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羅晶 歐愛華 陶立堅
(中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8)
?
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行為改變現狀及其影響因素
周羅晶1歐愛華2陶立堅
(中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8)
目的 探討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行為改變現狀及其影響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樣本調查方法,自制高血壓健康行為改變信息采集表,進行社區及醫院就診的老年高血壓患者調查,采用描述性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行為改變率為86.5%;有行為改變者認為精神緊張可能是影響血壓的因素;有行為改變者主動控制情緒的比例、控制體重、進行體育鍛煉、對自己或家人的健康重視的比例均高于無行為改變者;有行為改變者在得知自己血壓過高后仍吸煙的比例低于無行為改變者。結論 加強對無健康行為改變的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健康行為宣傳教育,提高他們對高血壓的認識,采取積極的態度重視自己的健康。
高血壓;健康行為
健康行為包括改變健康危險行為、采取積極健康行為以及遵醫行為〔1〕。近年來,隨著健康心理學領域對疾病的關注點由治療和干預轉向疾病預防以及全球性和區域性健康促進戰略的全面制訂和實施,健康行為及健康行為改變理論越來越受到心理學、公共衛生學、社會學、行為學等多學科研究者的重視〔2~9〕。健康行為改變分為主動改變和被動改變,在健康行為改變理論指導下,主動改變是形成行為習慣的關鍵動因,健康行為方式在高血壓的控制和并發癥的預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如何促進高血壓健康行為方式的良性改變也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和難點。本研究在健康行為現狀調查基礎上分析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行為改變的影響因素及健康危險行為。
1.1 調查對象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廣東省中醫院心內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及廣州市荔灣區逢源社區的老年高血壓患者。診斷標準:按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高血壓聯盟(ISH)的標準,收縮壓(SBP)≥140 mmHg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診斷為高血壓〔7〕。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并排除繼發性高血壓者,年齡≥60歲,知情同意者。
1.2 方法 采用橫斷面調查,進行社區、醫院老年高血壓患者的方便樣本調查。調查采用自行設計高血壓健康行為狀況調查問卷(包括患者的社會人口學特征、既往病史、高血壓知識的了解、健康信念、治療情況、健康行為改變情況等),進行預調查,對調查問卷進行修改、完善后確定調查問卷。調查人員由心血管內科醫生、在校研究生組成,調查前對調查人員進行培訓,實施社區和醫院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調查,對調查表填寫的質量進行控制。共發出調查問卷219份,剔除11份缺項>1/3的調查問卷,合格問卷為208份,本文應答率為94.9%。以老年高血壓患者有無健康行為改變作為分組變量,有行為改變的老年高血壓患者180例(占86.5%),無行為改變的老年高血壓病患者28例(占13.5%)。兩組老年高血壓患者在平均年齡、居住年限、婚姻狀況、職業構成、文化程度以及身高、體重、SBP及DBP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既往病史特征:兩組在有無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肺部疾病、肝臟疾病、腎臟疾病、胃部疾病、肌肉骨骼系統疾病,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PASW18.0統計軟件t檢驗、秩和檢驗、χ2檢驗或確切概率法;健康行為改變影響因素的分析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2.1 高血壓知識了解情況分析 確診高血壓后有行為改變者了解高血壓的診斷(66.7%)、知道患高血壓會對臟器有損害者(74.4%)的比例均較無行為改變者高(45.8%、55.6%,P<0.05),其他有關高血壓診斷界值、分級、分期有、無行為改變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行為改變的老年高血壓患者(59.5%)比無行為改變的患者(26.3%)更多了解患高血壓可能是腦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P<0.05);認為精神緊張可能會影響血壓;在吸煙、過度飲酒、食鹽重、肥胖、缺乏鍛煉方面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老年高血壓患者若對高血壓的影響因素沒有了解,今后是否打算去了解的提問進行分析,結果提示,無行為改變者(72.0%)與有行為改變者(82.7%)均有較大的比例愿意了解高血壓病相關知識,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267)。在健康信念問題的分析中,有行為改變者(94.9%)較無行為改變者(81.5%)更重視自己或家人的健康(P<0.05)。