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宇(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000)
淺議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
陳飛宇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618000)
對普通高等職業教育而言,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十分要緊。隨著黨中央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不斷深化,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已從擴大教育規模步入到提升教育質量的內涵建設發展道路。雖然當前的高等職業教育尚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挑戰,但以升華教育理念,創新高職學生培養為抓手點,來提高高職學生職業素質。
高職教育;職業素質教育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等一系列改革要求。而高等職業教育對學生的培育目標就是對其職業素質的培育。而職業素質=專業知識技能+人文素質。這不僅是職業教育與學生發展的目標,也是對學生負責的重要體現。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思路與方向愈發明了,教育部在2001年正式提出了我國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2004 年,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落實與深化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改革,是符合我們國民經濟發展和滿足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是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環節。”2006 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服務為宗旨,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重視動手能力、強化實踐能力,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標識。
進入新世紀后,我國先后相繼頒布一系列舉措來促進與引導職業教育的深化發展。根據第三方調查機構MyCOS發布的《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6 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為 90.2%。其中,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率為 91.8%,與2015 屆(92.2%)基本持平;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為 89.6%,比 2014屆上升了 2.7個百分點。2014年的報告顯示,被調查的2014 屆非211類普通碩士畢業生簽約率為 29%,認為求職壓力大的比例為 70%;非211類普通本科畢業生簽約率為 31%,認為求職壓力大的比例為 89%;高職高專畢業生簽約率為 72%,認為求職壓力大的比例為36%。①從第三方maics發布的大學生就業統計數據看,高職院校的畢業學生就業率普遍不低,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遠小于普通類碩士、本科畢業生,這表明我們職業教育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我們培養出的生產一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適應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需求,彰顯了職業教育堅持“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改革和人才發展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我們不能否認當前的高等職業教育為國民經濟的發展與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貢獻,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性轉型已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在當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結構上看,尚未能與傳統的教育模式脫鉤,仍大量殘存著本科式理論教學的遺跡。在課業設置與教育教法上仍采取傳統的理論學科式教學模式。學校與教師為了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力圖在課堂45分鐘內,力圖在有限的學科教學時段內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掌握專業技能知識。誠然這在專業技術掌握方面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學生的認真教育。但如此教育教法下培養出的高職學生其價值觀與人生觀,與未來的就職企業格格不入。他們多將掌握的專業技能與待遇收入直接掛鉤,認為掌握技能既是王道。對就職企業的規章制度、企業文化多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他們只關心勞動待遇與薪酬條件,心浮氣躁、頻繁跳槽,在一次又一次的跳槽中逐漸喪失了個人積極主動性與核心競爭力,往往造成人浮于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情況,造成人員的頻繁離職,從而影響到就職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最終砸壞了母校的招牌,使得就職企業不再招收此類院校的畢業生。
雖然拋開目前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從目前這幾年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表象還不錯,但用人單位對學生的滿意度卻不敢恭維。2012年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通過走訪用人單位,對建筑工程技術等 9 個專業、近200名畢業生進行調查顯示:四川建院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實踐與認知能力都符合用人單位的基本要求,各大用人單位也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與知識儲備等給予了中肯的評價。但問題也很突出,用人單位對四川建院畢業生的誠信態度、吃苦能力、團隊意識、工作責任心等項目的不滿意率普遍不低。這一現象表明,我們的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的培育結構改革中,在培養人才的目標確認上將主要的力量和重點放在了,從事實際工作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培訓和知識專業方面的訓練,而忽略了學生職業素質及其構成要素的培養,這已成為深化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中的主要矛盾,嚴重阻礙了高等職業教育的長足發展。究其何種緣由,目前高職院校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輕素質”的結構性失衡,由此而造成了高等職業教育與國民經濟發展需求的脫節,學生職業素質發展與企業崗位人才核心要求的失衡。
大力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可以促進就業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滿足生產一線企業和單位的需求,所以符合當前國民發展的需要,而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質則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環節。以優良的職業素質來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并通過職業教育的發展來反哺整個高職院校的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教育。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質就要求我們在重視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更要把握對學生的職業操守、職業責任、職業敏銳度的培養,以便將學生打造成可持續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加強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為生產一線提供高素質和技能型人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增強其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提高高職學生核心競爭力的需要。
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是任何一所學校的根本教育目標。本文所指的競爭力從宏觀上講包含有職業競爭力、創新競爭力、可持續性的發展競爭力等。高職院校的學生從核心競爭力上來看,必須要具備優良的職業素質,方能適應當前飛速發展的社會經濟與職業崗位述求,實現自己的職業價值。而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不單單是指職業專門技能本身,還包括學生是否具備優秀的職業素質。就以職業競爭力來看,在國民經濟持續下滑的大背景下,面對大學擴招所帶來的意義嚴峻的就業形勢與從業壓力,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面臨普通本科類院校學生的競爭的同時還必須牢牢的掌握充分的專業技能知識與實踐動手能力,還必須具備團隊意識、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的基本職業素質以適應瞬息變換的市場變化方能抵御激烈的市場競爭,以抵消在文憑上的短板。所以,高職學生加強自身的職業素質對職業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二)完善高職學生發展的需要。
從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具備牢靠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扎實的動手實踐技能是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職業素質的培養則是學生長遠發展的原動力。對學生個體而言,職業素質可以很大程度上補充學生在學習能力與技能掌握方面的短板。常言道“笨鳥先飛,勤能補拙”,積極的職業心態、陽光的生活態度、積極地進取心與強烈的責任感以及堅定地意志都是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未來的工作中戰勝困難,抵御職業壓力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 就目前企業而言,他們所看重的是強調合作與團隊的力量,就團隊的成員個體來說,強調的是對企業的奉獻與對工作的責任。而在整合團體、整納團隊力量的進程中,團隊成員的職業素質就顯得特別突出與重要了。高職院校有鑒于此,就必須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意識到自身的長處與短板以及社會對人才、企業對員工的需求,實現學生職業素質培養與企業需求的完美融合,將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統一整合到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來,并使之成為一種自然而然、潛移默化、源自于心的內在動力。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就業觀、陽光向上的價值觀,以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和社會與企業的滿意度。以便讓職業素質過硬、專業技能過硬的學生迅速進入角色適應崗位工作的需求,在未來的工作中發現工作歸屬感和職業認同感。
所以,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要提升要發展,就必須拋棄只培養學生專業基本技能的片面教育觀念,21世紀的新格局與新面貌要求高職院校的學生必須要具備獨立之人格、自由的思想意識和能認識自我并有能力實現自我超越的人,具備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從而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更進一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培育既是市場經濟發展追求的核心價值,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價值,簡言之,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是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雖然自教育產業化推進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教育產業化的推進主要集中在本科類教育中,各式各樣的地方院校、各具特色的三本院校層出不窮,而高職院校在期間所占據的比例極小,因而面臨著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注釋:
①周建良.《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狀況調查及分析》[J].教育戰線,2009(11)
[1]周濟.在第二次全國高等教育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以服務為宗旨 以就業為導向 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技能人才》.2007:2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547
[3]蔣乃平.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60
G512
A
1671-864X(2016)05-0217-02
陳飛宇(1980—),男,漢,重慶,講師,碩士研究生,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高校學生思想教育與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