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摘 ? ?要: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當今世界各國的重要戰略。中國需要研究自己的策略:既要針鋒相對地培養來華留學生成為中國的文化使者,更要把關注點放在出國留學生身上,按照“靜動變化”和“內外兼修”的思路采取對策,以守為攻,將“人數多”的特點轉化為“影響大”的優點,使中國出國留學生成為傳播中華文化、擴大海外影響的奇兵。
關鍵詞: 軟實力 ? ?留學生 ? ?中國文化軟實力
當今各國對文化軟實力都非常重視,中國也不例外。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都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根據中國期刊網的數據,2015年以“文化軟實力”為主題的論文有1959篇,以“軟實力”為主題的論文更達到4635篇。研究者們圍繞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這一議題多角度、全方位地探討分析,建言獻策。本文將目光投向留學生這一特殊文化群體,探討其在文化軟實力提升戰略中的獨特作用。
一、軟實力與留學生教育的關系
1990年,Joseph Nye在Boundto Lead(譯作《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一書中首次使用“軟實力”一詞[1],形容一個國家除了經濟和軍事以外的“第三種”權力。2004年,Nye在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譯作《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中將軟實力定義為“通過吸引別人而不是強制他們來達到你想要的目的的能力”[2]。
軟實力大致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價值觀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說服力、國際信譽及領導人與國民形象的魅力和親和力[3]。而政治制度、價值觀、外交等都包含在宏觀的文化定義內,因此,我們認為:軟實力的實質即文化軟實力。Nye把文化劃分為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而教育屬于高雅文化[4]。當今,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對于其提升軟實力的作用日益增長,而留學生教育的重要性更不可小覷,如關春芳所指出的:“留學生教育中的文化傳播是依附教育過程完成的,但其意義已經超越人才培養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被賦予增強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意義。”[5]
美國在1868年與中國簽約規定:對中國留學生“照相待最優國之人民一體優待”[6]。而之后庚款留美生的歷史背景和美國的政治動機更值得研究。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在演講中稱此舉能幫助中國“漸漸融合于近世之文化”,使中國留學生“修業成器,蔚成有用之才”[6]。此處“有用”二字耐人尋味,其寓意可從當時美國各界人士的建議和評論中窺見一斑,即“美國將最終贏得一批既熟悉美國又與美國精神相一致的朋友和伙伴”[6]。時至21世紀,美國政府及其官員在這方面一如既往。一位美國國務院官員曾說:“宣傳美國的最好途徑就是展示美國本身。吸引外國學生來美國事關國家安全,因為學術領域的訪問者是美國潛在的朋友、同盟者和商務伙伴。”[7]這與100多年前美國政府的觀念一脈相承。
以上事實,引發了我們對“留學生”與“軟實力”關系的關注。本文中的“留學生”包括兩大類:外國來華留學生和中國出國留學生(包括在讀和已畢業歸國者)。我們認為:在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中,這兩種“留學生”都能發揮重要作用。
二、中國對外教育交流的不對等與軟實力實踐的非均衡
國際教育交流中的留學生是雙向的,但是對中國來說,這種“雙向”并不意味著對等。
(一)“西學東漸”的慣性
在國際教育交流中,中西文化固然相互影響,但以“西學東漸”為主流,百年留學史一貫如此,當今現實也并無大的改觀。在文化軟實力方面,中國目前與西方發達國家尚有一定差距。2015年國際咨詢公司PORTLAND發布的“軟實力”全球排行榜中,名列第一、第三名的英國和美國恰恰是中國最重要的兩個留學目的國,而中國位列第30名[8]。這意味著許多中國出國留學生面臨留學目的國強大的文化軟實力的壓力和考驗。
(二)“留學赤字”的擴大
