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杰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
淺談中國佛學在近代的復興及其原因
范慧杰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中國佛學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形成的,是外來佛教與儒道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碰撞、沖突、交流、融合的產物,中國佛學的圓融精神、倫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國佛學精神的主要方面。圓融精神是對不同思想學說的調和、包容和融合態度以及圓融性的理論特征;倫理精神融合吸收了與中國傳統宗法社會相適應的儒家世俗倫理;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關注現實社會人生的精神特質。中國佛學的精神對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當代社會的道德倫理建設都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佛學的精神;佛教中國化;圓融精神;倫理精神;人文精神
佛學自印度傳來中國后,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弘傳,隋唐時發展到了極盛, 形成了各個不同的宗派。宋明以后則逐漸趨向衰落,原來佛學思想較豐富的法相宗,簡直被人遺忘。但到近代卻又出現新的轉機幾現出復興的跡象。反映這一時期佛學復興狀況的主要標志是:
(一)佛教文化的迅速發展,佛教文化的發展,佛學院的創辦和佛學刊物的發行。
刻經處是近代編校、刻印、流通佛典的佛教文化機構。佛學院是近代培育僧伽和佛學人才的專門學校武昌的武昌佛學院,南京的支那內學院,廈門的閩南佛學院,北平的二時學會,四川重慶的漢藏教理院等。這些佛學院,為各地培養了一大批僧伽和佛學研究人才。佛學刊物指成揚佛教思想、研討佛學義理的報章雜志。在近代,佛學刊物遍及全國各地,不下數百種。這些佛學刊物的發行,對近代沸學的復興,起到了鼓動與宣傳的作用。
(二)漢藏佛學的溝通和中外佛學的交流。從來漢地研究佛學,僅依漢譯佛典。近代以來,一些佛教學者逐漸感到不足,開始重視對西藏佛學的介紹和藏文經典的研究,出版了一些有關的著作。同時,備地還建立起一批學習和研究西藏佛學的機構,其中著名的有支那內學院、漢藏教理院、藏文學院和四川近慈寺譯經院。為近代佛學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和領域,在學術上做出了卓越的成績。如四川的漢藏教理院,北平的藏文學院,都在培養藏傳佛教人才、交流漢藏佛學力面作出了一定的成就。也有留日學僧回國后,除傳授密法外,還傳譯日本佛學名著,介紹日本佛學研究方法, 整理佛教文獻資料,對中國佛學產生了一定影響。
(三)唯識思想的流行。唯識思想是佛教用以說明宇宙萬有的一種學說。它主張外境非有,內識非無,以“ 唯識無境”為基本理論,是一種典型的宗教唯心主義。這一思想,淵源于印度的無著、世親一系的瑜伽行派。自唐代玄類揉譯《成唯識論》后,其門下競相傳習,唯識學在唐初風靡一時。但到中唐即漸呈衰相,晚唐至宋,研究者已希,元代近于絕響。明代雖還有人傳習,終因典籍散失迫盡,難得要領。直至近代,有楊仁山居士從日本找回古代遺集唯識、因明等大疏,刻印流通, 法相唯識學的典籍才得以廣傳各地,從而為唯識思想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中國佛學之所以能在近代復興,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除了楊仁山從日本找回我國自宋元以來早已失傳的隋唐佛學經典,并創立金陵刻經處,籌資刊印流通,由此引起人們的研究和傳誦外,尚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佛學中的“自尊”、“無畏”思想,常被一些思想家和策命家用作思想武器,他們認為中國佛學中的“自尊” 、“無畏”思想可以救中國,于是提倡佛學、宣揚佛學。一生廣搜佛典、刻印流通的楊仁山,就認為“佛教濟世之方”可與“世間法相輔而行”。資產階級革命家章太炎認為,搞革命必須“用宗教發起信心,增進國民的道德”。他鼓舞人們去反抗清政府的黑暗統治,打破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加在人們思想上的束縛,從而勇往直前,不怕犧牲,去進行革命斗爭。正是由于當時有些政治家和思想家認為搞變法、搞革命必須從佛學中吸取精神力量,從而提倡佛學、宣揚佛學,在客觀上推動了近代佛學的復興。
(二)佛學思想在,近代受到一些哲學家和學者的重視。過去中國人研究佛學,僅限十出家僧人和少數佛教居士,至近代則情況有所變化,不僅僧人和居士繼續研究佛學,而且當時的一些哲學家和學者也競相研習佛學,并將佛學思想作為自己建立理論體系的依據。一些重要的文科大學都開始講授佛學課程,如鄧伯誠、張克誠、許季平、梁漱溟、等,均先后在北京大學開講佛學;梁啟超和王恩洋則分別于清華大學和成都大學講佛學。從此,佛學逐漸進入中國哲學史和思想史的領域,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佛學終于在近代人所著的中國哲學史著作中占了極其重要的一頁。
(三)佛學思想在世界上有深遠影響。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到了近代,佛教又逐漸傳到了西方。從此,在世界范圍內,大多數國家都有了佛教組織和僧團,佛學研究的風氣亦在世界范圍內大開。在西方,近代的一些思想家和哲學家。他們首先注意到古印度的佛學,后來對中國佛學、日本佛學以及東南亞佛學也發生了興趣在日本, 近代的佛學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們有大批的佛教學者,有為數眾多的佛教院校和佛教學術研究機構,發行了各種各樣的佛學刊物出版了大量的佛學著作。
(四)佛家因明之學為近代學者所重視。佛家的因明,是印度瑜伽行派學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傳來中國后曾在唐代流行一時。但是,由于中國古代思想家不很重視邏輯,到了近代,情況有所不同,一些思想家和學者開始認識到應該注意邏輯。因明之學的流行,反過來更加推動了佛學的復興。近代學者在佛學研究中的成就近代學者在佛學研究中的成就是巨大的,而楊仁山居士,則可稱近代佛學研究的開拓者。雖然他在佛學理論研究方面,并無多大的建樹,但在重興法相之學方面,卻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其弟子輩有許多人在法相唯識學的研究上有所成就,都與他的提倡與教導有關。楊仁山的弟子歐陽竟無創辦支那內學院,聚眾講學,更是培養了一大批佛學研究人才。先后跟他學過佛學比較著名的有梁啟超、呂微、梁漱溟、陳銘樞、王恩洋、湯用彤、熊十力等,后來都在佛學研究中有所成就。
參考文獻:
[1]李宜靜.辮佛學根本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張曼濤.現代佛教學術從刊[M].大乘出版社, 1979.
[3]王月清.中國佛教倫理研究[M].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作者簡介:范慧杰(1990—),女,漢,河南鄭州人,西南民族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哲學。
中圖分類號:B949.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