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欣靜(暨 南大學,廣東 廣州 514000)
淺談清代幕客與我國國家機關高秘的對比
麥欣靜
(暨 南大學,廣東 廣州514000)
幕僚現象古已有之,清代是幕僚制度發展最為完善的時期,從業人員眾多的幕客,成為各級衙門主官的座上賓,為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清代的幕客與我國國家機關高秘兩者間自然存在差異,但也有相同之處。本文旨在對比分析兩者,試圖闡述清楚從清代的幕主自聘,到現代的國家統一公開選拔的機關高秘之間的演變,可以從中探視到前者的職能、性質在后者中的延續與變遷。
幕客;高秘;對比
“幕”的本意是帷幄;“僚”最初的意思略近于奴仆;秦漢,“僚”演變為僚屬。幕僚最初是指軍政大員幕府中的參謀、書記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的佐助人員。
“春秋之末,至于戰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①兩漢時期,“公府將幕咸得以辟署賓佐,咨其策劃焉。”②在東漢,廣選文人名士為幕僚更是成為風尚。據《文獻通考》記載“蓋東漢時,選舉與辟召皆可以入仕。以鄉舉里選、循序而進者,選舉也,以高才重名、躐等而升者,辟召也,故時人猶以辟召為榮焉。”③
魏晉南北朝,各方割據勢力需要大量幕僚獻策,幕主較重視的是有軍事策略和武藝非凡的人。隋初,鑒于唐五代幕僚對于政權的威脅,規定任用幕僚須得到朝廷批準后才可聘用。唐襲隋制,同時,科舉制大大削減了從幕人士的數量。到了宋朝,政府大力壓制幕府的勢力,自辟幕僚的方式改為朝廷任命。
幕僚制至清代進入全盛期,幕客成為許多文人的出路,但幕客已演變為幕主的門客,與幕主有了依附關系。清代幕客與前朝有所不同,督撫及以下的州縣官往往是自己組建私人智囊團。因此,幕客們非官非吏,只是被官員聘請當顧問,是官員的客人,故稱“幕賓”。主官與幕客之間不是上下級關系,而是主賓關系,可視為朋友,故又叫“幕友”。幕客指點官員如何施政,所以還可尊稱為師長,這與前朝有重大區別。因為此前的幕僚屬于官員;而清代幕客不是官員,只需對主官負責。
幕僚輔政清朝形成專門的學問——幕學?!蹲糁嗡幯浴?、《幕學舉要》、《刑幕要約》等都是著作。此外,清代幕客還需要學習《大清律例》、《示諭集錄》、《大清會典事例》、《賦役全書》、《辦案要約》和《律法須知》等重要讀物。這些讀物對學幕者予以專業指導,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清代的幕客強調“立品自尊”,即自尊自愛,潔身自好,節儉養廉,這是幕客必須嚴格遵守的一項準則。就這一點而言,清代幕客與我國國家機關高秘的道德準則要求是一樣的。
為了脫穎而出,幕客們都苦鉆業務。清政府實行以例治天下,案例層出不窮。幕客要想勝任刑名、錢谷等方面的事務,須熟識老律例文,且掌握新法。正是適應競爭的需要,幕客大多文化水平較高,成為主官的得力助手。相比之下,清代幕客與國家機關高秘在此方面有共性?,F代社會不僅要求機關高秘是專才,也是通才,通曉不同領域的知識,且熟悉法律,掌握社會最新動態,為領導做好參謀輔助服務。
當然,清代幕客與國家機關高秘兩者間是存在差異的,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任用資格不同。清代幕客,主官不得隨意延聘或解職的幕客外,大部分幕客的聘用,不必像選拔官員般,受資格限制,只要幕主相中即可招為幕客。統而言之,清代幕客的任用標準是唯才是用。
而國家機關高秘的任用卻受諸多限制,在身份資歷上也有很嚴格的限制。他們要經過組織嚴密的考試方可錄用。以廣東省組織部2000年在人民網發布的《廣東省公開選拔14名副廳級干部公告》為例,選拔廣東省委辦公廳副主任的基本條件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報考黨委部門職位的須是中共正式黨員”、“現為正處級或已任副處級3年以上的干部;具有副高以上職稱、任現職滿2年的副處級干部或碩士研究生以上畢業、任現職滿2年的副處級干部也可參加”、“正處級干部年齡在42周歲以下(1957年12月31日后出生),副處級干部年齡在40周歲以下(1959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等;該職位的選拔條件是:“有較高的政策理論水平,熟悉黨委機關運作程序,有較強的組織領導能力,有較強的文字、口頭表達和審核把關能力,有一定的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經驗”;考試形式和內容包括筆試、面試兩部分,其中,筆試采用閉卷方式,包括:“公共科目”、“專業科目”;面試則主要是“測試擬選拔職位所要求的領導能力和素質。”④
可見,清代幕客的任用資格與我國國家機關高秘的任用資格相比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與上級的關系不同。清代幕客入幕后,與主官建立的不是上下級關系。幕客稱主官為主人或東家;而主官則稱幕客為西賓;其他人稱呼幕客為師爺。作為私人聘用的主客關系,幕客雖然從事的是官衙的秘書類工作,但只需對聘用他的主官負責,并隨主官的去留而去留。故而清代主幕關系有“盡心、盡言、不合則去”的三原則之說。主賓之間要求推心置腹,處事契合,因此幕客多為主官以禮相待。也正因此,幕客們都能盡忠竭力服務主官。幕客在主官的委托授權之下,不僅經常主管內務,有時還“代官出治”。相比之下,我國的國家機關高秘,與上級的關系是有明顯界限的,并不能做到“盡心、盡言、不合則去”,機關高秘需要嚴守上下級的界限,以做到不越位,不越權,更不會要求他們像清代幕客和主官間必須建立推心置腹的關系,他們之間也不存在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
第三,薪酬支付機制不同。清代幕客由主官私人聘請,由官員從自己的腰包中付給薪酬。幕客就是主官以自己的薪酬重金聘用的,他們的關系就是,一方為雇主,一方為雇員。如果意氣相投便可兩肋插刀;如果性情不合便可揚長而去。而我國國家機關高秘享受的薪酬、待遇級別是由國家機關統一作出規定,并不是由直屬上級付給。
第四,身份不同。清代從幕人員不在正式職官編制之列,從實質上說,清代幕客“是由主官自行聘請來備顧問、當參謀和協助辦理文書事務的私人秘書” 、“是封建社會中最為完備的私人秘書”。⑤而我國國家機關高秘則需要經過層層考試選拔,屬于國家公務員,在正式職官編制之內。就這一點而言,兩者差異還是很大的。
綜上所述,從清代的幕客到現代我國國家機關的高秘,其中有繼承也有變遷。在對秘書個人的品德修養以及專業技能的要求方面,清代的幕客與現代我國國家機關高秘兩者間基本不存在差異,但是兩者在任用資格、與上下級關系、薪酬支付機制、職務身份等方面存在差異。
D995
A
1671-864X(2016)05-0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