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娟
(南京體育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4)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基礎課課程融合的教學改革探索①
劉秀娟
(南京體育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4)
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基礎課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及融會貫通的能力,在現有的教學環境下,改變教師的教學策略,發揮教師的主動性進行課程改革,思考適宜于具體授課對象的教學方法、教學計劃及教學難度,使學生在掌握現有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能夠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知識構架,對培養其創新能力尤為重要。該文擬對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如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教學中,探討如何進行課程融合,以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及系統運用能力。
運動人體科學 專業基礎課 課程融合
在當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互聯網+的社會大環境下,教育教學手段千變萬化,以及慕課(MOCC)等大量網絡課程的迅猛發展,人們對高等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進行教學改革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及融會貫通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特別重要并亟待解決的問題[1]。根據社會需求,培養創新型人才,造就體育科學建設和未來全民健身的高素質體育人才,將是體育類院校的重要任務,其中,專業基礎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重在夯實專業基礎,為后續專業知識的學習及專業技能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傳統的運動人體科學的專業基礎課包括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等,這些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后續各專業課教學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作為運動人體科學的專業基礎課,課程改革也經歷了多次。從教學內容的補充完善到實驗課時與理論授課課時比例的調整,目標始終放在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上,但改革效果仍然不很理想。該文擬對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如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進行初步探索,討論如何進行課程融合,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及系統運用能力。
南京體育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開設于1998年,當時該院運動健康科學系只有運動人體科學一個專業,隨著學科的發展,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又派生出運動康復專業,從而使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涵蓋面變窄了許多,并且培養方案也進行了相應調整,以便更好地與運動康復專業進行區分。2012年,該系又開設了康復治療學專業,在這種情況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就要更注重專業基礎,否則跟另外兩個專業相比不具優勢。
目前的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培養方案中,專業基礎課的課時比例占26.18%。專業基礎課包括系統解剖學、運動解剖學、人體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化學等重要基礎理論課。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學生不但要學習醫學院學生的部分專業基礎課,還要掌握運動相關的專業基礎課,課務量大,學習任務重。而這些專業基礎課理論性強,專業術語多,相對來講比較抽象,學生反映難學。以往的教學強調知識點的講解,課程之間缺乏聯系,學生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容易“陷入”各個孤立的知識點,無法將各門課程有機地連接成一個整體,缺乏系統性思維能力,這樣不利于學生知識構架的形成[2]。
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發現,這學期上運動生理,而上學期講的人體生理的內容有很大一部分已經遺忘,甚至沒有印象,致使教學效果差,學生學得也吃力。作為專業基礎課,有部分內容有重合或疊加,對學生及老師都是一種嚴重的資源浪費。概括來講,在目前的課程設置及授課效果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課程多、內容多、難理解。專業基礎課課程內容多、術語多、聯系緊密、理論性強、概念抽象、難理解,學生不易掌握[3]。(2)知識呈碎片式、難成體系。每門課程獨立開設,雖然每門課程呈現出一定的系統性、邏輯性、條理性,但相對于整個專業基礎來講,呈現在學生腦海中的是碎片式知識,難成體系。(3)學習周期長、內容銜接困難。課程的學時多、學習周期長,導致學生在知識的銜接上更困難,以至于針對單獨的課程問題,學生可以理解并掌握,一旦需要知識綜合運用并分析時,學生就不知所措、不知從何入手,根本不能聯系及運用各學科知識來分析并解決問題。(4)實踐動手能力差、理論與實踐聯系性差。雖然開設實驗課程,但是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通常是依葫蘆畫瓢,加之基礎知識的掌握不牢,根本不能對實驗結果進行深入分析,更談不上聯系實際。如何提高這部分課程的教學質量,使學生理解透、掌握好是教改的關鍵所在。
根據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基礎課程的特點,分析并挖掘它們之間的深層關系,進行課程融合,將其融合成一門大課程或課程群,按照一定的邏輯認知順序進行授課,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知識構架的形成,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基于此,依據人才培養的目標,考慮進行課程融合,合理安排各個課程之間的比例,加強各門基礎課程間的溝通交流,將重合的部分刪掉,然后按照學習的邏輯順序將這些課程進行橫向整合、縱向打通,將這些課程以全新的面目呈現在學生面前,相信學生們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1)打破原有按專業分教研室研討的做法,實行專業基礎課教師集體研討教學方案、集體備課的方法,使教學內容實現無縫對接。
