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婕(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邏輯方法的哲學功能
----以黑爾的倫理思想為例
胡婕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430079)
邏輯作為一種思維的科學,與哲學的發展密切相關。早在古希臘時期,各派哲學家都在思索世界的本原問題,蘇格拉底究其一生在探索對事物的本質性的定義問題。而正是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中,亞里士多德開始研究怎樣給實體下定義,并寫出了《工具論》這樣的邏輯學上的恢弘巨作,這可以算是邏輯學為哲學服務的首次系統的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于20世紀,在分析哲學的大潮中,英國著名倫理學家黑爾充分利用邏輯分析,寫出《道德語言》一書,奠定了其學術上的重要地位。
元倫理學;邏輯分析;黑爾
邏輯學作為一種追求思維確定性、一致性、明確性與論證性的學科,其邏輯方法廣泛的運用與哲學、自然科學、數學等學科。它能幫助人們在遇到復雜問題時,要求人們從清楚、明確的概念出發,精確的確定問題之所在;逐個找出解決這些簡單問題可以操作的模式、程序、方法與準則等;并檢驗它們的真假。這樣的一個過程是理性精神的體現,并且是西方文化的精髓。愛因斯坦曾經指出:“西方科學的發展以兩個偉大成就為基礎的,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德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有可能找出因果聯系(在文藝復興時期)。”
在倫理學的發展過程中,元倫理學派將邏輯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理論當中。元倫理學派的發展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后由自由資本主義國家逐漸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國家。這樣一個過程必然導致西方的經濟危機與“物欲橫流”的道德危機。在如此大背景下,傳統的道德原則與要求已不符合民眾的需要。與此同時,流行在西方人中間的不滿情緒充分的體現在席卷西方世界的“現代主義運動”中。西方社會在現代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使傳統哲學理論自然喪失了它原有的有效性和說服力,而各種新的哲學思潮則必定應運而生。誕生于二十世紀的分析哲學便是西方哲學界對西方社會巨變做出的直接回響。在這種無傳統、無價值的世界里思考,分析哲學家傾向于概念分析、語詞的邏輯結構分析。分析哲學家對語言分析的鐘愛導致了“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他們認為如果重視語言的分析,就能解決傳統哲學家的一些問題。
元倫理是作為與傳統規范倫理學相對立而提出來的一種倫理思潮,它立足于“嚴密的科學邏輯基礎”,著力分析倫理學的概念、判斷及命令表達的邏輯關系、功能、證明,研究倫理學語言、語詞的意義。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說可以將規范的倫理學視為實踐的或者道德哲學,而將元倫理學視為理論的、批判的或分析的道德哲學。西方元倫理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發展階段是由元倫理學的開創者摩爾為代表的直覺主義倫理學。他認為在解決倫理學的問題之前先要弄清楚倫理學的問題是什么,如評價某個行為,有的人會認為這個行為是善的,有的人則持相反的意見,摩爾認為最主要的問題是對“善”有個合理的定義,包括對“應當”、“義務”、術語的分析,這首次顯示出道德判斷或者道德命令在倫理學中的重要地位。第二個發展階段是由羅素、維特根斯坦、艾耶爾、史蒂文斯為代表的情感主義倫理學。他們認為倫理語言更多的是一種情感態度的表達,不像科學那樣具有嚴密的邏輯。雖然情感主義在西方的發展大大促進了西方元倫理學的發展,但同時也是元倫理學在西方一度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如羅素認為價值不具有客觀實在性,只是人們欲望和情感的表達,而人們的欲望和情感又是千差萬別難以認識的,倫理學是關于目的的價值研究,它只能是情感
的、非認識的。他曾明確地說過:“嚴格說來,我認為并不存在道德知識這樣的東西。”第三個階段是元倫理學發展的全盛時期,以黑爾、圖爾敏為代表。在這一階段元倫理學家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如何真正地理解和解釋道德語言和道德實踐。以前的元倫理學家,特別是情感主義倫理學家在道德語言分析過程中很大程度上使道德遠離了人類現實生活,使道德幾乎變成了與實際生活情境毫無關系的東西。而黑爾、圖爾敏等元倫理學家一方面增強了對倫理學語言本身的邏輯研究,試圖用具體的邏輯維護倫理學的科學性;另一方面在研究中加入規范倫理學相關思想,以此來改造道德語言學的分析方式,使之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如黑爾在其著作《道德語言》中,就充分運用邏輯方法對道德語言、道德判斷就行分析,使其具有普遍性、規范性。
