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霄
小學品德課教學生活化路徑的實現,不僅能將小學品德課程教學變得立體化,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同時還能通過一些熟悉的生活場景,創造更多實踐和練習的機會,從而使品德課中的素質教育深入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落實小學階段品德課程教學的教育價值和引導意義。
一、小學品德課生活化路徑
所謂生活化路徑,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訓練等方面加入生活實際場景,讓單一的教學理論變得更加接地氣,更具說服力和影響力。結合當前小學品德課程教育的現狀來看,筆者認為生活化路徑導入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方面:
1.新課程開篇導入生活化
小學品德課生活化路徑的實現,首先體現在課程導入階段。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新課導入階段的主要目的在于消除學生緊張恐懼的情緒及心理,幫助學生順利進入和過渡到新的教學環節,從而激發學生對新課程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章節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所以導入的生活化路徑一定要足夠直接和具有感染力,通常是一些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實例或場景,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及主動性。例如,在執教“我是值日生”這一課時,導入部分我展示了孩子們值日過后,明亮整潔的教室,激發了作為值日生的自豪感,也拉近了課本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
2.組織形式及架構生活化
除課程導入階段外,教學組織形式及架構也可以對生活化路徑進行合理高效的利用。實踐證明,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會產生不一樣的收效和結果,生活化路徑的植入和應用,不僅能夠有效拉近學生和課堂的距離,同時還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果整堂課程中師生始終在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進行,學生也會變得更加積極和主動,在配合性及參與性上會得到較大的提升和改善。
3.情境布局生活化
情景模擬及情景布局是小學品德課中較為常用的教學方式之一,教師將一些教學內容植入到場景中,幫助學生建立立體有效的知識體系及行為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將學到的知識投入實踐。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時教師應注意:所選材料必須與課堂教學內容有內在聯系,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并且真實典型且具有代表性。巧用教材內容設置情境,創設人性化的教育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4.教學活動生活化
教學活動也是品德課程生活化的主要路徑之一。美國教育教學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這句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作為品德課程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必須充分考慮和著力培養學生的能動性及主觀意識,不能讓學生僅僅扮演聽眾的角色,應盡可能地組織學生多看多做,多多參與合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思想品德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
二、小學品德課生活化路徑實現現狀及有效對策
從當前品德課生活化實現的具體情況和程度來看,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如目的不明顯、思路不清晰、深入不到位等。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圍繞小學品德課生活化實現的具體措施提出了幾點建議:
1.合理選擇材料
小學品德課生活化路徑的植入和開展,合理選擇材料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生活化能夠取得成效,主要取決于師生、生生之間的配合以及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程度。不管是在導入階段,還是通過模擬場景來達到生活化的目的,始終逃離不了選材的問題,如果教師在選擇材料的過程中,忽略學生的感受或是切入不準的話,便很難真正做到讓學生都參與進來。
2.科學創設模擬情景
情景模擬創設是一種能夠快速拉近理論教學與生活實際的手段,但是在應用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很多準備工作:首先,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判定究竟是采用示范模擬還是全員模擬的形式。比如課時比較急,內容相對比較簡單的話,建議采用示范情景模擬,挑選一個小組的學生參與到情景創設中,其他學生進行觀察和感受;但是如果是大型主題,或是理解難度較大的話,則建議采用全員模擬參與的形式。
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
在課程教學準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資源平臺去搜集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例,越簡單深刻越好;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影音媒體等多種手段,將學生帶入自己需要的情境,或是直觀地感受學習內容。如此一來不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立體感受,活躍課堂的氛圍,讓學生帶著輕松的情緒接受知識,也能將一些課本上的知識很好地與示例聯系在一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就小學品德課的生活化路徑來說,具體可以體現在新課導入、情景創設、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內容等多個方面。在具體實現的過程中,教師需結合當前實際情況,教學過程中進行科學有效的規劃,如合理選擇材料,充分利用多媒體工具等。只有做到宏觀兼顧、微觀合理處理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品德課的生活化路徑。
參考文獻:
[1]貢惠霞.芻議小學品德課教學的生活化路徑[J].新課程研究,2013(11).
[2]周健.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生活化路徑[J].小學生,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