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盼盼
(青島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
我國憲法中勞動權的變遷
許盼盼
(青島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摘要: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作為上層建筑的憲法也經歷成長、發展、變化的過程。從規范的角度看,那些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原則性的憲法規范也應當適時而變,通過憲法解釋使其契合時代特征。勞動權作為憲法中的基本權利,其內涵,性質、地位必然伴隨著這些變化而發生變化。我國正處于經濟與社會的轉型期,準確的理解勞動權的性質與內涵對于保護勞動者的利益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憲法;基本權利;勞動權;變遷
勞動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產生的而產生,但是勞動權并非如此。勞動與權利相結合并得到法律的認可成為勞動權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和進步的結果。勞動權的產生始于資本主義社會。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機器大生產逐漸取代手工生產,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經濟日益繁榮,但同時人們的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為了避免失業,獲取生存,人們不斷地進行斗爭。最早把勞動權作為明確的法權概念提出來的,是奧地利具有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傾向的法學家安東·門格爾,他在1886年完成的《全部勞動權史論》中提出:勞動權、勞動收益權、生存權,是造成新一代人權——經濟基本權的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部分西方國家的憲法才承認了勞動權,1945年《聯合國憲章》第55條規定:聯合國各加盟國必須致力于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和實現充分的就業。同時,各國也開始把勞動權寫入本國憲法。如法國的1946年憲法、日本的1946年憲法、意大利的1947年憲法都對勞動權做了確認①。
在我國勞動權入憲可以追溯到1954年憲法。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對勞動者勞動權的保護,我國公民的勞動權在1954年到1982年憲法中都有規定。新中國成立60多年以來,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必然影響到憲法基本權利內涵的變化。從規范的角度看,那些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原則性的憲法規范也應當適時而變,通過憲法解釋使其契合時代特征。隨著我國社會背景的變化,我國歷部憲法中規定的勞動權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
我國歷來十分重視對勞動者勞動權的保護。自1954年憲法以來,我國歷部憲法對勞動權都作了規定。1954年憲法第9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國家通過國民經濟有計劃的發展,逐步擴大勞動就業,改善勞動條件和工資待遇,以保證公民享受這種權利。從1954年憲法的制定背景來看,其主要參考了前蘇聯的三部憲法(1918年、1924年、1936年)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憲法。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左傾錯誤泛濫,在毛澤東同志“簡化”、“容易記憶”的指示下,1975年憲法僅極其簡單對勞動權作了規定,并未對國家的保障措施進行規定。1975年憲法第27條規定,公民有勞動的權利。但是1975年憲法的第28條,出乎意料的規定,公民有罷工的自由。這可以被看做集體勞動權在我國首次入憲。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百廢待興,我國對文革期間的法律作了修改,其中對勞動權的規定也作出了修改。1978年憲法第48條規定,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國家根據統籌兼顧的原則安排勞動就業,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勞動報酬,改善勞動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擴大集體福利,以保證公民享受這種權利。這相對于1975年憲法中勞動權的條款,1978年憲法回歸了1954年憲法的規定,比之前更為豐富。但是1978年憲法保留了1975年憲法中關于“公民有罷工自由”的規定。③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我國經濟繁榮與發展,1982年又一次對我國憲法進行修改,而憲法中的對勞動權的規定也隨之改變。1982年憲法第4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并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此時,相對于以前的歷部憲法對勞動權的規定修改了兩個地方:一增加了“勞動的義務”;二將國家保障措施的表述由原來的“保障公民享有權利”轉變為“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即將國家直接提供勞動崗位轉變為間接地促進義務。
