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平+鄒美玲+任加云



摘要:研究黃河三角洲退化濱海濕地沉積物中磷形態含量特征及溫度、pH值、上覆水理化性質對濕地沉積物磷形態含量的影響。結果表明,退化濱海濕地沉積物中不同形態磷中鐵結合磷(Fe-P)含量最大,達971.7 mg/kg,閉蓄態磷(O-P)含量最小,為195.6 mg/kg。Fe-P、鋁結合磷(Al-P)、鈣結合磷(Ca-P)、O-P平均含量分別683.7、401.0、331.6、288.0 mg/kg。當溫度<20 ℃時,Fe-P含量隨溫度升高而增大,當溫度>20 ℃時,Fe-P含量隨溫度升高而下降;Al-P含量隨溫度升高逐漸增大;O-P含量隨溫度的升高先下降后增大。Fe-P含量隨著pH值的增大逐漸降低,pH值>9時,pH值對Fe-P含量的影響不大;Al-P、Ca-P含量均隨pH值的升高先減小后增大。另外,有機質與O-P含量存在正相關關系(r=0.895),溶氧量與Al-P含量存在正相關關系(r=0.940)。
關鍵詞:沉積物;磷;含量;退化濱海濕地;形態特征;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X171.4;S156.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9-0469-03
濕地的運行由于受污染物負荷、自身內部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對磷的攔截去除效果并不穩定[1-2],而且不同濕地類型沉積物磷形態的分布特征也不同。對南四湖微山湖區沉積物磷形態進行研究發現,閉蓄態磷(O-P,396.79 mg/kg)的含量最高,并隨著土層深度增大逐漸降低;相反,鋁結合磷(Al-P)含量僅有4.08 mg/kg,且隨著土層深度增大而增大[3]。對九龍江口濱海濕地的研究結果表明,生物可利用磷含量占總磷(TP)含量的59.46%[4]。同一濕地(如天鵝湖)不同區域沉積物中總磷和各形態磷的含量差異也較大,外源污染和沉積物顆粒組成是影響其分布的主要因子,其中無機磷含量占總磷含量的42.24%~82.04%[5]。黃河三角洲季節性泛洪濕地在60~80 cm土層,春季TP含量(959.9 g/m2)明顯低于秋季(1 124.6 g/m2),隨著土層增深,TP含量下降,但在土層40~80 cm之間有1~2個磷積累量高峰[6]。影響沉積物中磷釋放的因素包括內在和外在2類因素,內在因素包括磷的含量和組合形態、氧化還原電位、沉積物組成等;外在因素包括pH值、上覆水的性質、磷的濃度、溫度、溶氧量、生物作用、擾動等[7]。
黃河三角洲地區現有鹽堿類濕地15萬hm2,部分濕地土壤退化和鹽堿化嚴重,導致濕地蓄洪防旱和凈化水質功能大大下降。目前,對于退化濱海鹽堿化濕地磷形態特征了解甚少。因此,研究退化濱海鹽堿化濕地沉積物中磷形態含量特征,并分析外在因子對沉積物磷形態的影響,這對退化濕地的修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區概況
試驗區位于黃河三角洲腹地的濱州沾化縣北約10 km處的重度退化濱海鹽堿蘆葦濕地(圖1),試驗地面積為1 hm2,水溶性總鹽含量0.9%~2.4%,pH值平均為7.9,該區域屬東亞溫暖帶潮濕大陸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2.5 ℃,年平均降水量約584 mm,年蒸發量1 800~2 000 mm。目前,該試驗區挺水植物主要為蘆葦。
1.2 樣品的預處理
所研究的濕地位于濱州市,沉積物樣品均取底泥表面5~10 cm部分,裝入塑料袋后帶回實驗室,將采集的泥樣在自然條件下風干,采用四分法取樣研磨并通過100目的尼龍篩,處理后的樣品保存于封口袋中備用。
1.3 方法
1.3.1 沉積物磷形態分析方法 利用SMT法測定沉積物中的鐵結合磷(Fe-P)、Al-P、鈣結合磷(Ca-P)和O-P的含量[8]。
1.3.2 溫度控制試驗 將樣品放入恒溫培養箱中,分別設置8、15、20、25 ℃ 等4種溫度,按照前面的方法測定磷含量。
1.3.3 pH值控制試驗 使用0.1 mol/L硫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控制pH值,分別將土樣置于pH值為3.0、5.0、7.0、9.0、11.0中模擬pH值的影響。
1.3.4 其他指標的測定方法 使用碘量法測定上覆水中的溶氧量,使用比色法測定有機質含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沉積物中磷形態含量特征
