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榮
(廣陵區新壩中學,江蘇 揚州 225107)
學校課余體育競賽的現狀與發展建議
王忠榮
(廣陵區新壩中學,江蘇 揚州 225107)
學校課余體育競賽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體育課堂教學、課外活動、課余訓練共同構成了學校體育工作的完整體系,它是學校體育課程的補充和延續,是實現學校體育目的、任務的重要途徑之一。學校課余體育競賽是學校體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是檢閱學校體育工作的一種形式。全民健身運動正在逐漸推廣與普及,學校課余體育競賽作為學校體育工作的重點,是全校各級領導、師生非常關注的一項活動,對推進學校體育工作、群體工作、運動訓練和競賽等,起到了積極地促進和引領作用。而現在中學生課余體育競賽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制約,如運動項目設置單一、組織形式陳舊等,已經難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因此改變學校課余體育競賽的內容與形式、提高競賽水平與質量已迫在眉睫。
1.1 研究對象
以學校課余體育競賽的現狀與發展建議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查閱有關學校課余體育競賽改革的相關文獻和資料,結合學校課余體育競賽的現狀進行分析研究。
1.2.2 訪談法通過對學生及部分教師的座談,了解他們對學校課余體育競賽的看法和建議。
2.1 學校課余體育競賽的現狀
2.1.1 學校課余體育競賽得不到重視學校和體育教師沒有認識到課余體育競賽的重要性,對于開展課余體育競賽不夠重視,大部分學校只是開展每年一度的田徑運動會,競賽內容和體育教學內容相脫節。學校對課余體育競賽的經費投入不足,場地和器材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
2.1.2 學校課余體育競賽組織形式陳舊中學課余體育競賽項目設置多數與市級、省級的比賽項目掛鉤。一年一度的田徑運動會已形成傳統,比賽項目相對固定,項目設置單一,在組織形式上陳舊,運動會的形式、競賽的內容常年不變,難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2.1.3 學校課余體育競賽項目設置競技性過強現行的學校課余體育競賽從內容到形式所顯示出來的是一種相對高水平的競技運動,沒有針對各個年齡階段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點開展體育競賽活動,缺乏能發揮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趣味性強、簡單易行、新穎的體育競賽,對學生的興趣吸引有限,學生參與率很低。學校課余體育競賽項目設置過于競技化,而且集體項目較少,各學校體育競賽大同小異,缺乏學校特色、趣味性、娛樂性和觀賞性。
2.1.4 學校課余體育競賽達不到廣泛健身的目的現行學校課余體育競賽設置的比賽項目單一,參加競賽的人數有限,使很多學生沒有發揮自身體育才能的余地和空間,挫傷了學生參與體育競賽的積極性,打擊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學校課余體育競賽舉行的頻率較低,間隔時間較長,不能滿足學生體育鍛煉的需要。現有的學校運動會從項目的設置,到參與人數的限制,再到比賽時間的相對集中,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體育運動熱情,所以達不到廣泛健身的目的。
2.1.5 學校課余體育競賽項目缺乏觀賞性和娛樂性在學校課余體育競賽項目的設置調查中可以發現,部分學生認為學校設置的這項比賽項目并不是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對于他們而言,學校課余體育競賽沒有什么娛樂性,觀看比賽不是自愿的,也就不可能愉悅身心。
2.2 制約學校課余體育競賽發展的因素
2.2.1 認識上存在誤區傳統的學校運動會以競技體育為主要內容,基本上脫離了增強體質、促進健康這一學校體育的目標,重勝負,重選拔,輕普及,違背了課余體育競賽推動學校體育工作開展、豐富學校師生文化生活、培養學生體育意識與實踐能力這一原則。學校課余體育競賽是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的,不能簡單地變成一些“老面孔”的熱身賽和表演賽,應為大多數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
2.2.2 競賽項目設置單一長期以來,許多學校的體育競賽以一學年一次的田徑運動會為主,但田徑運動會比賽安排時間周期長、競賽次數少,隨著比賽的結束,學生鍛煉的熱情也就隨之消失。競賽項目大多以競技體育為依托,主要以運動成績和運動技能競賽方式為主,缺乏多樣性、趣味性、大眾性的體育競賽活動,使那些運動技能一般、運動水平較低的學生失去了對運動競賽項目參與的興趣和信心。