從勞動權的內涵和性質來看,從1954年憲法到1982年憲法,前三部憲法對于勞動權的規定是相同的,而1982年憲法中對勞動權的規定已經隨著經濟體制的改變而改變。因此前者可以稱為“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勞動權”,后者稱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權”。這樣可以將不同條件下的勞動權作對比,以發現勞動權內涵和性質的變化:“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勞動權”是基于社會主義的思想而形成的勞動權,是物質資料極其豐富,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條件下享受的權,這就是所謂的“完全勞動權”④。這種勞動權并不是職業選擇的自由,其性質是純粹的社會權。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這種勞動權是國家以國有企業為依托,直接為勞動者提供就業機會,使勞動權與社會保障權結合起來。不僅如此,這也使勞動權確實有效的得到了保障。但是這也造成了勞動者的消極,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雖然憲法沒有規定,但是勞動也是公民的一項義務,就是剝奪人的人的自由,實行對人的全面控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權”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市場為手段來確定的,是“限定勞動權”。這種勞動權并不是由國家直接提供就業機會,存在著“自由選擇職業——國家提供保障——社會保障”的順序,因此是自由權和社會權的結合。由于國家不直接提供工作崗位,存在著較多失業的現象,因此勞動權得不到完全切實有效的保障。但是,1982年憲法卻增加了勞動是一項義務的規定,這看起來矛盾,實際上其并非是一項法律義務,而僅僅是一項道德義務。⑤
憲法所規定的基本權利除勞動權外,還有政治權利、人身權利、經濟權利、文化教育權利等。由于人類生存所獲得的物質生活條件要么來自勞動,要么來自財產。因此,生產資料的所有制結構和經濟體制決定了勞動關系,進而框定了勞動權的內涵。在中國轉型期,其轉型主要圍繞三條主線:一是所有制結構及運作方式的轉變,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變化促進了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發展;二是勞動市場自由化,從原來的由國家包分配到自主擇業、大眾創業,農民脫離土地工進城務工;三是由這些變化而帶來的社會保障的變化。這三條主線反映在憲法規范上,則體現了勞動權與財產權、社會保障權的密切聯系。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憲法規范上對勞動權的規定變化不大,尤其是1982年憲法以后一直沒有改動。對于社會保障權的規定在歷部憲法中幾乎沒有變化。
然而關于財產權的變化卻較為復雜:從全面實行計劃經濟到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并行,到全面實行市場經濟,我國憲法逐步承認了非公有制經濟,也逐步承認并保護私有財產權。可以看出,勞動權的概念具有較強的包容性,能夠與不同經濟時期的經濟體制相適應。
眾所周知,我國的國家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工人階級的地位是經濟地位與政治地位為一體的,保障工人階級的勞動權是至關重要的。由此可以看出,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勞動權在憲法中處于核心地位,具有高度的功能上的高度統合性。但是,隨著經濟體制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變,勞動權的地位逐漸降低,功能逐漸被分離。這主要表現在,勞動權的政治意義逐漸被弱化,其經濟意義的功能逐漸被分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個人的財產權不再以勞動權的獲得為基礎,部分由經營所得。個人社會保障權也不因為勞動權的獲得而想當然的得以實現。勞動權在憲法中的地位逐漸從功能的統合走向分離,從憲法的核心走向邊緣。
關于勞動權的性質,在法學界一直存在爭議,尚無達成一致觀點。在當代轉型期的中國,把握好勞動權的性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法學界對勞動權的性質一直存在爭議,對其內涵的理解大致分為兩種觀點:一勞動權是一種社會權。二勞動權是具有自由權和社會權雙重性格的權利⑥。我國現行憲法第4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并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從憲法規定上可以看出,國家規定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并且為勞動者提供各種勞動保障,這就是勞動權作為社會權的一面。但是也并不可以因此斷定勞動權就僅有社會權的屬性。任何憲法權利都可以主張國家做出相應的不作為,主張免于國家的過度干涉,而且權利也蘊含著保障特定主體的選擇自由和行為自由的內涵。如果收到國家的過度干預和強制,沒有選擇的空間,那么公民的勞動權則可能成為水中月。所以勞動權的自由權性格是勞動權作為憲法權利的題中之義。⑦
