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ㄖ醒朊褡宕髮W哲學與宗教學學院,北京 100000)
淺析王岱輿的哲學思想
胡俊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北京100000)
明末清初回族學者王岱輿撰寫了《正教真詮》、《清真大學》、《希真正答》三本著作,是我國伊斯蘭教史上“漢啟他補”運動的早期經典著作。本文試著總結王岱輿的宇宙論和人性論的主要觀點。
王 岱輿;伊斯蘭教;哲學思想
王岱輿,名涯,字岱輿,別號“真回老人”,明代金陵人。被譽為回族最負盛名的四大著作家之一?!墩陶嬖彙?、《清真大學》和《希真正答》是王岱輿的三部作品,代表了王岱輿的主要學術思想,內容比較全面,包括天人關系、倫理綱常等等。
王岱輿在他的哲學著作中構建了由“真一”(真主)、“數一”、體一為核心的宗教理論體系,系統的闡釋了回族的哲學思想。整個宇宙運行順序就是“真一”——“數一”——“體一”的演變過程,再由“體一”——“數一”——“真一”的驗證過程,不斷循環往復,構成了整個宇宙。
所謂“真一”,即真主是獨一無偶的,世上沒有能和它相比的事物,它是本來就存在的,不是受什么力量支配的。它沒有形象,沒有來與去,沒有開始與結束,沒有任何屬性。所以不能憑借人類的智慧來揣度,人類也無法完全正確理解。
王岱輿認為,“真一”創造萬物,但是卻不與萬物直接發生關系,直接發生關系的是“真一”的“代理”,就是“數一”。
所謂“數一”,有些類似于具體之物,“真一”是“數一”的主宰。并且“真一同于數一,數一同于萬有,不在萬有,則萬有稍亡;若同于萬有,則囿于萬矣。①”真一和數一同時存在,數一和世界上千萬種事物同時存在。真主如果不存在于萬物之中,那萬物就會消亡;如果真主像萬物那樣有明顯形象,那就會等同于萬物而受到限制束縛了。
所謂“體一”, 即體認真主之意,是人們通過自身去認識創造化育一切的真主,即做人的品格,它的名稱有多個。
關于三者的關系,王岱輿多有討論,他說“至于真一、數一、體一之間,有主仆、圣賢至大之別,尤不可不察也”,三者之間有主任與仆人、圣賢與真主的根本區別,“真一單獨無偶,固為原主;數一為萬物之根本,故稱大父”,真一即真主獨一無偶,是宇宙原來就有的主宰;數一始所有事物的根本,所以稱為大父。
(一)人性論。人性論問題是中國哲學討論較多的話題,王岱輿在人性論問題上廣泛的結合了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和伊斯蘭教里對人性的討論。在王岱輿看來,“人性”即是“獨歸人類,而別與他物”的“人之性命也”②。他認為“物各有類,同類者性同,異類者性異。惟人之性能生長,而且知覺更能推理也。乃生長疏于金石,知覺異于草木,推理超于禽獸?!雹廴f事萬物都有不同類別,同一種類的本性相同,不同種類的本性不同。人在各個方面均優于禽獸萬物,是萬物之靈,真主之選擇。
結合儒家的倫理思想,王岱輿提出了“性”和“命”兩個概念,闡述了他的性命理論。他說:“先天為命,后天為性,命乃種子,性乃果子,命非性不離于性,性非命不離于命。非命則無性,非性則不全矣。”④
關于善惡的問題。王岱輿認為,“成立善惡乃前定,作用善惡乃自由。若無前定,亦無自由。非自由不顯前定,然自由不礙前定,前定亦不礙自由,似并立而非并立也?!雹菀粋€人變好變壞本來是由真主優先安排好了的,但選擇做好事和壞事則是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的,如果沒有真主的預設安排,那就沒有自由選擇。不能自由選擇就顯示不出真主的預設安排,然而自由選擇不妨礙真主的預設安排,真主的預設安排也不妨礙人類的選擇自由,兩者之間似乎同時存在但并非同時存在。
對于為什么存在惡和不公平這一問題,王岱輿認為:在睡夢之中獲得富貴,本來就是虛無縹緲的;眼前遇到的貧困低下,也不是真正的現實。只有越過了生死大關,才能懂得永遠保持平常之心的道理。人生就好比海市蜃樓,是空而不實的,不能只著眼于當下。假如人類不分高低,必定不像個社會。因此靈性覺悟高的就讓他在上面,靈性覺悟低的就讓他在下面,是君子由他去做君子,是小人任其去做小人,使得一切物體各自安分于各自的處境,這就是最公道的安排。他還說“凡善惡之因,皆出真主之造化,其過與不及之取,本在人之自用耳。”⑥事事都因人的自主選擇,錯非在真主。真主創造了萬物,但是也賦予了人類最靈長,最智慧的屬性,人類有這個權利選擇,取善取惡皆在于自己。
(二)道德修養論。由于人們的選擇不同,造成了惡的出現,那么應該如何避免惡呢?王岱輿提出了一些原則和主張。首先,他認為要認識到“學非徒學,必須有行……有學無行,如無果之花;有行無學,如無花之果”⑦,因為他很注重知和行必須結合才行。王岱輿對知行關系的認識很有意義。
針對“知”,王岱輿認為有不同的種類,分為“大學”“中學”“常學”⑧,分別可達到“歸真”以認主;“明心”以見性和“修身”以治國三個層次。這里的每一步都是至關重要的:“認主之學若性命,人無性命則不活;明心之學若衣食,人無衣食則必死;修身之學若醫藥,人無醫藥則病必不治,缺一不可也”。⑨
通過齋功實現節欲、省過、參悟。這是道德修養的主要方法。
節欲,指對各種欲望的自我節制,目的是克服自己的“禽獸之性”,只有做到清心寡欲,“有所不為方能有為?!笔∵^,即懺悔,意為對已經出現的過失進行自我反省。人有過錯是難免的,但人可以自覺主動地認識自己的過失,并通過“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贖回以前的失和罪咎。參悟,指認識、理解、醒悟等,王岱輿認為:為人緊要關頭,正在此中參悟,最要者知己為本,知人次之,是故揚人之善與隱人之惡易,顯己之惡與隱己之惡難。⑩
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是要把認識自己放在首位,把認識別人放在次要位置。了解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善的原則,并尊重自己的內心,做有益的事情,讓人性得到升華和完善。
注解:
①王岱輿著,余振貴等譯注,《正教真詮·清真大學·希真正答》[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40頁。
②王岱輿著,余振貴等譯注,《正教真詮·清真大學·希真正答》[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138頁。
③同上,142頁。
④同上,140頁。
⑤同上,66頁。
⑥王岱輿著,余振貴等譯注,《正教真詮·清真大學·希真正答》[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408頁。
⑦同上,188頁。
⑧同上,191頁。
⑨同上,191頁。
⑩同上,280頁。
B968
A
1671-864X(2016)05-0120-01
胡?。?990-),男,回族,河南信陽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