2.2.3 參賽方式受限制各級學校課余體育競賽項目都規定了每個項目參賽的限報人數、個人限報項目數及每個參賽隊(班級)總人數。對于運動實力較強的班級來說,每隊必須挑選出具有實力的、能確保拿到名次的學生參加比賽,從而導致有能力或有意愿參加運動會的學生不能參加。這不僅打擊了學生的參賽積極性,也對學校課余體育競賽項目的開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對于運動能力較差的班級來說,他們要想方設法的湊齊名額,這就出現了強行報名參賽的現象。中學田徑運動會組織報名時一般規定,每項項目限報3~4人,每人限報2個項目,有的學校最多可以報3個項目(包括集體項目在內),這樣看來,對于運動會組織是有利的,但就學生而言是不利的,因為只有少數學生能參加運動會,大部分學生則失去了參賽的權利和機會,只能充當觀眾。
3.1 結 論
學校課余體育競賽應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發展學生個性為本,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體育競賽意志。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位學生受益。普及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促進學生生理及心理健康發展,不斷提高學生參與意識和體育素養,為實現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3.2 建 議
3.2.1 建立完善的運動競賽體系,積極開展群體性活動(1)面向全體學生保證競賽時間。學校領導和體育教師應改變觀念,加強對學生課余體育競賽的引導,加大對課余體育競賽的組織與管理,應始終面向全體學生,強化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應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各種形式的體育競賽,充分調動學生鍛煉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脫出來。要保證學生的體育比賽時間,可以利用每天下午的課余時間進行比賽,打破傳統的固定比賽時間,如每年的田徑運動會。每天安排一個項目,不但可以保證比賽時間,還可以持續地激發學生體育運動的興趣。
(2)針對學生特點選擇競賽內容和形式。在選擇競賽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特點,積極優化課余體育競賽的環境,應選擇強度適中、趣味性強的項目,選擇那些對身體條件要求相對較低和對場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項目,便于組織和開展比賽活動,以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組織者可以以體育節、體育周、運動月的方式開展競賽活動,并形成傳統,來推動學校體育的蓬勃開展。
(3)根據條件創新競賽項目。體育競賽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而進行的,所以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使學生真正成立競賽主體,可以讓學生自己組織競賽,參與裁判。可以創新活動項目,多舉行一些集體類項目,提高學生參與意識,培養學生責任感,要注意的是應將健身性、娛樂性、競爭性有機的結合起來并融入到課余體育競賽中。
3.2.2 體育教師應有創新思維和較強的業務能力體育教師是學校課余體育競賽的組織者,要想搞好體育競賽,就要求組織者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怎樣才能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開拓出有創意、有趣的大眾化競賽項目,是擺在體育教師面前的一個新課題。例如,積極創建學生體育社團,發展體育骨干,利用體育社團協助教師開展課余體育競賽等,這既能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又能鍛煉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
3.2.3 促進運動競賽的激勵機制在運動競賽中,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因此學校要根據學生的這種內在驅動力,完善學校課余體育競賽的激勵措施,使學生在付出與回報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激發學生積極參加課余體育競賽的興趣,提高學生參加課余體育競賽的內在驅動力。
[ 1 ]田軍.侯丕宇.對中小學校運動會的認識與思考[ 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2(3).
[ 2 ]龐毓恩.學校運動會改革之我見[ J ].體育科技,2004(1).
[ 3 ]高巖松.走出學校運動會的誤區構建體育節[ J ].廣州體育學校學報,2001(1).
[ 4 ]富嘉貞.校運動會向想體育節轉軌的研究[ 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2).
[ 5 ]梁麗紅.淺談我市學校體育運動會的改革[ J ].中國學校體育,2001(3).
[ 6 ]陳靜.學校體育競賽的弊端與改革初探[ J ].成才之路,2012(34).
G807
A
1674-151X(2016)12-076-02
2016-10-14
王忠榮(1979~),中教一級,本科。研究方向:中學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