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寧 (山東省肥城市孫伯鎮中心小學,271607)
?
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
李寧寧 (山東省肥城市孫伯鎮中心小學,271607)
案例1:水平三(五年級)的男生進行1min跳繩的測試,個別學生只能跳20個左右,大部分學生能跳80個左右,少數學生能跳120個以上。筆者在每名學生原有基礎上提出新目標(將現有跳繩個數加上15~20個不等作為需要達成的目標)。之后,筆者逐一詢問學生對于新目標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要達成目標有些難度(信心較低),有的學生認為要達成目標非常輕松(有信心),也有的學生認為無法達成目標(沒有信心)。在之后的教學中,筆者發現,那些認為自己能達成目標和認為自己能很輕松達成目標的學生,會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練習中。而那些認為自己無法達成目標和認為自己難以達成目標的學生,則對練習缺乏積極性。
分析:學生對新目標的看法實際上是學生們對自己跑的能力的判斷,是效能期望[1]。而這時還不能說學生們具有自我效能感[2]。正如李春蘭在“體育教學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中所指出的“如果個體感到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時,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積極嘗試完成那一活動”。由此可推出,具有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的外在表現是“積極嘗試完成活動”。因此,學生是否“積極嘗試完成活動”,預示著學生具有高或低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愿意為“目標”付出“努力”,而“目標的達成”反過來又提升對“自我能力”的判斷或期許。因此,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會有更高的自我效能,付出更多更持久的努力,因而會在更高的“目標”上取得成功,從而對“自我能力”產生積極的判斷。在這里,自我效能指向對“自己能力”的判斷或期許,而自我效能感則指向“提升自己能力”的行動。
案例2:水平三(五年級)的學生進行1min跳繩的達標訓練,每節課都進行測試,幾節課下來,學生A仍舊只能跳20個左右,而其他學生卻能跳到120個左右。筆者嘗試給學生A制訂一個長遠目標—跳100個,對于他來講,這個目標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能讓他建立自信心并成功完成目標,首先設置了多層目標,即每層目標為10個,直至達成100個的長遠目標。隨后,筆者給他制訂一系列的練習內容:原地單腳跳、原地雙腳跳、模仿搖繩動作、起跳與繩子的協調配合等,并且根據他的練習情況隨時給予指導,示范講解動作方法,進行錯誤動作的糾正及強化練習和鞏固,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給予鼓勵,隨著動作的規范、練習數量的增加,他的成績逐步提高,偶然的機會,筆者發現他利用午飯后的時間在走廊里練習跳繩(這說明他開始“相信”通過自己的練習能達成或超越目標了),而第二周再上課時,他1分鐘已經能跳到100個以上了。
1.通過增加成功的直接經驗,幫助學生建立積極自我效能感
通過以上分析,自我效能指向對“自己能力”的判斷或期許,而自我效能感則指向“提升自己能力”的行動。如何才能讓個體在面對某項任務時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這項任務”,從而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并積極嘗試去完成任務呢?筆者認為只有不斷地讓學生從“并不確定是否能完成某項任務”到“付諸實踐后完成了某項任務”或“開始并不成功,通過練習后成功完成某項任務”,才能讓學生在“積極嘗試后完成某項活動的努力”與“完成任務”之間建立鏈接,即讓學生建立“通過努力”可以“完成任務”的鏈接,從而讓學生建立起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基于此,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可幫助學生制訂適宜的目標,給予技術指導,并協助學生完成任務。
2.設置適宜的目標,增加成功的體驗
適宜的目標對學生“相信”自己能完成任務至關重要。
過于容易達成的目標對于學生來說雖然達成了目標卻不能讓學生有成就感,也就不能“認可”自己的能力,同時,學生對自己“潛在能力”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會做出低于“真實自我效能”的判斷,也就是較低的自我效能。
過高的目標容易挫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認為自己根本沒有能力達成目標,從而放棄努力,更不利于學生自己對“潛在能力”做出正確的判斷,會嚴重損害“真實自我效能”的判斷,從而讓“自我效能”降到冰點。設置適宜的目標能夠讓學生“相信”自己確實具備完成任務的能力,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對“真實能力”的期許。
3.教師細化行動指南,幫助學生付諸行動
在案例2中,筆者給學生制訂了原地單腳跳、原地雙腳跳、模仿搖繩動作、起跳與繩子的協調配合等一系列練習,這一系列的練習循序漸進地提高了該學生跳繩的能力,而這名學生也能明顯地感受到自己的“這種能力”,對自己的“真實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從而對自己的“真實能力”有了更高的期許,于是會利用課間休息或中午飯后的時間在走廊里練習跳繩。
4.有效指導或運用榜樣示范,并積極反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案例2中的學生A在筆者指導之前,他也很努力地練習,但因為動作不正確,跳來跳去僅能完成20個左右,于是便放棄了練習,因為此時的學生已經產生“我再怎么練習也不能達成目標”的認識,直到在筆者的指導下練習一系列的輔助動作后,成績才有所提高。
在指導過程中,可以讓曾經跳得不好而通過努力達成目標的學生做示范,提升學生對“通過‘努力’就能提高‘能力’”的認知。
另外,當學生取得一點進步時,要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甚至可采用“善意的謊言”等方式,讓其相信自己“有能力”達成目標,進而為達成目標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教師能在此過程中監督學生,則能讓學生“保質保量”地完成練習(行動)。以免發生教師看著學生練習時就認真練習,當教師不看其練習時,其練習就變得隨意、放松、不夠規范了。
教師的看對學生來講無疑是一種監督,這讓學生在同等時間內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當然更有利于學生練習效果的提高,也更有利于學生體驗到成功,從而提高對自己能力的認可。
參考文獻:
[1]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83-86.
[2]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論評述[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