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芬
教師的專業學習或者專業研究,一直是一個模糊地帶。因此,“學習場域”作為創新嘗試,不僅僅是在名詞上出新,更要在真正學習的道路上不斷行進。畢竟,進入“學習場域”的關鍵一步,是使教師扎根于專業攜帶著成長品質。
從中學語文教學研究的方向上看,語文教師期待創設的“學習場域”,說到底就是圍繞語文的學科性質,進行全面的知識、技能、人文等方面的奠基和提升。
“學習場域”的出現,最初表現為(師師或者師生、生生等)共同體的特征,但最終成就的依然是教師的個體專業水平和品質。本文無力從理論層面對“學習場域”的內涵和廣度進行全面論證,而是力圖結合語文教師的專業成長,選取教師個體、共同體和“情感場域”三個不同的角度,略加闡述。
一、從教師個體專業成長的角度看,教學總是發生在個體與公眾交匯的地方
課堂教學是場域的邊沿區域。每一位教師,如果想要實現真正的學習,就必須要站上講臺,面對學生。這對語文教師來說也是首要條件。
課堂上,通過師生、文本的課堂形成“學習場域”,并且在促進學生學習的基礎上,還要力爭讓教師也得到專業、有效的提升——要做好這件事是很困難的,而且,每一節課都是那么難。也許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我們帶著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資源走上講臺,卻只能依賴我們的積淀、洞察力、勇氣和反應來完成一節節課;同一個教師,第一天上課可能精彩萬分,第二天卻也可能教得一塌糊涂。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作者請每一位教師撰寫一篇短文,簡述最近的兩個教學片斷,一個是“課上得如此精彩以至于你認為你天生就適合教學”,另一個則是“如此糟糕以至于你希望你根本沒有降生到這個世界上”。這個練習,教師個體與公眾(學生)交匯,片斷寫作的分享能夠加深教師共同合作的感覺,真正的“學習場域”正在形成。
每一次教學,其核心不僅包括你講什么,而且還包括你怎么講。如果你不能吃透教材,這節課將很難實現師生的融通,創建“場域”也就更加艱難;如果你不能及時選擇良好的技法,課堂也會沖突不斷。如何一直保持著進取心和靈感,把課堂做到一個穩定的較高水平,并且不斷追求極致。這就是課堂教學成為“學習場域”的核心問題之一。
中學語文教師的課堂,應該是知識傳遞、技能轉換、情感融通的有效綜合“場域”——這需要藝術化的分析綜合。“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如,一節語文課上,學生記住了并且能準確默寫某篇古文。但是這樣的一節課,學生未必能夠充分理解這篇古文的思想內涵;而這篇古文,最能夠促進學生成長的可能就是其蘊含的思想——這才是教材收錄這篇文章的意義所在。那些具體的學習目標,如默寫全文或者理清文章結構思路等,不過是這篇文章需要學習的一個無關緊要的側面。好的教學,教師必須重視課堂場域的形成:在課堂的某一時刻,師生針對課堂的某一問題,能夠相視一笑,莫逆于心。
二、從共同體互相促進的特點縱觀,專業成長是追尋與發現的碰撞性啟蒙
共同體的研討過程是場域的另一個邊沿區域。每一次教學研討活動,無論是名師工作室區域性活動、網絡研究室主題研討還是教研組備課組上課交流,都是“學習場域”的真實載體——“場域”具備跨越不同形式的特點。
共同體的碰撞,或者說最佳的共同體“學習場域”,對語文教師來說,應該是一個讀書人的“場”。我還記得錫山高中的唐江澎校長說過:“語文教師的專業成長史說到底就是他的閱讀史。”
我曾經組織過區域的讀書會活動。我們在“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系列活動中,共讀《教學勇氣》或者《學會教學》等理論書籍,也一起悅讀《目送》或者《巨流河》。這種松散的共同體,一般由我來主導,大家都非常主動而且活躍地參加討論,甚至有教師能夠定期交上讀后感悟內容。這種開誠布公的具體閱讀目標形成的集束式“學習場域”,讓每一個參與者都感到有趣而且富有真知灼見的,而且他們認識到這種個體閱讀基礎上的共同體研討,對每個人都是很好的促進:正是在這種相遇之中,每一個個體都渴望獲得最能結出豐碩果實的挑戰和刺激。
作為中學語文教師,閱讀應該成為日常行走方式——閱讀對一個語文教師的改變來講,如春日之草,不見其增,日有所長。這個過程是對專業成長的基礎性追尋;慢慢打開閱讀之門,能夠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質性突破。我做了粗略的統計,在我們區域的部分語文老師,被我集中在課題組或者工作室內,注重通過共同體的專業引領,激勵他們不斷閱讀,堅持寫作;經過近十年的“碰撞性啟蒙”發展,正是這些教師成為區域語文教學的中堅力量。這些年,在各級各類教學基本功競賽、優質課評比中獲獎,以及在各種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的語文教師中,90%以上的教師都在課題組或者工作室內——這也片面說明了一些問題。我們通過個例衍生、統觀,也發現全國各地都在開展區域間甚至跨區域的共同體發展,網絡共同體不斷壯大: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獲得平時無法獲得的清晰、明確的知識,更獲得了更具成長特質的緘默知識、能力以及成長的使命感。
三、從情感和精神的層面擴展,“學習場域”是教師的重要精神歸屬
“情感場域”是教師獲得成長的核心區域。職業的最佳內涵,是工作中的深層愉悅。場域的真正影響是內在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在教學中最能獲得實踐效果的是,在具體的教學中洞悉我們內心發生的事情。
立足于場域的核心區域,這個過程呈現的不是無關緊要的教學內容,而是最關鍵的理解、領悟和心靈觸動。優秀的教師必須通過自我的透徹認識,不斷作用于環環相扣的精細教學。“學習場域”的形成,是一個師生主動走向學習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在課程論、教學論、教育心理學等方面得到積極支撐,需要師生在課堂上具備更新的教育視野。教師要主動捧起那些“你不說我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涂”的理論專著,力爭將專業話語轉化為經驗言辭。這在一開始可能是艱辛的,但慢慢會成為一種有效的成長途徑。
“所有真實的生活在于相遇”。如果在一個溝通、研討的氛圍中,我們盡力地靠攏、對話,力求每個人都獲得富有個人意義的理解和滋養,這樣能夠加快這個成長過程。我一直以來都被一個事實打動,這就是在“學習場域”中收獲最多的人,往往也正是在這個共同體中付出最多的。在“學習場域”中,我們通過自覺地努力而獲得的收獲,往往源于這個共同體的整體知識、多角度洞察和多元分析。這個知識、洞察和分析從何而來?很顯然這源自對群體發展的責任感,這是精神的定向歸屬。
即便沒有不同形式的“學習場域”,每一位在專業上有追求的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也依然有著一個精神歸屬場地。一個失去了精神歸屬的語文教師,如榮格所言:“就像一個居住在內陸而忘記了大海的人,他們并未生活在堅實的土地上;他們腳下的土壤如此易于破碎,以致洪水任何時候都可以從裂縫中涌出來圍困了他們。”當我們不能確定一個穩定的精神場域,我們也就很容易失去了教育教學的極大樂趣。
“學習場域”,在當下的基礎教育現實下,不但是教師共同體的一種顯性聯系,還包括了教師之間隱性的共性聯系:它促使參與其中的教師,為真正學習的魅力而不斷努力,有能力負擔起認知、教學和育人的教育使命。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市武進區教育局教師發展中心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