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鵬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
“尼克松主義”——歷史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產物
倪鵬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摘要:1969年,尼克松在關島舉行了一次非正式的記者招待會,闡述了一些最初被稱為“關島主義”后被稱為“尼克松主義”的原則,該原則后被概括為:“伙伴、實力和談判”。尼克松主義是對冷戰后美國一直奉行的遏制戰略的調整,是美國戰略收縮的標志。其提出既與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密切相關,也受尼克松個人因素的影響,是歷史必然性與偶然性相結合的產物。
關鍵詞:尼克松;“尼克松主義”;冷戰
第一,美國面臨的最大困境是自身實力的相對不足。其中最明顯的便是美國核優勢的喪失,美蘇核力量的對比形成了均勢,這種均勢恰是在60年代末形成。
第二,意識形態為主導的兩極格局開始分化。社會主義陣營中中蘇關系的全面惡化使得美國政府需要重新考慮與中國的關系,原有的以意識形態為主導的外交思維在此時已不合時宜?!霸?969年中美關系極其緊張的年份,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中國希望改善與美國的關系?!币虼?,是否緩和與中國的關系也是尼克松政府面臨的重大問題。
第三,深陷越戰泥潭,國內反戰浪潮高漲。1969年上臺的尼克松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結束越南戰爭。約翰遜政府將越南戰爭進一步升級,1965年3月北美開始向北越實施戰略轟炸,隨后便大舉向南越增兵。到1965年末,美國在南越的軍隊已達18萬人,1969 年2月,達到54萬人,美國軍隊成為從事這場戰爭的主要力量。然而戰爭并未因為派遣軍隊人數的增加而順利結束,到1968年秋,美軍的傷亡人數已達3萬,約18萬人受傷或失蹤。美國為這場戰爭付出了太大的代價,以致引起國內民眾的強烈不滿。1969年11月,25萬大學生在華盛頓舉行的長達40小時的“反對死亡進軍”的示威游行,正是這種情緒的極端反映。越戰給新一屆政府留下了很多棘手的問題。
國際冷戰環境的變化、美國自身實力的相對不足、國內民眾的反抗,所有這些因素在同一時間內迅速聚集,這就不得不使美國政府重新評估冷戰局勢,調整對外政策,以維護美國的利益最大化。
第一,尼克松本人對外交極度感興趣。更重要的是,尼克松為更大程度上發揮總統在外交中的權力,對華盛頓的國防、外交機構進行了改革。尼克松認識到內閣制不是決策的有效形式,有些內閣成員,因為原本擔任州長,為一方諸侯,到內閣開會時,他們往往講話太多,不能很快適應現在自己為內閣成員的角色。為了保證外交戰略“調整”順利進行,尼克松建立了新的國防、外交決策機制。這個機制的新特點是將決策、咨詢的大權集中于白宮內。
第二,尼克松對外部環境的敏感程度并不高。所謂的敏感度,按照赫爾曼的分析,對外界環境敏感則容易捕捉外界環境的變化,容易接受他人的建議,容易受外界感情和情況的影響,反之則是對環境不敏感。
在戰后所有美國總統中,尼克松進入白宮時的政治經驗是最豐富的。詹姆斯·巴伯這樣形容尼克松:“他喜歡主動出擊,而且對所有決策的細節都加以干涉……他的決策圈僅僅局限在他信任的以及他認為與自己意氣相投的幾個人當中(特別是基辛格、霍爾德曼和歐里奇曼等人)。” 尼克松絲毫不能容忍與之相左的想法。一位名叫湯姆·韋克的記者寫道:“尼克松的不安全感使他認為必須比其他人更多地工作和學習,從而導致了一個反常的結果,即形成了對自己的觀念和目標的不可動搖的信念?!?/p>
通過對尼克松性格的分析,結合赫爾曼對敏感度的界定,我們可以斷定尼克松本人對外部環境的敏感度并不高,反映在他的決策方式上就是強化白宮對外加決策權的控制。
第三,尼克松本人有著極為豐富的外交經驗。根據赫爾曼的分析,有豐富外交經驗的國家元首清楚地知道在國際舞臺上什么樣的政策會成功或失敗,他們在外交上有更大的選擇余地,他們的外交行為更難預測。
眾所周知,尼克松在擔任總統之前是反共的急先鋒。但在執政后卻一改美國強烈的遏制主義政策,轉而實行緩和政策。尼克松一生都沒有放棄反共的思想,只是豐富的政治外交經驗以及世界環境的變化使他深刻的認識到固執的執行以往的外交政策只會讓美國更加被動。他曾經說過在鐵幕兩邊所有國家的年輕人都在探索一種新宗教,如果有什么思想可以照亮他們的話,那就是實用主義。
綜上所述,美國遏制戰略的轉型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偶然因素,而這些偶然因素的促成者就是尼克松本人。可以說尼克松本人在該時期美國戰略緩和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最高領導者兼決策者,尼克松在美國外交決策轉變中的積極表現,其個人對外交轉變的極度堅持,都對緩和戰略的實施發揮的重要影響。尼克松作為政治活動家,他的性格的復雜性也使得緩和戰略增添了些許個人色彩。性格的偏執讓他堅持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即美國應放棄固有的遏制戰略,然而這種偏執卻并沒有被為所欲為的濫用;這主要得益于他豐富的政治外交經驗,在多年的外交實踐中,他清楚地認識到,所謂正確的事情就是對國家、民族有益的事情,而單純的意識形態的競爭已不能滿足美國利益的最大化,體現在他的哲學思想中就是實用主義的原則。
總之,以尼克松主義為主要內容的緩和政策,是美國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審時度勢作出的明智之舉。其提出不僅受當時外交環境所決定,也無不與尼克松本人相關,是尼克松外交思想的具體實踐。歷史是人的活動的產物,拋開歷史的主體單純考慮客觀環境則不能充分解釋歷史現象,也不能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更有效的指導。只有充分考慮到什么樣的人在什么樣的環境中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才能更加完整地解釋歷史現象,更具體地預測未來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劉亞東:《越南戰爭與美國霸權地位的衰落》,《東南亞》1991年第4期。
[2]夏亞峰:《‘尼克松主義’及美國對外政策的調整》,《中共黨史研究》2009年第4期。
[3]夏亞峰:《試析尼克松政府對外政策決策機制——過程及主要人員》,《史學集刊》2009年7月第4期。
[4]徐萍:《論20世紀70年代美國推行均勢戰略的原因》,《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5]何慧:《尼克松與中國:半個世紀的不解之緣》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6](加拿大)夏爾–菲利普·火衛,《白宮的秘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作者簡介:倪鵬(1984—),男,漢族,籍貫:山東臨清,職稱:講師,學歷:研究生,單位:聊城大學東昌學院,研究方向:世界史。
中圖分類號:G634.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