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菱
(上海理工大學體育部,上海 200093)
大學生自主鍛煉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
朱曉菱
(上海理工大學體育部,上海 200093)
本文通過對上海理工大學學生課外自主鍛煉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旨在了解當前體育改革背景下,大學生自主參與體育鍛煉的狀況,探討其影響因素,為當下高校教育改革及制訂體育發展規劃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大學生自主鍛煉現狀與發展對策。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通過百度搜索、中國期刊網等數據庫對“學校體育”“自主鍛煉”“課外鍛煉”等相關關鍵詞進行搜索和查詢,了解國內外大學生自主參與體育鍛煉研究現狀與相關發展概況,為本文的選題、問卷設計和分析提供理論支撐與方法指導。
1.2.2 問卷調查法根據文獻研究,設計《大學生自主參與體育鍛煉情況》調查問卷。以上海理工大學主動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學生為調查對象,隨機抽取班級,對259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50人,回收問卷259份,有效問卷259份,有效率100%。
1.2.3 數理統計法運用Excel 2003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1 大學生參與自主鍛煉的程度
2.1.1 大學生自主鍛煉的階段變化情況調查顯示,男生堅持規律鍛煉明顯高于女生,女生不鍛煉比例明顯高于男生。不鍛煉的占20.46%;有運動但不規律的占48.65%;有規律但不持續的占13.9%;持續有規律運動的占16.99%。從交叉統計分析可看出,堅持規律鍛煉的學生中大一占14.15%,大二占17.53,大三占26.67%,大四占13.33%。由此可知,上海理工大學學生經過2年的體育教育,有規律且堅持鍛煉的學生逐年增加。
2.1.2 近一周自主鍛煉情況調查顯示,10.04%的學生參與每周3次以上,每次1h時以上的鍛煉;20.85%的學生參與每周3次,每次30min以上的鍛煉;29.34%的學生參與每周3次,每次20min以上的鍛煉;只有14.67%的學生沒有參與體育鍛煉。
從大學生有規律運動情況和近一周自主鍛煉情況的數據來看,兩組數據都顯示大多數學生處于不定期的自主參與體育鍛煉的階段。盡管上海理工大學沒有強制要求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但仍有85.33%的學生每周參與1次以上,每次20min以上的課外運動;有16.99%的學生能自主堅持有規律的體育運動。這表明上海理工大學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程度較高,但是離“天天鍛煉,健康成長,終身受益”的學校體育改革目標還有較大差距。
2.2 大學生參與自主鍛煉的場所及鍛煉形式
2.2.1 在場地的選擇上學生首選的是免費體育場館,其次是校園、社區、公園和空地,只有9.5%的學生選擇收費場館。上海理工大學為了給學生參與課外鍛煉騰出足夠的空間,把體育課安排在上午3、4節課和下午6、7節課。學校的體育場館在工作日的下午3:00~9:00對學生免費開放,節假日及寒暑假期間,學生憑一卡通可享受3折優惠。由于學生經濟還沒獨立,因此在鍛煉場地的選擇上還是以免費場地為主,選擇收費的也是以校內低價收費的場館為主。
2.2.2 在參與體育鍛煉的形式上學生首選和同伴一起鍛煉,其次是個人獨自鍛煉和參與社團鍛煉。4.5%的學生同時參與了3種形式的鍛煉方式;33.45%的學生參與了2種形式的鍛煉方式。這3種鍛煉形式各有利弊,其中參與社團鍛煉的,有專職教師或體育骨干組織和指導,學生鍛煉的興趣愛好相同,活動氛圍好,但活動時間相對較為固定。和同伴一起鍛煉的,有利于鍛煉的持續性,但易受同伴的影響。個人獨自鍛煉的,相對自由,但鍛煉的持續性差,對學生的意志品質要求較高。調查發現,有37.95%的學生能根據自身鍛煉需求,參與不同形式的鍛煉;有23.53%的學生以個人獨自鍛煉的形式為主進行鍛煉。
2.3 大學生自主鍛煉的動機及影響因素
相關數據表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依次為:增強體質、改善形體、緩解壓力、興趣愛好、提高技能、促進交流和應付考試。由于上海理工大學對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沒有強制要求,因此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具有較高的自我訴求,有利于其運動習慣的養成。在體育教學中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技能,培養其良好的1~2項體育專項興趣愛好,有利于學生堅持參與體育鍛煉。
