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華
近一年來,我對邱老師的《嘗試教學法》進行了反復研讀及課堂實踐,感覺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減輕了教師的負擔,而且也讓學生學得輕松。在語文教學中應用嘗試教學法,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使他們更主動地、積極地學習。
我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實際,借鑒一些學校進行嘗試教學的成功經驗,并在邱老師七步教學法的基礎上,結合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基本情況,形成了在語文教學中“三模塊、六環節”的教學模式,其中,三模塊是指“預習、展示、反饋”,六環節的基本步驟是:預習交流—出示嘗試題—嘗試自學—小組討論—精講點撥—練習鞏固。下面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19課《草船借箭》的教學為例,談一談六步驟的具體實施及注意的問題。
一、運用嘗試教學法的六步驟
第一步:預習交流
教師課前設計好預習的學案,并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根據學案預習課文,先整體粗略地感知課文。上課后,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預習的成果和體會,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并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準備好嘗試題。
第二步:出示嘗試題
教師根據教材的需要及學生的預習情況提出嘗試問題:
1.諸葛亮的才干怎樣?周瑜妒忌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嗎?文中哪些詞可說明,請畫出來。
2.認真讀課文,請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的順序,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3.你怎樣評價《草船借箭》中的“四大人物”: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呢?請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可以是一個詞,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其他你所想到的方式。相信你是一個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孩子。
4.“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請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讀一讀,在一旁寫一寫自己的體會。
(關于嘗試題的設計,要因文而異,要充分體現課文的重點、難點、特點、疑點,問題宜少而精,且能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又能將新舊知識融會貫通,是學習課文內容的“綱”,并能激發學生嘗試學習的興趣。)
第三步:嘗試自學
這一步驟要求學生圍繞嘗試題深讀課文。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恰當的學習方法,如,讓學生讀、拼、圈、劃、注、查、問、練,并鼓勵他們敢于發問,質疑問難,鍛煉學生的思維,使其思維過程逐步清晰化。為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這一步驟要切實給學生以充足的自學時間,相信其自學能力,不可淺嘗輒止。
第四步:討論交流
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就自學與嘗試練習中的得與疑,自由發表意見,展開討論。重點解決3、4題。
在第三、四兩環節的進行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穿針引線的導引作用,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能動思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對出現的問題和疑問不做包辦代替,又要以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為目的,適時調控各學習小組的討論學習進程,并集合各小組在學習中的疑難,為精講點撥做準備,力求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第五步:精講點撥
重點就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文中出現的人物特點進行講解。(教師的講解要精煉,它不是對課文的復述,不是對學生答案的復述,而是緊扣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對學生理解不準、理解不深、認識片面的地方加以辯證、點撥和明確,起點石成金、畫龍點睛的作用。)
第六步:練習鞏固
完成教師設計的訓練案。(這一環節既是對整堂課學生嘗試學習的一個鞏固,又是用延伸性的練習使學生嘗試獲得知識的學習能力得以提高。)
二、運用嘗試教學法要注意的問題
嘗試教學法的實質就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嘗試活動,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精神是“先練后講”,一開始要求學生進行嘗試練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地位。學生的嘗試以教師的指導為前提,教師的指導以學生的嘗試為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到三點:
1.在學生嘗試前,教師要認真制訂課時計劃,規定學生嘗試的步驟,編擬準備題和嘗試題,指導學生自學課本,要設計指導語或提出自學思考提綱。
2.在學生嘗試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嘗試條件,如,發揮舊知識的遷移作用、準備題的作用、課本的示范作用、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等。并且教師要巡回指導,了解學生嘗試的情況,特別對學困生要耐心輔導,幫助他們完成嘗試任務。
3.在學生嘗試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判斷嘗試的正誤,對正確答案進行強化,對錯誤答案進行矯正。根據學生嘗試練習的反饋情況,教師針對學生探索中感到困難和教材關鍵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以確保學生系統掌握知識。
總之,嘗試教學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可以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學”的“滿堂灌”或“滿堂問”的教學模式,摒棄繁瑣無味的講解、分析,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以回歸與凸顯,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愉快,教學效果十分顯著。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嘗試學習、嘗試成功,學會主動學習,自主獲得知識與能力,為其將來的自主學習、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玲玲.嘗試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3(6).
[2]陳冬梅.嘗試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探討[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