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玲
摘 要:主要闡述了小學生數學量感的培養。量感的培養側重從三個方面著手:包括注重小學生已有的知識、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領會“問題”中的量。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量感;已有知識;實踐活動
有一次我和幾個閨蜜帶著各自的孩子聚會。其中一個閨蜜的兒子剛上三年級,他一看見我們就顯擺:“我媽媽戴新戒指了!是我爸爸送的!好漂亮好漂亮的金戒指,有1千克重呢!”“1千克?”大伙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你媽是不是練了金剛指呀?”“你爸買的是金磚吧!”
作為老師的我笑過之后陷入了沉思。這個孩子據他媽媽說在班里也算成績中上水平,三年級的孩子按教學進度早就學過“克和千克”這個知識了,也能夠把“1000克=1千克”的換算公式背誦得滾瓜爛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不是在課堂教學時老師引導孩子們對于質量單位的學習僅僅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所造成的呢?起碼,這孩子的數學量感還是存在問題的。
在數學上,視覺或觸覺對于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粗細、方圓、厚薄、輕重、快慢、松緊等量態的感性認識稱之為“量感”。“量感”指的是學生在實際情境中主動地、自覺地理解和運用“量”的態度與意識。它是一種對“量”的直覺、對“量”的敏感性,對“量”的直接反映。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量感呢?為此,筆者在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了研究與實踐,主要探索了從三個方面加強對小學生數學量感的培養。
一、注重小學生已有的知識
“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在于其豐富的感性認識,而學生的生活經驗則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每個學生在經歷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活動,已經逐漸在頭腦中形成一些關于數學的感性經驗,但還只是經驗而已,需要我們教師加以開發引導,將其上升為“數學”的層次。如,學生認識人民幣的基礎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購物經驗的積累。
二、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量”
生活中常見的“量”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較直觀的“量”。如,長度單位的米、厘米等,這類“量”可以具體表現出來;二是較抽象的“量”。如,質量單位的千克、克和時間單位的時、分等,這類“量”只可意會、難以言教。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量”呢?教師可通過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在實踐中體驗“量”,在體驗中獲得對“量”的獨特感受。因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學生最能理解自己親身參與動手實踐的東西了。又如,長度單位米、厘米,可以讓學生親自比一比、說一說“1米有多長”:“1米有這么長!”(生用手比劃)、“1米到我這兒”、“講臺桌大約有1米長”……這些都是學生對1米的獨特體驗;如,質量單位千克、克,可以通過拈一拈、提一提等活動,讓學生閉上眼睛去感受體驗1千克到底有多重;如,時間單位時、分,可以通過開展多樣活動來讓學生獲得對時、分有多久的親身體驗。如,體驗1分鐘有多長:可以播放一分鐘的音樂;可以做一分鐘的口算題;可測一分鐘的脈搏等等。這樣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的實踐活動,親身去體驗有多長、有多重、有多久,而獲得對“量”的獨特感受,有利于學生理解和運用“量”,發展學生的“量感”。
三、引導學生領會問題中的“量”
在問題中也存在著“量”,這些“量”構成了問題中的數量關系。但它又明顯區別于前面所提及到的“量”。問題中的“量”是解決問題的信息與條件,學生能否正確分析處理問題中的“量”,直接影響到能否正確解題。因此,筆者認為,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有必要培養學生對問題中“量”的“量感”。在這里所說的“量感”指的是引導學生在分析問題時要透過數看到“量”,著眼于從問題中“量”與“量”之間的關系來分析問題,而不是強調學生去死記硬背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把學生釘死在一個狹窄的方框里。以往的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當一道實際問題中的數據較大或出現多余條件時,有部分學生便會感到費解,甚至無從下手。其原因已不言而喻——就是這些學生不能主動地排除數據對理解解意和選擇算法的干擾,不習慣于從“量”與“量”之間的關系來分析思考問題。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培養學生對問題中“量”的“量感”,培養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從“量”著手思考的意識。這應該從小培養,從低年級培養,它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
俗話說:“愛過才知情深,醉過方知酒烈。”確實,在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中只有讓孩子們親身體驗,充分感知,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們的量感。
參考文獻:
[1]張芹.“量感”不應成為數學教學的盲點:以低年級“計量單位”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2016(3).
[2]任榮.教學課中學生“量感”的培養[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