該濕地沉積物中總磷含量較大,采樣點3水藻較多,總磷含量最大,為2010.5 mg/kg(表1)。從平均值來看,鐵結合磷含量占總磷含量的絕大部分,約為34.1%,鈣結合磷、鋁結合磷、閉蓄態磷分別占總磷含量的16.5%、20.0%、14.4%。鐵結合磷在采樣點3達到最大值,為971.7 mg/kg;采樣點2閉蓄態磷含量最小,為195.6 mg/kg。Fe-P、Al-P、Ca-P、O-P平均含量分別683.7、401.0、331.6、288.0 mg/kg,各磷形態含量從大到小依次為Fe-P>Al-P>Ca-P>O-P。
2.2 沉積物中Fe-P含量特征
Fe-P含量的變化范圍為201.2~971.7 mg/kg(表1),變化范圍較大,這與各采樣點的環境和理化性質有關。Fe-P含量的最小值出現在采樣點6,為201.2 mg/kg,因為采樣點6底泥為黃色,經常受到水流沖擊,導致磷不易積累。最大值出現在采樣點3,為971.7 mg/kg,因為采樣點3水藻較多,使得溶氧量非常小,Fe-P的吸附積累就多。采樣點2、4等2點含量相對少于采樣點1,因為采樣點1、3、5上覆水波動小,水動力作用較小,較有利于Fe-P的積累。
2.3 沉積物中Al-P含量特征
Al-P含量的變化范圍是285.4~586.4 mg/kg,起伏較大(表1)。采樣點5的Al-P含量達到最大值,為586.4 mg/kg,因為采樣點5底泥酸性較大,微生物的代謝作用產生的CO2較少,有利于其積累。采樣點2含量最小,為285.4 mg/kg,因為采樣點2底泥偏中性,不利于Al-P的積累。采樣點1、3、4、6的Al-P含量分別為401.2、478.6、349.7、304.4 mg/kg,采樣點1、3的Al-P含量比較大,因為采樣點1、3本身水藻較多,磷濃度基數比較大;其余2點理化性質較穩定,Al-P含量較穩定。
2.4 沉積物中Ca-P含量特征
沉積物中Ca-P含量相對較少,范圍是231.4~416.2 mg/kg(表1)。Ca-P含量最小值出現在采樣點6,為231.4 mg/kg,因為采樣點6底泥偏中性,不利于沉積物中Ca-P 積累;最大值出現在采樣點5,為416.2 mg/kg,因為采樣點5底泥酸性較大,其中微生物代謝產生的CO2少,有利于Ca-P的積累。采樣點3的Ca-P含量為412.1 mg/kg,比較大是因為采樣點3沉積物表層水藻多,磷濃度基數大。
2.5 沉積物中O-P含量特征
采樣點1的O-P含量達到最大值(表1),為348.5 mg/kg,因為采樣點1底泥成黑色,受污染較多,O-P含量相對較多;采樣點2的O-P含量最小,為195.6 mg/kg,因為采樣點2受風力擾動和水的攪動作用較大,不利于O-P的積累;其余各點的O-P含量相當,受多種因素影響較小。
2.6 沉積物磷形態含量的影響因素
2.6.1 溫度對磷形態含量的影響
Fe-P含量隨溫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后下降,且變化趨勢較大(圖2)。當溫度為8、15、20、25 ℃時,其含量分別為568.5、689.3、925.4、635.4 mg/kg。溫度<20 ℃時,Fe-P含量隨溫度升高而增大,溫度升高有利于Fe-P在沉積物中的積累;當溫度為20 ℃ 時,Fe-P含量為925.4 mg/kg,達到最大值;溫度>20 ℃ 時,Fe-P含量隨溫度升高而下降。Al-P含量隨溫度增大逐漸增大,因為溫度引起溶氧量變化增大其積累,但變化趨勢較小,變化范圍為320.3~423.5 mg/kg。當溫度為20 ℃時,Al-P含量為423.5 mg/kg;而后溫度>20 ℃時,Al-P 含量變化趨于緩和,此時底泥中的光合細菌使得CO2增多,減緩Al-P的釋放。Ca-P含量的變化曲線趨于平穩,波動很小,說明溫度變化對兩者含量的變化影響較小。O-P含量隨溫度的增大而先下降后增大,這是因為Fe-P、Al-P與O-P之間相互轉化,Fe-P、Al-P含量增大,則O-P含量降低;Fe-P、Al-P含量下降,則O-P含量增大。
2.6.2 pH值對磷形態含量的影響
Fe-P含量隨著pH值的增大逐漸降低,最終趨于平衡(圖3),變化范圍在755.4~880.0 mg/kg之間。當pH值=3時,Fe-P含量達到最大值,為880 mg/kg;當pH值3~9時,Fe-P含量隨pH值的增大而下降,且趨勢較大,因為pH值鐵絡合膠體與非晶體磷交換作用增大,Fe-P積累較少;當pH值=9時,Fe-P含量為756.9 mg/kg;當pH值>9時,Fe-P含量隨著pH值的增大而趨于緩和,波動不大,說明pH值>9時pH值對Fe-P含量的影響不大。Al-P、Ca-P含量隨pH值的增大先下降后增大,當pH值<7時,兩者含量均下降,因為在酸性條件下,微生物代謝產生的CO2減少了Al-P和Ca-P的積累;當pH值=7時,Al-P、Ca-P含量分別為285.4、270.6 mg/kg;當pH值>7時,兩者含量又逐漸增大,因為在堿性條件下,水中的OH-與沉積物膠體中的陰離子相互競爭吸附位,增加Al-P 和Ca-P的積累。O-P含量隨pH值的增大逐漸增大,但趨勢較小,因為Fe-P、Al-P、Ca-P要轉化為O-P。
