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力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北京 100021)
?
不同尿流改道術式在老年膀胱癌患者術中的應用
溫 力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北京 100021)
目的 探討老年膀胱癌患者不同尿流改道術式治療的效果。方法 84例老年膀胱癌患者均接受全膀胱癌切除術治療,根據患者的尿流改道方式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采用原位新膀胱術治療,觀察組(44例)采用回腸膀胱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出血量、腸胃功能恢復時間與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①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②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腸胃功能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③觀察組并發癥率為11.36%,明顯低于對照組27.50%(P<0.05)。結論 與原位新膀胱術比較,回腸膀胱術的操作更簡單,且可有效促進患者術后腸胃功能恢復、并發癥發生率低,能夠有效提高手術治療的安全性,更易被患者接受,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術式,值得推廣。
膀胱癌;尿流改道術
現階段,臨床主要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術治療膀胱癌,在手術實施過程中,會涉及尿流改道、膀胱重建等問題,不同術式取得的效果也存在差異。本文主要分析老年膀胱癌患者經不同尿流改道術式治療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4例老年膀胱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實施全膀胱癌切除術治療。根據患者的尿流改道方式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采用原位新膀胱術治療,女8例,男32例,年齡60~87〔平均(69.48±6.42)〕歲。觀察組(44例)采用回腸膀胱術治療,女9例,男35例,年齡60~88〔平均(69.73±7.2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原位新膀胱術治療:在手術實施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處理。于下腹正中處,圍繞患者肚臍部位行手術切口,暴露盆腔部位。切開腹膜,將右側輸尿管分離,切斷近膀胱處,做好結扎。選取近端輸尿管部位,取橡膠導管置于該部位,分離雙側輸精管,切斷后結扎。為女性病患實施手術時,進至腹腔之后,切開腹膜,選取卵巢血管,分離、切斷、結扎,切斷韌帶。分離膀胱與子宮粘連。取尿道切緣,對其進行檢測,陰性病患繼續進行手術處理,完成相關操作后,觀察新膀胱是否存在滲漏現象,若不存在可將腹膜關閉。常規置引流管,切口逐層關閉。
觀察組:采用回腸膀胱術治療。術前2 d予流質食物,予慶大霉素、甲硝唑口服。術前1 d禁食、水,給予靜脈補液。取回腸末端,腸管選取20 cm,縫合腸系膜缺口,碘伏沖洗。將選取的回腸段拉至下端處,使腸道的連續性得以恢復。選取回腸段切取之后,為患者重建膀胱,近端部位必須與輸尿管吻合,將支架管置于輸尿管內,縫合右下腹造瘺口,放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生活質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出血量、腸胃功能恢復時間與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生活質量測量量表〔1〕評估生活質量,分值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軟件行χ2或t檢驗。
2.1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分析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分析±s)
2.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分析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腸胃功能恢復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分析±s)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分析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分析〔n(%)〕
原位新膀胱術的操作過程比較復雜,且會對人體造成較大創傷,術后恢復需要較長時間,并發癥率較高〔2〕。除此之外,該術式有著嚴格的適應證,對腫瘤特征、患者自身條件等要求都非常嚴格。
回腸膀胱術屬于不可控尿流改道術,臨床應用廣泛,但患者經該術式治療后,要給予胃腸減壓處理,并且需禁食,定期對回腸膀胱進行沖洗,防止引流管被腸道分泌物堵塞〔3,4〕。完成手術治療后,患者要接受排尿功能鍛煉,由醫護人員指導患者定時排尿,如果病患尿量殘留太多,則需及時對導尿管進行清潔,將儲尿囊排空,醫護人員指導患者培養良好的排尿習慣〔5~7〕。
本次研究發現,與原位新膀胱術相比,回腸膀胱術的操作更簡單、安全性高、手術時間短,不會對機體造成太大創傷,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更快。值得臨床推廣。
1 張巍巍,汪 朔,余 謙.不同尿流改道術式在老年膀胱癌患者術中的應用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488-90.
2 王曉天,宋永勝,崔 軍.兩種不同尿流改道術式膀胱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對比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2012;20(12):2555-7.
3 薛 勝.膀胱癌不同尿流改道術生活質量評估和療效研究〔D〕.蚌埠:蚌埠醫學院,2011.
4 Andrew AS,Jiang G,Ting H,etal.Genetic polymorphisms modify bladder cancer recurrence and survival in a USA population-based prognostic study〔J〕.BJU Int,2015:1152(2):238-47.
5 周曉波,廖錦先.全膀胱切除術不同尿流改道術式在膀胱癌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廣州醫科大學學報,2015;43(4):79-82.
6 秦 超,李 普,邵鵬飛,等.完全腹腔鏡下膀胱癌根治性全切除+尿流改道術(附69例報告)〔J〕.上海醫學,2013;36(7):572-6.
7 Miyake M,Nakai Y,Anai S,etal.Diagnostic approach for cancer cells in urine sediments by 5-aminolevulinic acid-based photodynamic detection in bladder cancer〔J〕.Cancer Sci,2014;105(5):616-22.
〔2015-11-19修回〕
(編輯 袁左鳴)
溫 力(1979-),男,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泌尿系腫瘤研究。
R73
A
1005-9202(2016)20-5057-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