黑爾將倫理學的問題劃分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道德問題”,如“我應該做什么”。二是“關于人們道德意見的事實問題”,如“說謊的正當性與錯誤性的意見是什么”。三是“道德詞的意義問題”,如“正當”、“應當”、“善”等。與這三個方面相對應的就出現道德、描述倫理學、倫理學這三者之間不同的含義。在黑爾眼認為這里的倫理學所研究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分析或邏輯的問題,包括對道德語言、語詞的意義及其他們所指稱的對象的本性等問題的邏輯研究。黑爾將道德語言劃分到規定語言范疇內,因此黑爾從規定語言著手分析道德語言,其將規定語言進行了如下分類:其一為祈使句,包括有全稱祈使句和單稱祈使句。其二為價值判斷,包括有非道德的價值判斷和道德的價值判斷,利用種加屬差的方式進行一步步分析。
以往的哲學家都是從陳述句著手,在黑爾之前,哲學家們對祈使句并不是很重視。如情感主義倫理學家代表艾耶爾認為祈使句就是對于我們得心理狀態和情感意愿的表達,并不具有實質意義。針對情感主義倫理學家的觀點,黑爾指出他們對于道德語言的誤解是由于語言、道德語言的功能誤解所致,最終導致他們走入倫理非理性主義的泥潭。要避免上訴錯誤必須辨明兩種區別:一種是陳述語言與規定語言的區別,一種是告訴某人某事與讓他相信或做某人告訴他的事之間的區別。黑爾通過一系列的典型語句詳細的分析了上訴問題。例如,“(請)關上門” 與“(是的),你將去關門”。這兩個句子前面一個是祈使句,后面一個句子是陳訴句。我們將這兩個句子中隱含共同的部分“你將要在最近關門”叫做指稱,將命令與陳述之間不同的部分(請,是的)稱為首肯。陳述句的首肯的寓意是,如果你認可這一陳述句則必然完全相信其所蘊含的事實;祈使句的首肯的寓意是,如果你接受這一祈使句則必然去完成這一事實。這樣一個過程表明黑爾將語言的邏輯分析運用到祈使句中,并且強調祈使句(一種命令)必須像陳述一樣遵守邏輯規則。祈使句這兩條規則:其一,“只要我們不能從陳述句中有效地引出一組前提,則我們就不能從這組前提中有效地引出任何陳述式結論。”;其二,“如果這一組前提中不包含有至少一個祈使句,則我們就不能從這組前提中有效地引出任何祈使句結論。” 第一條規則的要求是必須在大小前提所包含的陳述中,并且是從它們中有效的引申出的條件下,才可能從這些前提中有效的引出陳述性的結論,這主要是針對陳述的。第二個邏輯規則要求,只要在一組包含命令的情況下(至少有一種),才能從這些前提中有效的引出命令性的結論,這是針對命令句而言的。
黑爾在建立自己的倫理體系中運用到邏輯的方法還體現在對描述性語言與評價性語言的分析。語言有兩種:一種是“描述性的”,一種是“評價性的”,兩者的關系是陳述與價值判斷的關系。如第一類說法,我們在說“這種草莓是甜的”或者“這種草莓碩大鮮汁”。第二類說法,我們在評價“這是一種好草莓”或者“這種草莓名副其實”。以“這是一種好草莓”為例子,這個判斷句子既具有描述的功能也有評價的功能。它描述的是草莓的碩大、鮮紅、汁多等特征,它評價的是對草莓功能的一種肯定。描述草莓的特征是對草莓進行評價的基礎,兩者之間存在著邏輯關系。如果我們對一種干癟、瘦小的草莓評價出這是一種“好”草莓,顯然此時不符合話語表達的邏輯。另一方面,如果另外一種草莓具有好草莓的一切特征,那我們也必須稱另外一種草莓是好草莓。對道德語言也是如此。只有承認道德語言的描述意義,才能理解道德判斷的描述意義,進而確證它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黑爾進一步指出, 自然主義謬誤就在于它混淆了道德表達與描述表達、價值與事實之間的界限。同樣,對于道德判斷與評價,社會上會有統一的標準和原則,如,對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行為是正當什么行為是不正當的。這些標準與原則會以制度或者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對社會上的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邏輯學家是無法講清語言的無限微妙之處,他所做的是指出我們使用一個詞的某些主要特征,因而提醒人們謹慎那些主要危險。只有通過持續不斷和敏感的注意我們使用價值術語的方式,我們才能充分了解價值術語的邏輯。黑爾從語言學角度著手探討道德語言的一般性邏輯規則,完善了元倫理學對道德語言的研究,開創了元倫理學的新的邏輯分析起點。
黑爾元倫理學僅僅是消除事實與價值鴻溝的開始,正如萬俊人先生在《現代西方倫理學史》中評價的那樣:“ 如果說,史蒂文森關于兩種態度的分析使理性(科學信念)與態度(情感欲望)的握手言和具有了邏輯可能的話,那么,黑爾關于道德判斷的雙重特征的普遍規定主義,則使科學與價值的重新和好成為了一種理論事實。”
邏輯分析方法作為哲學家手中的一個重要工具,增加了哲學研究的嚴謹性,擴大了哲學研究的話題。由于歷史與現實的因素我國在研究和運用邏輯分析方法上存在著較大差距,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方法論研究的進程,正如英國史學家李約瑟曾指出的那樣,在明代以前,中國在科學技術上一直居于世界領先地位,這其中有著方法論方面的原因。可是,近代科學并未產生于中國,如果也從方法論上分析的話,不能說不受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習慣于籠統的整體思維、鄙視和排斥邏輯的分析方法的影響。顯然,哲學與其他科學的發展與邏輯方法的更新密切相關。因此,我們需要轉變思維方式,努力吸收人類文化的優秀的成果,將邏輯方法運用到哲學乃至其他各個領域的學科中,促進我國哲學的全面發展,并在世界哲學中占有一席之地。
[1]《現代化》雜志 1982年第九期.
[2]羅素《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商務印書館 55.
[3]R.M.黑爾:《道德語言》,萬俊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二版,第30頁.
[4]萬俊人.《現代西方倫理學史.
B08
A
1671-864X(2016)05-0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