中國留學教育存在“高輸出、低輸入”的“赤字”現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其勢之“烈”當然首先歸功于其勢之“大”。1872年至1978年百余年間,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僅為13萬[9]。而從1978年到2014年,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就達351.84萬人[10],2015年更以52.37萬的年度出國人數再創歷史新高[11]。遺憾的是,伴隨留學熱升溫的是留學“赤字”擴大。2004年,在外留學的中國學生總數42.7萬人,來華留學生總數11.08萬人[9],存在31.62萬人的“赤字”。2014年,在外留學生總數和來華留學生總數分別為108.89萬人[12]和37.71萬人[13],“赤字”達到71.18萬人。
這種留學教育“赤字”在中美兩國尤為突出。雙方教育交流長期存在不對等、不對稱的特點,盡管在“十萬強”計劃(2010年雙方商定:美方在未來4年內派遣10萬名學生來華留學)等積極舉措推動下,美國來華留學生數量近幾年有了較快增長,但目前兩國的教育交流仍很不平衡。2014年中國赴美和美國來華的留學生總數分別為304040人[14]和24203人[13],差距近28萬人,比例達12.56:1。
(三)“貧富不均”的影響
中國留學教育的目的國和來源國“貧富不均”。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絕大多數出國留學生分布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韓國、新加坡、法國、德國、新西蘭和俄羅斯等發達國家[9]。而來華留學生則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2014年,來華留學生人數位居前列的10個國家中,7個為亞洲國家,3個為歐美國家。從大洲看,亞非占據了總人數七成以上[13]。這是歷史、地理、政治原因造成的客觀現實,但在本文的語境下,也是一種遺憾,畢竟來自發達國家的留學生在傳播中國文化、增強中國影響力方面的作用應該更大一些。
根據前述美國等國的經驗,中國當然應該高度重視來華留學生對于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作用,實際上,中國政府和高校也為此采取許多措施,取得不少成效。但是鑒于以上三個特點,我們在思考應對策略時,有必要把目光放在另一類留學生——中國留學生身上。從戰略上說,吸引并培養來華留學生成為中華文化傳播者的做法可以被比喻成是主動進取(當然,孔子學院和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是更直觀、直接的主動進取,但在影響人數、層次和深度上和來華留學生不能比擬)。而通過出國留學生影響留學目的國文化的戰略更像是“以守為攻”,退一步說,至少我們應做好在這道文化交流、融合乃至沖突戰線上的防守工作。我們既要有“你想影響我,我也能影響你”的氣概,又要用“軟磨硬頂”的技巧[15]。這樣我們就能最大限度地克服留學“赤字”給文化軟實力帶來的負面效應,變“人數多”的特點為“影響大”的優點。
總之,攻守兼備應是我們處理留學生和軟實力關系的現實考慮和妥善之舉。而以上的“主動進取”和“以守為攻”兩種策略中,關于前者即通過來華留學生提升中國軟實力的研究已經比較豐富,本文不再贅述,而是把目光聚焦在出國留學生身上。
三、中國針對出國留學生的以守為攻策略
關于出國留學生與外國文化滲透之關系的爭論早已有之。中國在最初派遣學生留學海外時,清廷守舊勢力強烈反對,擔心“外洋風俗,流弊多端”,認定學生“無論其學難期成才”,最終以“將局裁撤”收場[6]。保守勢力的顧慮和“洞察”似乎也并非空穴來風,然而,其批評所指并未觸及美國等西方國家培植勢力的本質,可謂隔靴搔癢;而對留美幼童學成歸國后的貢獻更是無理地悲觀,可謂因噎廢食。在當今形勢下,我們認為要通過留學生在文化上“以守為攻”,就要努力做到“內外兼修”,全面考慮“靜動變化”,其具體內容可概括為:“內心正”和“外形良”(靜)、“積內涵”與“尋外援”(動)和“內融入”(化)或“外調整”(變)。
(一)內心正和外形良
內心正是指對留學生愛國精神的培養,外形良是指其自身良好形象的樹立。如上所述,這算是“靜”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愛國”在其中位列第一,對于身處海外的中國留學生來說,更是重中之重。我們認為:首先,對中國留學生的愛國情懷應有充分的信任和肯定。付永鋼指出:“中國留學生在保留本族文化核心成分的同時吸納異族文化的成分,因而能夠在努力適應所在國文化的同時保持祖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思想意識。”[16]梁贊勛則把容閎和120名留美幼童留給今人的遺產歸結為“開拓、愛國、務實、包容”,并強調“他們的愛國是有目共睹的”[17]。
其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應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既要從文化的自信自覺等宏觀角度進行引導,又要在學生的精神經濟等具體方面給予幫助。有關部門應想方設法地使留學生特別是自費留學生感受到祖國的溫暖,讓他們不至于在西方國家打出的溫情牌面前感到“溫差”,在獎學金等利誘下“利令志(愛國之志)昏”。一方面要從精神上給予積極支持,另一方面要在經濟上提供實際幫助。中國政府在2003年設立了“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旨在鼓勵學業優異的海外自費留學生,充分體現祖國對廣大海外學子的關懷和支持。自該獎項設立以來,目前共有4千名海外留學生獲此殊榮[18],這無疑是積極和良好的開始。
