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程民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貴陽 550001)
巴西里約奧運會看國人對“奧運金牌”態度的轉變①
鄧程民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貴陽 550001)
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對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從國人對巴西里約奧運的社會與網上評論、運動員被采訪的表現兩個方面來剖析里約奧運會國人對“奧運金牌”態度的轉變——更加理性、從容、包容、理解。最后指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全面發展,綜合國力的顯著提高是國人對“奧運金牌”態度轉變的根本原因。
奧運金牌 態度 轉變
北京時間2016年8月6日,第31屆夏季奧運會在巴西里約拉開帷幕。“開門紅”是中國傳統文化,意在奧運首日我們一定要奪得金牌。然而,當天中國隊吃了一個金牌的零蛋!如,龐偉、杜麗、孫楊有爭金實力的運動員與金牌插肩而過。按照往常,國內輿論可能早就炸鍋了。然而,讓人驚訝與欣喜的是,這一次不管是社會上還是網上,沒有多少悲憤謾罵之聲,相反,大家都在發出杜麗好樣的、孫楊挺住,大家都在支持你們,中國不缺這一金牌等等令人驚喜和欣慰的言論。經歷一次次奧運的洗禮,中國人對“奧運金牌”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從里約奧運會可以看出,國人對“奧運金牌”的態度越來越理性,更趨向于對“奧運精神”的關注與展現。國人對“奧運金牌”態度的轉變,顯示我們更自信,我們更從容,我們更寬容了。
1984年到2012年,國人對“奧運金牌”態度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奧運金牌情結的形成階段”。1984年第23屆奧運會上,中國射擊運動員許海峰為我國奪得奧運歷史第一枚金牌,成為民族英雄。在這一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共奪得15枚金牌,從0到15枚金牌的突破,中國奧運健兒大放異彩,民眾為之自豪,國人的“奧運金牌情結”就此形成。第二階段是“渴望與崇拜階段”。這一階段表現為從1988年漢城奧運會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特別是北京奧運會對奧運金牌的崇拜達到頂峰階段。1988年,中國代表團兵敗漢城,由于各種原因,只獲得5枚金牌,與上一屆奧運會獲得15枚相比,民眾是無法接受的,因此,國人變得渴望金牌。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場作戰,中國代表團獲得51枚金牌,一舉超越長期霸占金牌榜第一的美國,國人對“奧運金牌”崇拜態度達到頂峰。第三階段是“淡化階段”。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中國代表團獲得38枚金牌,明顯比北京奧運會少,但是,國民對奧運金牌的態度開始轉變,對奧運健兒的表現更加寬容理解,更加注重奧林匹克精神的追求與展現。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國民更加的享受奧運比賽帶來的視覺盛宴。
從國人對里約奧運會的社會評論來看國人對“奧運金牌”態度是最直接、最直觀、最真實的途徑。在里約奧運會首日,中國隊并沒有像以往一樣取得金牌,國民對首金依然高度期待,但是在首日失金后,社會和網上評論并沒有表現出一片悲憤與謾罵,相反表現出更多的鼓勵與寬容。通過網上評論可以看到大家都在說:杜麗好樣的、孫楊挺住、大家都在支持你們、中國不缺這一塊金牌等等鼓勵與包容的言論。有了國人的支持和理解,可以看到一幕幕讓人欣慰與感動的場景:杜麗笑了,釋然的笑;龐偉遺憾了,平靜的遺憾;孫楊哭了,但那是拼勁全力后仍然不能如愿的委屈,沒有失落和焦慮。奧運人氣明星寧澤濤,自從在喀山世錦賽上戰勝歐美一流選手勇奪世錦賽金牌后,可以與中國“飛人”劉翔相媲美的游泳運動員,但是當寧澤濤在自己的所有參賽項目上沒有闖入決賽的時候,國人也并沒有出現一片謾罵之聲,而是看到他真的已經盡力了,給予更多的理解。當我們看到韓國游泳運動員樸泰恒因為各種原因沒有進決賽,以致因為身體原因退出1 500m自由泳的比賽時,韓國方面輿論一邊倒的抨擊、辱罵,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對待金牌的態度確實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里約奧運會上,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國人對“奧運金牌”態度向理性的轉變,有利于我國“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的均衡發展,促使我國向“體育強國”的轉變。