學生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依次為:缺少同伴、沒時間、沒興趣、缺少場地、缺乏鍛煉意識、技能不足和身體不適。從學生不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中可以看出學校體育教育存在的不足。所以,學校需進一步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培養學生體育鍛煉興趣和意識,進一步改建或管理好體育場館,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
2.4 大學生鍛煉意識及能力調查
調查發現,有94.98%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參與體育鍛煉。盡管大學生對體育鍛煉有較高的認同度,但實際參與鍛煉的學生比例,特別是能堅持有規律鍛煉的學生比例,遠遠低于學生認為有必要參與體育鍛煉的比例。
在是否有用過網絡等手段收集體育運動與身心健康的相關知識調查中發現,有68.73%的學生有用過網絡渠道收集體育運動與身心健康的知識。在鍛煉過程中遇到問題時,61.39%的學生會查閱資料自學;51.74%的學生會馬上向人請教;只有10.42%的學生選擇置之不理。由此可知,隨著網絡和多媒體的發展,學生大都習慣利用網絡等手段主動獲取知識,掌握主動解決體育鍛煉問題的手段。
3.1 體育專項選課制度有利于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
目前上海理工大學體育專項選課為一學期一選,這不利于學生對體育興趣的培養。根據上海理工大學實際情況,建議體育專項課一年一選,并且第2次選課時應采用已學專項優先原則,保證每位學生在專項課上至少能持續學習一年。
3.2 適量增加理論考試內容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上海理工大學體育理論是一年一考,內容以身心健康知識、體育保健及科學鍛煉方法等為主。主要目的是通過考試讓學生掌握體育與健康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科學的鍛煉方法,為學生自主鍛煉儲備基礎理論知識。
3.3 拓展學生自主參與體育鍛煉的實踐平臺
以體育社團、網絡教學、體育賽事等為平臺,通過參與或承辦校內、校際各類比賽,使學生技戰術水平和體育能力在實踐中快速提高。營造學校體育活動氛圍,發展學校傳統體育優勢項目,積極打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推動學生積極主動按照自身需求參與不同組織形式的體育鍛煉,并能在興趣項目上堅持有規律的運動,滿足學生自主體育鍛煉的個性化需求。
3.4 充分利用互聯網媒介為學生提供自主鍛煉的交流平臺
現代人生活離不開互聯網,以互聯網思維建立一個開放、互動、融合的體育鍛煉互聯網模式,一方面可對學校各層面的體育活動和體育賽事進行宣傳,暢通體育鍛煉的信息渠道,吸引更多學生自主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不受時間、空間和地點的約束,自由進行互動。虛擬的體育鍛煉集體環境,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并堅持體育鍛煉。
3.5 積極改建體育場館并科學化管理為學生自主鍛煉提供空間
學校應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對體育場館進行維修和擴建。具體措施可借鑒上海理工大學的管理模式,把上課時間安排在工作日的下午3:00之前,且下午3:00~9:00體育場館免費向學生開放,節假日有償為學生開放,這可保障學生有自主鍛煉的場所。在體育場館的管理中,可引進互聯網模式,實時公布場館的運轉情況,方便學生及時調整鍛煉計劃,讓場館更加有效的運行。
[ 1 ]劉海元.“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的沿革和落實思考[ J ].體育學刊,2010(4).
[ 2 ]方敏.鍛煉行為生態學模型的理論闡釋及展望[ 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1).
[ 3 ]劉一民,孫波.論體育行為的多維特征[ 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2,18(4):6-9.
G806
A
1674-151X(2016)12-116-02
2016-10-12
上海理工大學2016年度教學發展研究項目(編號:CFTD16065Y)。
朱曉菱(1971~),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