焦慮特質的人與他人相比,會表現出更多的焦慮反應。因此,在各種運動情境中,個體不斷地重復產生狀態焦慮,最終可導致焦慮特質的形成。
3.2.3 焦慮的價值屬性
從焦慮的情緒本質來看,因為幾乎所有的概念已經把焦慮定義為一種負性的情緒,因此,不管是認知焦慮還是“軀體焦慮”(稱為“焦慮的軀體反應”可能更加準確)都只有消極的價值,是不利于運動或比賽的。
4.1 概念的差異
應激側重表述刺激及反應過程;喚醒則偏向表述刺激的激活程度;焦慮則重在表述刺激后的情緒狀態或過程。
4.2 生理心理屬性的差異
應激側重應激源、應激資源及相應的生理反應或心理調節方式與過程;傳統的喚醒概念較多關注喚醒的生理屬性,如,心率、血壓等生理表現,而喚醒的心理表現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如,動機、效能強度等;焦慮嚴格意義上是一個心理概念,軀體不存在焦慮,所謂的“軀體焦慮”準確一定應稱作焦慮的生理表現,其實質也應歸為應激的生理反應或喚醒的生理表現,因此,焦慮、喚醒、應激的內容在此重疊。
4.3 過程屬性的差異
應激應更多被看作一個包含信息加工模式的復雜生理心理過程;喚醒是可看作是應激的一種狀態,是在應激的遞進,喚醒的發展具有過程屬性,是一個自然的連續的由低到高的過程,在不同的喚醒階段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應;焦慮更多偏向于一種負性情緒狀態,有其產生發展過程:有狀態性焦慮的產生過程,也有長期特質性焦慮的形成過程。
4.4 價值屬性的差異
應激較多被看成一個一般過程(所以刺激的相似一般反應),因此,不同性質或不同程度的應激可能產生的價值有負性、中性的,也可能是積極的;適度的喚醒具有積極的價值,過高的喚醒則帶來不良影響;嚴格意義上,以較近的觀點來看,焦慮對于運動表現是只具有負性價值。
參考文獻
[1] (美)James W.Kalat,著.生物心理學[M].蘇彥捷,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394.
[2]張力為,毛志雄.運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52.
[3]季瀏.運動中應激與焦慮的定義、測量和研究[J].廣西體育科技,1993,14(2):27-30.
[4]張力為,毛志雄.運動心理學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48.
[5]季瀏,殷恒嬋,嚴軍.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18.
[6]漆昌柱,梁承謀.論心理喚醒概念的強度——方向模型[J].體育科學研究,2001,5(2):19-22.
[7]劉淑慧.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3.
[8] (美)Rollo May.焦慮的意義[M].朱侃如,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61.
[9] Weiberg,R S.Foundation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M].Champaign,Human Kinetcs,1995.
[10](美)Richard H.cox.運動心理學——概念與應用[M].張力為, 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248.
[11]Randy J.Larsen,David M.Buss.人格心理學——人性的科學探索[M].郭勇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59.
作者簡介:段小洪(1979—),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運動心理學。胡建忠(1967—),男,漢,四川南充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運動生理與國民體質。
基金項目:①衡陽師范學院教學研究課題(JYKT201314)。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5.133
中圖分類號:G80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2(b)-01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