2.6.3 沉積物上覆水的理化性質對磷形態的影響
沉積物中4種磷形態和上覆水的有機質含量與溶氧量有一定的相關性(表2)。其中,有機質含量和O-P含量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r=0.895),因為O-P必須依靠有機質才能存在,所以有機質含量決定了O-P的含量。溶氧量與Al-P含量存在顯著正相關的關系(r=0.940),這是因為溶氧量使得OH-與鋁中的PO3-4發生交換,使得Al-P含量逐漸得到積累。
3 結論
沉積物中總磷含量較大,最大值為2 119.1 mg/kg,平均值為2 005.2 mg/kg。Fe-P含量的平均值為683.7 mg/kg,Ca-P 含量的平均值為331.6 mg/kg,Al-P含量的平均值為401.0 mg/kg,無機磷含量的平均值為426.1 mg/kg,鐵結合磷占總磷的34.1%。Fe-P含量隨pH值的增大而減少,Al-P、Ca-P含量隨pH值的增大先下降,當pH值>7后再增加,O-P含量隨著pH值的增大而逐漸增加。Fe-P含量隨溫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下降,Al-P含量隨溫度增加逐漸增加,溫度變化對Ca-P含量影響不大,O-P含量隨溫度的升高先下降后增加。上覆水的理化性質對磷形態含量有影響,有機質含量和O-P含量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r=0.895),溶氧量與Al-P含量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r=0.940)。
參考文獻:
[1]Wang Y,Shen Z,Niu J,et al. Adsorption of phosphorus on sediments from the Three-Gorges Reservoir (China) and the relation with sediment composition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62(1):92-98.
[2]Bala K P M,Ramanathan A L. Characterization of phosphorus fractions in the sediments of a tropical intertidal mangrove ecosystem[J]. 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0,18(2):165-175.
[3]張志斌,張學楊,張 波,等. 南四湖微山湖區沉積物磷形態分布特征[J]. 環境科學,2009,30(5):1345-1350.
[4]潘齊坤,羅專溪,顏昌宙,等. 城市濱海濕地表層沉積物磷形態與相關關系分析[J]. 生態環境學報,2010,19(9):2117-2122.
[5]宋鵬鵬,侯金枝,高 麗,等. 榮成天鵝湖沉積物磷的賦存形態和時空分布特征[J]. 水土保持學報,2011,25(3):98-102.
[6]Ye X F,Bai J H,Lu Q Q,et al. Spatial and seasonal distributions of soil phosphorus in a typical seasonal flooding wetland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China[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4,71(11):4811-4820.
[7]侯立軍,陸健健,劉 敏,等. 長江口沙洲表層沉積物磷的賦存形態及生物有效性[J]. 環境科學學報,2006,26(3):488-494.
[8]Ruban V,López-Sánchez J F,Pardo P,et al. Harmonized protocol and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extractable contents of phosphorus in freshwater sediments—a synthesis of recent works[J]. Fresenius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2001,370(2/3):22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