以往教學教研室的劃分都是按專業進行的,老師主要按照承擔某一專業的課程來劃分教研室,每位教師負責相應專業的課程講授,這樣便于每個專業教研活動的開展,但不利于學生知識的銜接以及融會貫通。因為專業課不僅僅是專業基礎課,還有很多專業必修課、主干課,如果專業基礎課都學不好,更何談其他的專業課的學習。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為了學生的更好發展”原則,經考察與慎重思考,實行按專業基礎課劃分進行教研活動,尤其是聯系特別緊密的幾門專業基礎課(如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化學)的教師集中進行教研活動,探討教學方案、教學方法,集體備課,使課程按照結構-功能的順序進行講授,相信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打破原有教學格局,以知識構架為主體,建立課程群教學。
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即一門課程一個教師講授,將課程打散,按一定的邏輯發展順序(即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順序)將課程內容呈現給學生,可以實行一門課程多名老師講授,或將多門課程柔和,不同章節不同的專業教師講授的模式。如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化學這三門專業基礎課,可以將三門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分系統進行講解,形成一個課程群,多名教師一同授課,解剖老師先講形態,然后生理老師講功能,解剖老師繼續講運動中的動作分析及運動類型,生理老師講運動中的功能及不同環境下對運動的影響,生化老師講其運動過程中的供能方式及其生化機制,這樣不僅課堂新穎,而且學生的知識會成體系,學習效果將以指數級增長。同時可以使學生弱化對每門課程的區分,強化對知識聯系及知識結構的重視,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及學習效果。
(3)根據群課程教學進度,穿插安排學科交叉綜合性實驗,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往的實驗課都是單個實驗單獨進行,最后進行一個綜合性實驗,并且都是針對一門課程來安排的,這樣雖然有利于學生對具體知識的鞏固應用,但不利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4]。進行課程群授課方式,可以按照課程的進度,安排一些多門課程交叉的綜合性實驗,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同時,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解剖學上講完呼吸系統的結構之后緊接著生理上的呼吸系統的功能來安排一個肺活量測定實驗,這樣學生們對呼吸系統不僅有結構功能上的整體認識,而且能夠結合實際,理解并分析肺泡通氣量等形成的原因。又如在講完運動生理學肌纖維類型與運動能力和運動生物化學的血乳酸及乳酸閾之后,就可以安排一個結合運動實踐的小型綜合性實驗,讓同學們在實踐中體會肌纖維類型與運動能力及代謝的關系,既便于學科間知識的緊密聯系,又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4)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在課程考察上突出實踐活動的重要性。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傳統的教學方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獨立,實踐活動除了實驗教學、教學實習以及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跟相關教師組成的課題研究小組之外,其他跟專業相關的實踐活動較少。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在平時應該加強與學生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全面了解學校的教學及實驗實踐資源,這樣他們有什么想法或在畢業論文設計時有好的主意,教師可以鼓勵并給予支持,培養其由理論到實踐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側重學生實踐能力及專業技能的培養,增加實驗課的比重,注重學生求知探索欲的培養。在課程考核上加大實踐技能所占的比重,督促學生積極參與到專業基礎課的社會或教學實踐中來。在培養方案中要始終貫徹理論及技能考試并行,并在以后緊抓執行,注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5)考核方式改革,實行厚基礎,重能力的學科交叉式考核。
以往我們的學科交叉或基礎理論與技能考核都集中在第三學年的下半學期進行,并且考核的內容相對簡單,題目也較單一。學生往往在考核前進行突擊復習就能過關。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具有專業基礎知識及實踐技能的創新型人才。結合當今信息網絡平臺的迅猛發展,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考核[5]。專業基礎課各課程教師按一定題型建立試題庫,由后臺將幾門專業基礎課的內容隨機打散并重新組合,這樣就相當于基礎課的小綜合考試;抑或試題由幾個專業基礎課教師一起討論命題,將知識點柔和在一起進行考察,這樣更能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與運用能力。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甚為重要,一旦一門課程沒有學好,會影響其他幾門課程的學習。該文結合教學實踐,針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教研活動、教學內容、教學實踐及考核等方面對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進行大膽地探索和設想,推行更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教學方法及手段,理論結合實踐、循序漸進、自成體系。特別在教學內容與實踐方面進行大膽地設想,形成課程融合、實踐融合、考核融合一體式的融合教學模式,探索融合課程教學改革的創新思路,為培養“厚基礎、重能力”的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做了大膽的探索研究。
[1]葛孚章,亓建洪.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專業課模塊化設計探索[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24-125.
[2]盧起,肖才坤,李濤.高職體院運動人體科學基礎課程改革研討——以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運動,2013(6):122-119.
[3]余曉慧,熊偉,周璐.新時期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1(4):39-41.
[4]張佑璉,吳明方.運動人體科學專業設置獨立綜合實驗課的思考與實踐[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6(3):68-69.
[5]邸力爭.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基礎課教學策略探析[J].體育科學研究,2007(4):75-76.
G807.4
A
2095-2813(2016)11(b)-0009-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2.009
劉秀娟(1984—),女,山東諸城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運動生物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