通過對運動員采訪的回答方式與表現,可以看到運動員對“奧運金牌”態度的轉變。以往運動員的回答方式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首先,感謝黨、感謝國家、然后是感謝父母、感謝教練、感謝全國人民。沒有說這樣的回答方式不好,正是因為有了黨、國家、全國人民的支持,所以才有了金牌,所以理應感謝。里約奧運會相比以往的奧運會,中國運動員展現出了更多的“自由”發揮回答,甚至涌現出一批所謂的“網紅”,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與追捧。最紅的應該屬于說出用了“洪荒之力”的傅園慧。在該屆奧運會中,傅園慧獲得100 m仰泳銅牌,在預賽賽后記者采訪中,她說出: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來形容自己已經傾盡全力來比賽,更是率真的做出一系列驚訝的喜劇表情,受到廣大人民的點贊與喜愛;在收獲銅牌之后,記者采訪她:“你和亞軍只相差0.01秒”,什么感想?她回答:“可能我手短吧”。她率真幽默的回答再一次俘獲廣大國民的心。游泳運動員李朱濠,在無緣200m蝶泳決賽后,采訪中,1999年出生的小將十分率性的說自己“要死了”,并反駁記者前面沖太狠了的借口,表示,“反正后程也追不上,不如前面游快點的率性回答”。在里約奧運會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另外一種評論:“我們欠劉翔一個道歉”。通過對比往屆奧運會的評論,國人對待“奧運金牌”的態度發生了巨大改變。
里約奧運會中奧運健兒的種種表現,讓我們看到這樣的景象:他們在場上拼搏,揮灑激情汗水的時候也同樣在享受比賽,他們并不是奪牌機器;面對鏡頭,他們不做作,盡展我國人形象;面對失敗,他們勇于接受并祝賀贏家;面對記者,他們能幽默大方的展示自己。正是因為有了我們的寬容、理解,運動員才能全身心的去投入比賽,為國披金斬銀。
4.1 國家對“奧運金牌”的態度在改變
正是因為國家對“奧運金牌”態度的轉變,所以我們才能看到最近2屆奧運會上國人和運動員對待“奧運金牌”態度的改變。隨著中國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綜合國力前所未有的提高,國人再也不需要更多的奧運金牌來提升自信,來讓外國人認識尊重我們。當體育不在承載更多的政治功能,它必然讓整個奧運氛圍更加輕松。當然,國家、國人和運動員對“金牌態度”趨向于更理性的轉變并不代表我們就不重視金牌、不需要金牌了,相反的,我們對金牌的渴望和對金牌的追求永遠不會停止,金牌永遠是運動員的夢想。所以,我們讓奧運、讓體育回歸它的本質,增強體質,培養完善的人格,追求奧林匹克精神的展現。
4.2 國人對“奧運金牌”的態度在改變
當體育不在承載更多的政治功能,它勢必會更加的輕松,無論是觀者還是運動員,都能更輕松的享受比賽。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中國人更加重視的不是奧運金牌,不是別人的眼光,而是體育本身的意義——我們每個個體的健康和活力。從里約奧運會國人對金牌的態度看,我們國家正在擺脫歷史的悲情,重拾海納百川、明朗剛健的氣象。
4.3 運動員對“奧運金牌”的態度在改變
該屆奧運會,除了收獲可觀的奧運獎牌,我們還在一些弱勢項目上取得了歷史突破,如,馬術、跆拳道等;我們還收獲了一大批高顏值、幽默風趣、敢說真話的奧運健兒,他們更好地展示了中國人的幽默、包容、誠實、大氣的良好形象,這是一筆寶貴的奧運財產。中國女排在絕對實力不足的形式下敢打敢拼,連克巴西與塞爾維亞,12年之后重奪奧運冠軍,延續激勵幾代人的“中國女排精神”,讓世界更好地認識我們。各個項目上的運動員頑強拼搏。光明磊落,勝不驕、敗不餒,向世界展示中國人的強度、速度、力量和風度,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
[1]涂芙蓉,劉文波,張慧聰.唯金牌論導向下體育強國戰略轉型命題的思考[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5(1):66-69.
[2]韓鳳月,解正偉,趙學偉,等.中國民眾“奧運金牌情結”的歷史成因與現狀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6):8-10.
[3]顏麗娜,劉國棟.奧運金牌價值之漫談[J].當代體育科技,2014,4(5):91.
G811
A
2095-2813(2016)11(c)-019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3.194
鄧程民(1993—),男,苗族,貴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