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一凡
(貴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貴州貴陽 550018)
革家武術綜述①
鄭一凡
(貴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貴州貴陽 550018)
革家族是貴州省五個待識別民族之一,現僅有五萬多人口,他們長期過著狩獵生活。他們長期受到其他部族的欺凌,為了生存和繁衍,尤其是在用生命與野獸搏斗中,用棍、棒、刀、劍、槍、箭創建了該民族的搏擊本領,這些武術套數定型后,各家族就世代相傳,這就是革家武術本文通過對中國知網,貴州省數字圖書館收集有關革家武術的所有資料還實地走訪了革家大寨楓香寨、塘都寨以及望壩村等革家人聚集地,記錄并梳理革家武術的狀況,為弘揚和發展革家武術貢獻一份力。
革家人 革家武術 綜述 傳承
革家人傍高山而居,倚莽林而住。長期以來革家祖先們過著狩獵生活,經常于野虎猛獸斗爭,還因受到外部族群的欺凌,為了生存和繁衍,為了在掙扎中生存,他們出于自衛的需要,在棍、棒、刀、劍、槍、箭等方面練就了不同尋常的武功。據史料記載革家人在古代的許多次自衛和被朝庭引誘、威逼并卷入戰爭的沖突中,革家人多擅長于膽大心細和靈巧的身法,贏得一次又一次的生存機會,這才被兄弟民族稱為“嘎斗滿撈變”(意為革蔸懂武功)。
中國武術歷史悠久,素有博大精深而著名于世,然而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文化,西方體育的強勢傳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革家武術也不例外。關于革家武術,清朝乾隆《貴州通志》卷七和《鎮遠府志》都有這樣的記載:“革兜,鎮遠、施秉、黃平皆有之,好居高坡,不籬不垣,男女衣類土人,女子短衣偏結,繡五彩于胸袖間,皆負海巴,蠶繭累累如貫珠。人多嗜酒,四時佩刀弩,入山逐鹿羅雀,其藥箭傷人,見血立死,然無敢為盜。”從這些文獻中可以證實,革家習武之人在古時已很普遍。從現實地走訪中得知,革家習練武術的人,并沒有像金庸故事里的習武之人“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如癡如醉,他們在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中還要養家糊口,他們的練功時間一般在每年九月秋收后到第二年4月春耕前,而且多在晚上秘密練習。
目前研究中國民間傳統武術的人很多,但研究革家武術的人則少之又少。因為革家人所處的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革家武術還不被大家所熟知。在革家文化方面研究的有蘇正杰《行走在歷史邊緣的黃平楓香革家人》文中介紹到革家人居住在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他們頭帶的是太陽帽,女性戴簡單而美麗的銀飾并介紹了他們的婚嫁習俗,有關革家武術只是一筆帶過。曾佐希在《武術奇葩—革家拳》中介紹到革家拳只要棍棒在握就能刀槍不入。革家武術主要以套路形式出現,其內容有拳術、棍術、大刀、小雙刀、桿子(梭鏢)、鐺鈀、弓箭、頭巾等,除此之外還有不太習傳的硬功,當地人稱為貓爪,主要是模仿貓的動作,用拳插進裝滿稻谷的篾籮或水桶內,功成之后,可從籮底或桶底里將籮條或木片撕出。革家武術主要以拳術套路為基礎,其它器械在此基礎上演變而來。劉禮國,徐華在《革家傳統文化的尚武特質—以民族識別為視角》中說到革家是古老的狩獵部落,被譽為最后的“弓箭部落”。弓箭是革家的族徽。弓箭崇拜和太陽崇拜是革家穩定的文化心理特質是革家與苗族的主要區別,是民族識別的重要依據。革家尚武文化特步是弓箭文化滲透到革家文化的諸多方面,成為其族群和文化標志。李技文在《革家人的社會記憶與族群認同》中介紹了再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重安江兩岸的諸多村落中,世居著一個擁有約5萬人口的特殊族群—革家人。革家人是我國目前一個族稱待定的少數民族群體,革家人不僅創造了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和藝術特色濃郁的民族文化。同時在傳承,強化和維系本族群的族群認同時,還有著以社會歷史記憶為內核的特殊的“歷史敘事”方式。