留學生自身的對外形象非常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13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19]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刊登文章更明確指出:“在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塑造國家形象的過程中,每一個行為體都開始承擔著與自身相符的責任,‘凡我在處,便是中國的理念對于不同層級的行為體都是適用的。”[20]中國留學生要做到保持警惕、抵御滲透,首先得自身樹立良好的形象,這樣才能增強民族自信心,不會因妄自菲薄而崇洋媚外,盲目接受外國的文化和價值觀等。另外,留學生的良好形象在傳播中國文化中能發揮重要作用。許多西方著名大學都坐落于并非商貿中心或旅游熱點的中小城市,絕大多數當地人對中國的直觀印象就是來自中國留學生。在《21世紀》雜志與新浪網聯合進行的網上調查中,2600網民對于“留學海外,你在乎你的形象嗎”進行了回答,其認為能夠體現留學生形象的項目依次為:“遵守公共道德,舉止文明,良好的衛生習慣,勤奮的學習和工作態度,一事當前想到自己的行為代表中國人,團隊精神和溝通的態度,衣著得體和談吐高雅”[21],這恰恰就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要求所倡導的。
(二)積內涵與尋外援
此項是“動”的追求。積內涵,是指對中國文化的積累學習,中國留學生必須主動加強本國本民族的文化知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尋外援,是指對傳播途徑的開拓利用,中國留學生應通過民間的華人華僑組織,政府的文化教育機構甚至學生團體等積極宣傳中國文化,這兩點都和“留學生文化”的相關研究有關。
對于留學目的國來說,留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導致“留學生文化”的產生,對留學地的文化產生影響。在李東昌等開展的研究中,他們對英國、澳洲的幾所大學和加拿大的一所中學及國內的某些知名高校的師生、職員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顯示:認為“留學生文化對當地文化構成影響”的人占被調查人數的73.85%,說明留學生人數的增加對當地文化形成了沖擊,對當地文化和人們的價值觀均有影響[22]。李東昌等還發現:目前在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小于在英、加、澳的留學生對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們認為原因是我國的教育資源與上述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因此吸引來的留學生人數少,特別是相對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其影響比較微弱[22]。這當然是不爭的事實:以2011年為例,在華留學生僅占中國在校大學生的0.425%,而英國的國際學生占全國大學生比例為17%[9]。但是我們認為還有兩個原因:其一,來華留學生以亞洲國家或第三世界國家為多,許多人的本國文化往往本身屬于中華文化圈,對后者的反哺能力有限;某些發展中國家學生缺乏文化自信,傳播自身文化的主動性不足。其二,在中國的外國僑民人數非常少,留學生勢單力薄、社會資源少、組織能力欠缺,難以實施成規模、上檔次的文化宣傳活動。針對這兩個原因,我們可以通過反向思維得到啟示,以“積內涵”和“尋外援”促進留學生傳播中國文化。
在留學生文化自覺和自信方面,中國留學生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留學生有相似之處。雖然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出國人員特別是自費生在經濟能力方面提升較大,但毋庸諱言,其文化自信心與西方國家本土學生相比有一定差距。這固然與其對留學國語言文化不夠了解、不適應西方教育方式等主觀原因有關,也可部分歸咎于“歐洲中心主義”在中國的流毒,甚至從國內知識界近百年來對中國傳統文化未必恰當的批評中溯源。所以有必要從國內教育抓起,樹立中國學子對傳統及現代中華文化的自豪感。習近平同志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23]這應當成為我們進行相關教育的原則。
令人欣喜的是,教育部等政府部門已經開始采取具體有效的措施,自2013年開始,在全國多個城市舉行出國留學人員行前培訓會。目前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政策類、通識類和國別類三種,目的主要是幫助即將出國留學的人員更好地適應海外的學習生活環境。但我們認為,從另一角度看,這種培訓會可以作為對出國留學人員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的良好平臺和通暢渠道,在幫助中國留學生豐富本國文化知識、樹立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方面作出巨大的貢獻。考慮到留學生中自費生所占比例巨大,我們期待更多的自費出國人員被納入這一培訓體系中。
