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維華
一、案例背景
小學生“體驗式”學習實踐研究,是我校正在進行實驗研究的省級課題。目的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一定的情境中,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積累個人經驗,從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創造、在體驗中自主發展。
小學生“體驗式”學習實踐研究將課堂教學活動分為四個環節:即“創境激學—組源探學—應用檢學—回顧評學”。孫志偉老師執教的《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充分體現了這一教學模式。
二、案例描述
(一)創境激學
還記得鴨媽媽和鷹媽媽嗎?他們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學會生活的本領,總是說:“自己去吧”!這兩位媽媽可真是用心良苦啊!今天再來認識一位好媽媽,出示課件(小燕子和媽媽在屋檐下的圖片),菜園的外邊有一座房子,可愛的燕子和媽媽就住在這屋檐下(理解屋檐一詞),這位媽媽為自己的孩子做了些什么呢?一個有趣的故事發生了……板書課題: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設計意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組源探學
1.范讀課文,想想你知道了什么?比比誰得收獲多。
2.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拼讀生字,強調個別字音,記憶字形,區別“在”和“再”分別擴詞。
3.課內積累,自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指導書寫生字“回”,用“回”擴詞。
4.課外積累,說說“高興”的近義詞:開心、快樂、歡樂、愉快、歡喜、歡快。
(設計意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師在落實基本知識的時候,抓住重難點,讓學生從具體句子中體驗文字所表達的情感,再恰當拓展,關注課內與課外的積累,提高學生的雙基能力。)
5.找出課題所在的句子讀一讀,指導朗讀。為什么媽媽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燕子媽媽是怎樣做的呢,找燕子媽媽的話畫一畫、讀一讀。
出示課件,指導朗讀燕子媽媽的話(板書:仔細),理解“仔細”的意思,用“仔細”說話。
6.在媽媽的耐心啟發與鼓勵下,小燕子是怎樣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的?找小燕子的話畫一畫、讀一讀。
7.出示課件,冬瓜和茄子圖,師生練習朗讀對話。
8.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回顧小燕子是怎樣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的。
(設計意圖:葉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種能力或者習慣,不靠學習者自己用心去實踐、去嘗試,是無論怎樣也難以養成的。”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只有通過充分地讀,學生才能與作者進行心與心地對話,從而理解文本內容,感悟文本思想,體會文本情感,認識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闡述的道理。)
(三)應用拓展
1.總結觀察方法,你還會有所發現“冬瓜硬、茄子軟”“冬瓜的花兒黃,茄子的花兒紫”……你們和小燕子一樣棒,真是“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簡介冬瓜和茄子的營養價值。推薦好書《少年兒童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么》。
2.比一比,蘋果和香蕉有什么不一樣?課后到這兩本書里繼續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大語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圓形的完整結構,學完了課文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又一個開端。)
(四)回顧評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全課小結時采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并加以延伸。讓學生一節比一節課有進步!)
三、案例反思
體驗式教學的各環節都突出了學生“體驗”的地位和作用。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情境法、多媒體法、實踐法等體驗教學方式,盡可能把抽象的知識還原成事實,讓學生面對需要去思考、探究、合作,讓學生去體驗事實、體驗過程、體驗結論,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真正感受感情與思想的萌生、形成和交流的過程,感受引人入勝的探究過程。其教學策略主要有如下幾種方法:
1.情境體驗法——教師根據特定的教育內容和學生實際,恰當運用實物演示情境,借助多媒體再現情境,創設情境,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2.換位體驗法——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理解教材,讓學生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原因,再上講臺當小教師把它講出來,拾遺補缺,概括總結。
3.實踐體驗法——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課堂教學就是一個由生活轉化為知識,而又用知識認識生活的過程。所以,在有限的條件下,教師要盡可能將課堂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所學知識、興奮點、疑問點均能伴隨學生走出教室融于學生的課外生活中,進行相應的知識拓展和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內在情感的體驗和升華。
參考文獻:
[1]陳開美.體驗式學習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文理導航(下旬),2016(6).
[2]李惠惠.體驗式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學習(上),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