革家武術作為中國傳統的民族武術,具有獨特的優勢。革家武術具有很強的攻防性,以防身制敵為主要目的,表演性略次于其他傳統武術。革家人學武術是為了防身,保衛家人,強身健體的,所以一般很少與其他武術有交流切磋。練革家武術的人基礎比較薄弱年齡集中在十至十五周歲,傳授相對單一方式,只限于家族內部,不傳外,只傳男不傳女。革家人忌諱外傳后,本族自衛的武術會變為他用,尤其在一些缺德的外族(房)徒弟中容易背叛師門,他們自立門戶后,會對本族帶來滅門之災。此外,革家男性認為,女性生性多疑,記憶好,一旦將武術傳授予她們,會動搖男性在本名族的統治地位。因此,革家武術一直沿襲著這種保守單一的傳承方式,加之沒有本名族的文字只能口口相傳,這就使得革家武術處于瀕臨消失的危險。
要想改變革家武術瀕臨消失的窘境,革家人得從家族內部覺醒,從家庭教育入手使革家青少年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趨向于習練革家武術,弱化對跆拳道、空手道、瑜珈術等西方體育文化的影響。除此之外還得摒棄重男輕女、傳內不傳外的封建思想影劃水,為保持身體的平衡,導致劃水區域面積比較窄。
2.2 S8級蝶泳技術特點
S8級蝶泳運動員左右手傷殘程度不同,因此在訓練時應考慮差異性。運動員采用單臂劃水時,需要強大的上肢、腰腹部和下肢力量。特別是腰腹部起到承上啟下,鏈接上肢與下肢的。只有腰腹部力量能力強,才能彌補手臂缺失造成的發力時身體不平衡,所以應注重腰腹核心練習;除了力量訓練以外,單臂蝶泳需加強分解練習。如一次劃手,三次腿、蝶泳手,蛙泳腿、蝶泳手,自由泳腿和單臂放在身側蝶泳腿練習等;另外,對單臂蝶泳者來說,蝶泳的整體手、腰、腿和呼吸的配合很重要,在訓練中需要找準適合自己的手、腰、腿和呼吸的配合節奏。
3.1 結論
(1)S8級運動員蝶泳在呼吸、劃水路線和用力方式上與健全人有明顯區別。
(2)技術訓練的針對性強,強調技術與力量訓練的結合,特別是腰部力量。
(3)注重高水平S8級運動員的個性化訓練,根據個性化進行差異性訓練。
3.2 建議
3.2.1 針對S8級單臂蝶泳運動員制定科學訓練方法
由于S8級單臂身體條件和蝶泳訓練方法的特殊性,建議S8級運動員加強腰腹部核心力量練習,配合上肢與下肢力量練習。
3.2.2 加強科學監控手段
采用攝影技術和運動生物力學手段,找出S8級蝶泳劃水路線、平衡點、上肢、腰腹部和下肢的合力點、身體重心浮心點等,根據技術結論給予技術參考。
[1]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游泳運動[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83-100.
[2]史可濤.我國S6級殘疾人游泳運動員江福英仰泳技術的運動學特征分析[D].沈陽體育學院,2011.
[3]王怡.肌肉協調用力在蝶泳技術中的作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28(9):135-136.
[4]唐桂萍.S8級殘疾游泳運動員王曉福自由泳下肢技術運動學特征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29(1):114-116.
[5]吳艷艷.淺析游泳打腿功能在現代游泳競技中的價值作用與定位[J].體育科技,2011(3):188.
G852
A
2095-2813(2016)12(c)-021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6.216
鄭一凡(1987—),男,漢,湖南永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少數民族體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