在患高血壓后接受治療情況:有無正式開始治療、能否按醫生的要求每天服藥、能否按醫生要求的量服藥、能否按醫生要求的時間服藥、能否按醫生的要求長期堅持服藥以及若以前沒有堅持服用降壓藥物,今后會打算堅持服藥的這些提問進行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高血壓后健康行為改變情況分析 患高血壓后有行為改變者在控制體重(79.3%)、選擇鍛煉(81.9%)、控制情緒(92.9%)方面比無行為改變者比例高(53.8%、65.4%、69.2%,P<0.05),其余項目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行為改變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對今后會打算限酒的比例相對較無行為改變者高(88.1% vs 68.4%,P<0.05),但在得知自己高血壓后是否仍吸煙方面,無行為改變者選擇仍吸煙的比例較有行為改變者高(32.0% vs 8.8%,P<0.05),其余提問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確切概率法
2.3 高血壓后健康行為改變影響因素的分析 將被調查者有無行為改變選項作為因變量(有:Y=1,無:Y=0),進行單因素分析,用有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文化程度X1、對高血壓診斷了解X2、高血壓是否對臟器危害X3、是否對腦血管有影響X4、精神緊張與高血壓有無關系X5、您對自己或家人的健康重視嗎X6、有控制過體重X7、今后會打算控制體重嗎X8、得知自己血壓過高后是否會考慮進行體育鍛煉X9、在得知自己血壓過高后是否會主動地控制情緒X10),采用非條件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提示模型擬合優度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98,P=0.003),影響老年高血壓患者行為改變的因素有:了解高血壓對臟器的危害方面:知道高血壓對臟器有危害的患者比不知道的患者有更多的關注行為改變;對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更重視者比不重視者其行為改變率相對更高;以前沒有控制體重,今后會打算控制體重者。見表2。

表2 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行為改變影響因素的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說明隨著群眾疾病預防保健意識的增強,大部分老年高血壓患者愿意主動采取健康行為方式,進行健康自我管理。但同時值得關注的是,還有部分老年高血壓患者對健康行為方式和疾病的關系認識不足,對不良行為帶來疾病危害重視度不夠,缺乏行之有效的健康指導,需要從社會、家庭、個人加強健康行為的宣教和指導,跟蹤和關注這類人群的健康行為改變情況并給予健康行為干預指導,引導其健康行為從被動改變逐漸向主動改變轉化,如果進一步開展健康行為理論指導下的隨機對照研究及評價,將對豐富健康改變理論發展、促進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行為習慣養成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
1 李淑霞,張 凌.老年高血壓病人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及其影響因素〔J〕.護理研究,2012;26(2):308-10.
2 胡俊峰,侯培森.當代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21-4.
3 趙 亮,李 紅.老年高血壓病患者的特點及疾病相關健康行為〔J〕.醫學信息,2010;23(12):17.
4 Kim S,Sargentcox K,Cherbuin N,etal.Development of the motivation to change lifestyle and health behaviours for dementia risk reduction scale〔J〕.Dement Geriatr Cogn Dis Extra,2014;4(2):172-83.
5 黃敬亨.健康教育學〔M〕.第4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33-7.
6 Apodaca TR,Tsai SL,Miller MK,etal.Implementing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in a pediatric hospital〔J〕.Mol Med,2014;111(3):212-6.
7 鄒麗君.內觀認知療法對酒依賴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14;15(5):79-80.
8 陳勝男.健康行為改變整合理論為基礎的動機性干預對心臟康復的效果研究〔D〕.天津:天津醫科大學,2013.
9 童 莉,焦永倩,姜玉榮,等.跨理論模型對乳腺癌患者康復行為管理效果研究〔J〕.河北醫學,2014;20(6):895-7.
〔2015-01-23修回〕
(編輯 安冉冉/曹夢園)
廣東省衛生廳醫學科研基金項目資助(A2009243)
歐愛華(1951-),女,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臨床流行病學研究。
陶立堅(1962-),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研究。
周羅晶(1976-),女,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臨床流行病學研究。
R544
A
1005-9202(2016)20-5152-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0.102
1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科教部
2 廣東省中醫院臨床流行病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