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旭
(廣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警體技能部,廣東 廣州 510520)
論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協調發展
陳忠旭
(廣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警體技能部,廣東 廣州 510520)
由于我國經濟水平迅速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以及身體健康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在對體育方面的思維、想法以及行動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運動、娛樂以及休閑的體育行為正逐步進入大眾的生活中。但是,國內的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協調發展進行得并不順利,所匹配的體育用品和服務仍然比較滯后,存在著許多不如人意的問題。
1.1 社區體育主導作用不明顯
社區辦事處當前不能夠起到主辦、引導和協調社區居民進行日常的體育活動,居民參與體育鍛煉大多是依靠自身的意愿,社區對體育活動的主導性不明顯。社區體育有關部門對體育的推廣程度不高,體育活動的內容不夠豐富,舉辦的時間很短、頻率很低。
1.2 有關部門濫用職權
一些社區街道辦事處分不清自己的職責與權力,直接主辦了許多沒有必要的活動,其經常承接很多本是民間組織應當擔負的職責。受計劃經濟觀念的影響,認為民間的體育組織應當是附屬于政府的下一級機構或部門,盲目地指揮這些民間體育組織進行活動。
1.3 社區體育制度出現弊端
社區管理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體育協會組織間沒有建立一個高效的聯通機制,難以進行正常的溝通與交流。因為管理部門較多,被管理者也各有不同,各自構成一個系統,難以實現日常的互動活動,導致社區里的體育用具使用率較低,設施不能共享。
2.1 學校體育資源利用率不高
盡管學校具備相當充足的體育資源,包括體育教師、體育設施以及體育課本等,但是其利用率卻一直難以提高。國內主修體育專業且任職體育方面職位的教師大概占教育系統總量的1/2,特別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機構,吸引了大批有能力的體育教師,不過體育教師的作用基本上只在學校中體現,脫離了學校這個大環境,便無法發揮專業性的能力。
2.2 學校體育脫離實際
當前國內學校體育的進行大多是為了達到教育部規定的要求,很少考慮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學校目前實行的教學課程在內容上比較老套、形式上比較單一,缺乏新意和趣味性,難以增加學生對體育項目的熱情和重視程度,進而導致學校體育自成一派,不能和社會中的體育相結合。
3.1 兩者間缺少協調機構
目前,學校體育和社區體育各自形成兩個體系,每個地區的教育局與校園內的體育部門都未能建立和社區體育相關聯的機構。每個地區的體育局和社區也未能建立一個和校園體育相關聯的機構,兩者間的交流與合作通常是經過一些體育愛好者促成的。
3.2 資源分配不科學
當前社區體育設施的設立,多數依賴于行政方式,這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資源分配規律。其次,身處校園內部的學生所接觸的體育設施比較單調,學生離開學校,碰觸社會體育的概率比較小。所以,當地的教育局應當看清當前體育的發展形勢,轉變已往不合時宜的思維,利用有利的條件構建校園體育和社區體育間的人力、物力互補系統。
3.3 學校體育比較保守
校園安全問題一直是校園資源向外開放的阻礙,校園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將增大學生和教師的人身保護、財產保護與維持校園秩序的難度。學校體育教師往往會給予社區居民免費的體育教學及服務,但社區人員使用校園內的體育設施后,必定會給設施帶來磨損,維修帶來的經濟損失只能由校方承擔,這也是學校不愿向外開放的原因之一。
4.1 國家應重視兩者間的協調發展
伴隨著校園文化的不斷改變,學生生活內容的不斷豐富,配備鍛煉、休閑和社交等綜合功能的社區體育正在越來越多地進入到校園學生的目光中,而且其對提升學生的精神面貌、身體素質與文化素養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社區體育是一種公益項目,具備福利屬性,它的進步不能脫離政府的支撐。所以,每一級政府部門在認同發展社區體育的同時,還應當充分地提供幫助來促進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結合。政府應當預見性地制訂出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協調發展的有關方案和規范,同時,此過程必須要有強制性的措施來實行,且要使建設的項目有詳細的計劃方案和實現的可行性,這會從根本上改變校園體育脫離社會實際的問題。
4.2 學校應為社區體育提供有償性的體育指導
學校應該制訂相應的規定,把社區體育、培養體育教練當做任務來進行,使得各個社區都能具備一名專業的體育教練。實行有償性的教學,能讓教練們一心一意地加入到社區體育的建設中去,進而強化社區體育運動的組辦與指揮。號召各個學校加大力度培養各種形式的體育教練員,為社區派送優良的、有責任感的體育人才,可使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相互影響,共同發展。
4.3 推廣與普及
其方式主要有:(1)利用學校路旁的宣傳玻璃窗、宣傳牌、保護欄等設施來進行社區體育的宣傳,創造一個良好的社區體育文化氛圍,將社區體育宣傳到校園的每個角落。(2)校方利用組織體育運動常識講座的形式,在周末、節假日到社區中開展居民都容易接受的體育活動與各種競技活動,進而引導社區居民走進校園。(3)通過收費制來推動校園體育的對外開放,收取費用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保護校園體育設施的安全。不過體育收費應當指明是為了維護學校體育設施而收取的。
4.4 為學校體育設施提供科學的養護與維修
一方面,學校體育設施在保護和維修的經費支持上,不僅需要每級政府提供大力支撐與資助外,還應當盡力爭取到社區辦事處或是私人的資助。另一方面,應當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力量和智慧,來對體育設施實行保護和維修,可嘗試用以下幾種措施:(1)利用校園運動協會的會員來對體育設施進行保護,以此影響周圍人群對體育用品的維護態度,帶動身旁其他人養成自覺愛護、保護體育用品的好習慣。(2)鼓勵社區建立體育用品維護隊伍,即將日常可以自覺維護體育用品的社區居民集合在一塊,實現日常的保護與維護。
4.5 建立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協調發展的組織機構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協調發展組織的成立,正是適應了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協調發展的要求,能夠全面地給予在校學生和社區居民一個良好的體育服務,有著相當顯著的效果。主要體現在:(1)能夠有規劃、有目標、有過程地完成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協調發展的推廣普及任務,使在校學生和社區居民把握恰當、合理的體育運動方式。(2)能夠組辦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大力度發揮比賽的效果與導向作用。(3)建立社區校園聯合運動團隊,進行社區和學校間的體育項目比賽,通過比賽促進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協調發展。(4)通過建立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協調發展組織,能夠方便地對學校體育進行保護。所以,組織和強化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協調發展,能夠促進體育運動的開展,調動體育的積極作用。
經過創建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協調發展模式,能夠健全學校的體育制度,適應社區居民在加入到體育鍛煉活動中對體育用品的要求。經過推廣促進、組辦指引等手段,能夠讓更多的在校學生投身到社會體育鍛煉活動中去。在創建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協調發展模式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將學校體育和社區體育聯系在一起,使在校學生與社區居民把握合理、正確的體育鍛煉步驟,感知到體育給人們帶來的正面影響。通過體育運動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構成積極陽光的人生觀,培養人們自愿、主動參與到體育鍛煉的生活方式,最終實現全民運動的目的。
[ 1 ]陳華偉.社區體育資源配置理論與實證研究[ D ].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4.
[ 2 ]王曉,孫立海,呂萬剛.我國社區體育非盈利組織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 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6).
[ 3 ]羅少功.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理論研究[ D ].開封:河南大學,2013.
[ 4 ]李趁麗.“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模式促進陽光體育運動的長效機制研究[ D ].重慶:西南大學,2013.
G807
A
1674-151X(2016)12-016-02
2016-10-10
陳忠旭(1973~),講師,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