勞動權具有自由權和社會權雙重性格,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廢。如果只強調一方而忽略另一方,可能縮小勞動權的保障范圍,限制勞動權的發揮。另外自由權和社會權之間本身存在著張力,自由權旨在排除國家權力介入個人領域,以保障個人的自由免受國家的侵害。而作為社會權的勞動權要求國家積極介入,保障勞動機會和條件的實現。⑧因此,作為自由權的勞動權和作為社會權的勞動權可能存在沖突。自由權和社會權在理念上存在差異,但并非彼此不相關聯。一方面社會權以自由權為基礎,是在自由權的基礎上萌生的,另一方面社會權為自由權的實現提供保障。⑨真正意義上的勞動權,必須以勞動自由為前提和基礎。計劃經濟條件下,國家無微不至的保障剝奪了勞動者自由擇業的權利、辭職自有的權利、自主安排休息時間的權利等,這種體制下的勞動權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勞動權。然而勞動者在自由選擇職業、自由辭職的同時也需要國家在其失業時保障勞動者的權利。因此,勞動權的內涵不僅包含了個人選擇和執行職業的權利,也包含了要求國家提供勞動保障的權利。
在當代中國厘清和強調勞動權的雙重性格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有助于幫助勞動者擺脫就業依靠國家的思想,提高勞動者自主擇業、自主創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這更有利于在勞動工作領域國家、社會、勞動者各方面的積極性,有利于促進我國解決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勞動權的自由權屬性昭示著勞動者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主體,應高具有獨立自強、開拓進取的精神,通過個人的努力和奮斗,去實現和維護個人的角色和勞動的法益。同時勞動權的社會權屬性也警示國家對于社會個體的生存和發展的所具有的促進和保障的角色責任。⑩其次,強調了國家作為一個法律義務主體,不僅要為勞動者積極提供工作崗位和各種物質條件的保障,更要建立健全各種法律制度,消除勞動歧視、為勞動者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尤其應該看到,對勞動者物質上的救濟只是一種簡單的保障模式,而為勞動者提供更多的平等的就業機會、培訓機會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對于勞動者來說才是具有再生意義的保障模式。
勞動權的雙重性格也是勞動權變遷的結果。在當下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必須把握好勞動權的內涵、性質及其在憲法體系中的地位。這不僅有利于改善勞動者消極的勞動觀念,而且有利于建立健全各種法律制度,以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
注解:
①周子凡:《勞動權的法律保障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第45頁。
②徐鋼:《我國勞動權性質的變遷與定位》,同濟大學學報,2009年第20卷第3期,第117~124頁。
③王鍇:《論我國憲法上的勞動權與勞動義務》,法學家,2008年第4期,第56~64頁。
④日本著名勞動法學學者石井照久教授將勞動權區分為兩大類:一是“完全勞動權”,即具有勞動的意思與能力的人,享有要求自己的社會提供勞動機會的權利。二是“限定勞動權利”,即具有勞動的意思與能力的人,不能在私有企業就業時,并且要求國家提供就業機會不可能的情況下,享有請求國家支付相當的生活費的權利。詳見:[日]石井照久:《勞動法》,中央勞動學園,1948年版,第25頁。轉引自徐鋼:《我國勞動權性質的變遷與定位》,同濟大學學報,2009年第20卷第3期,第117~124頁。
⑤林來梵:《從憲法規范到規范憲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頁。
⑥在歷史時序上,先有自由權的觀念而后才有社會權的觀念。自由權是一種消極權利,原則上不具限界不符條件,源自于自然法;社會權是一種積極權利,要求國家積極作為附有限界和條件,其根源于社會實質正義的基本理念。
⑦周婧:《試論憲法勞動權的雙重性格》,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卷第2期,第69~74頁。
⑧周婧:《試論憲法勞動權的雙重性格》,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卷第2期,第69~74頁。
⑨馮彥君:《勞動權的多重意蘊》,當代法學,2004年第18卷第2期,第40~45頁。
⑩馮彥君:《勞動權的多重意蘊》,當代法學,2004年第18卷第2期,第40~45頁。
作者簡介:許盼盼(1990—),女,漢族,山東省濱州市,青島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社會主義法治方向。
中圖分類號:D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