而在僑民社會文化方面,中國有著其他任何國家都難以比擬的優勢:5000多萬華人華僑散布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許多是居住在主要留學目的國。如果中國留學生與其合作,可以廣泛、長期、系統地開展文化推廣活動。留學生可發揮其年輕人的活力、知識優勢,與國內聯系密切、信息靈通的優勢及在文化教育界的人脈優勢;華人華僑可發揮其愛國熱情、經濟優勢,了解當地社會和文化的優勢及社會資源豐富的優勢。當然,二者的有機結合和順利合作有賴于中國政府使領館教育文化處(組)通過孔子學院、海外文化中心等機構給予有力支持。
孔子學院和中國留學生的關系密切而微妙。高永安發現:相關國家孔子學院的數量與中國留學生的去向有關,具體來說,如果除去個別特例,八個孔子學院數量領先的國家正好占據留學目的國前八位,其中美國和英國分別是兩個排行榜的“雙料冠亞軍”[24]。而孔子學院多數設立于留學目的國的一些重要高校,因此中國留學生可以在這一展示、傳播中國文化的舞臺上擔當重要角色。在已有的研究中,關于孔子學院和來華留學生關系的探討比較多,而針對出國留學生在孔子學院中的作用則鮮有提及,有必要進一步對此認真思考和積極嘗試。
“外援”不限于校外,還應來自校內的學生群體。對于留學國當地學生來說,來自中國留學生的同伴影響力(peer influence)可能遠勝過一些官方媒體等“正式”渠道所傳遞的信息。而在注重學生個體主體性、獨立性、創造性的西方高校,在學生社團的經歷是學生成長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會給學生的價值觀留下印記、帶來變化。這本可以成為中國留學生展示中國文化、分享中國思想的舞臺,無奈多數中國留學生要么一心向學、不問其他,拒絕在此類活動上“浪費時間”,要么心中膽怯、不敢嘗試,整日在中國學生小圈子中扎堆。可以說,除了部分學生勤奮好學、成績優異外,中國留學生不易給外國學生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更不要說產生文化上的影響。如何鼓勵和幫助中國留學生更好地融入當地學生群體,促進雙方溝通交流和相互了解,是發揮中國留學生文化傳播作用的又一關鍵所在。這引發了下面關于文化適應與軟實力關系的思考。
(三)內融入或外調整
如前文所說,這一組策略涉及中國文化中“變”和“化”兩個密切相關又十分相近的概念。按照《禮記·中庸》疏的說法:“初漸謂之變,變時新舊兩體俱有;變盡舊體而有新體,謂之化。”對于中國留學生在海外文化經歷而言,“變”和“化”的區別實際上概括了“跨文化適應”和“文化融合”之間的差異。
目前,針對中國留學生在海外的跨文化適應與文化融合的研究開展得比較充分也卓有成效,在此不予贅述。這些研究基本上是探討如何幫助留學生加強和改進文化適應,對于幫助其適應當地社會、文化、教育新環境,從而順利完成學業有直接的效果,并且跨文化適應是減少文化沖突、實現順利交流的前提,因此這些研究間接地指導和支持中國留學生傳播、介紹中國文化。但在探討中國留學生與文化軟實力的關系的背景下,我們對學生的文化適應問題必須把握好“度”。跨文化適應(culture adaptation)與文化融合(acculturation)有所不同[25-26],前者是有關短期的、心理、行為的調整,可以視為“外調整”,類似于“變”;后者則是涉及長期的價值觀念的更深層次的融入,姑且稱作“內融入”,相當于“化”。我們認為,二者的區別是客觀存在的,但就主觀態度而言,對于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我們是否應當將這種“內外”“變化”的“度”作為其接受外來文化影響的重要因素予以考量、權衡呢?這應該成為新時期的一個新話題——畢竟,我們希望中國留學生成為中西文化“相交人”,而不是外中內西“香蕉人”。
吸引和培養外國留學生是美國等西方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重視和思考。我們一方面要積極投身國際教育交流,通過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增強我國的硬實力,另一方面要對美國等國的軟實力策略有充分和清醒的認識,并以自信的姿態采取應對措施。我們當然要針鋒相對地吸引和培養來華留學生作為中國的文化使者,但更現實的做法應該是:以太極拳的風格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把中國出國留學生數目龐大的特點轉為優勢,教育和引導出國留學生堅定愛國信念,提升文化自覺,積極配合相關機構,合理利用人際資源,正確把握文化適應與融合,成為傳播中華文化、擴大海外影響、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奇兵。
參考文獻:
[1][美]約瑟夫·奈.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M].北京:軍事譯文出版社,1992:25c
[2][美]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2(前言).
[3][美]約瑟夫·奈.硬權力與軟權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79.
[4]田美,楊瑞英.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國際化”個人——美國在華留學生經歷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2(4):10-15.
[5]關春芳.文化傳播與高校留學生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12(7):56-57.
[6]謝長法.中國留學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3;96-98;11-12.
[7]王運祥,甘燕飛.美國文化外交調整與加速海外擴招留學生的政治解讀[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3):51-55.
[8]王歡.全球軟實力排行榜:英國第1日本第8中國第30名[Z].http://news.sohu.com/20150715/n416827000.shtml.
[9]王輝耀.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2[Z].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8523/?print=y,2013-01-17.
[10]施雨岑.教育部:2014年度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45.98萬人[Z].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5-03/05/c_11
14534837.htm,2015-03-05.
[11]趙婀娜.2015年度我國留學回國人數增12%.http://edu.
people.com.cn/n1/2016/0322/c1053-28216000.html.
[12]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5)概覽.(15)[Z].http://www.rmlt.com.cn/2015/1027/406516_15.shtml.
[13]教育部.2014年全國來華留學生數據統計[Z].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503/184959.html.
[14]2014-2015學年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人數總計為304040人[Z].http://mt.sohu.com/20151223/n432370783.shtml.
[15]詹得雄.“軟實力”的含義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4(7):37-39.
[16]付永鋼.論我國留學生的愛國情懷——基于跨文化身份自我認同理論的分析[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57-61.
[17]梁贊勛.包容:多元文化的融合劑---談中國留學生的一份珍貴的遺產[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4.
[18]張永興.美南地區中國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頒獎典禮[Z].http://www.chinanews.com/hr/2015/06-08/73296
31.shtml,2015-6-8.
[19]習近平.提高軟實力實現中國夢[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01-01(01).
[20]韓方明.文化軟實力將是2014年中國的新關鍵詞[Z].http://www.zaobao.com/forum/views/opinion/story20140103-295
398/page/0/1,2014.
[21]亦侃.留學生的形象很重要[J].21世紀,2005(4):17.
[22]李東昌,李昱明,郭熙銅.多元文化背景下留學生對當地文化影響的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582-587.
[23]習近平.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02-26(01).
[24]高永安.十年來孔子學院的布局及其相關性報告[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55-60.
[25]陳慧,車宏生,朱敏.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3(6):704-710.
[26]王麗娟.跨文化適應研究現狀綜述[J].山東社會科學,2011(4):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