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成(河海大學文天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31)
農村水環境惡化成因及其保護治理對策
羅成
(河海大學文天學院,安徽 馬鞍山243031)
我國農業生產仍舊是我國發展的一項主要經濟支柱,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環境污染也是不容忽視的,工業用水、農業生產的不合理嚴重造成農村水環境的惡化,若不及時治理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及人類健康都是非常不利的。目前我國農村水土流失非常嚴重,生態環境也在不斷惡化,面對這種情況加強農村環境的保護治理已經迫在眉睫。針對農村水環境惡化的原因,應積極研究污水無害化技術,加強生態農業建設的理念,不斷改善農村的水環境,切實保障人們的生命健康及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農村;水環境惡化;治理對策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仍處在發展階段,農業生產仍舊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主要支柱,農村的水環境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的好壞,保護好農村水環境是促進農業生產的關鍵因素。近幾年來,農村水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工業廢水、農業生產的不合理直接造成水環境的惡化,水環境污染事故時有發生,對糧食生產及農民身體健康都產生了嚴重影響。目前我國水環境污染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對農村水環境的治理已經迫在眉睫。
1.采用污水灌溉。
近幾年,采用污水灌溉的面積越來越大,尤其集中在水資源比較匱乏的地區,污水的水質嚴重超標,污染物的濃度、有害物質成倍增加。用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進行灌溉,嚴重帶來地下水環境及土壤的污染。我國農村水環境惡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來源于污水灌溉,對灌溉區人們的飲水及食物安全都具有非常嚴重的危害。采用污水灌溉造成水環境惡化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污水處理不到位,污水水質的污染物嚴重超標造成農田土地及地下水的嚴重污染;(2)污水灌溉的面積不斷增加,沒有完善的監管體系;(3)農村的河道功能減退,大多數都變成了污水的排放;(4)對污水灌溉技術缺乏科學的研究。
2.缺乏生態農業建設理念。
目前農村由于對生態農業建設的不了解,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造成土壤變質、養分流失及地下水環境的污染。經科學的調查研究表明,造成水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來自于生活污水的排放及農田流失的氮元素及磷元素。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農藥隨著雨水、灌溉用水直接流入地下水體,揮發的農藥進入大氣中隨著雨水也會造成水環境的污染,因此農藥對水環境的污染相當嚴重。人們應增加生態農業建設的理念,合理使用化肥及農藥。
3.農村企業對水環境的污染。
農村企業正處在起步階段,帶動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但企業在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周圍環境的污染。農村的工業污染直接造成耕地的嚴重破壞,由于城市環境的嚴格管理,很多企業搬遷到了農村周邊,加之農村的環境管理相對較松,因此企業的污染程度明顯增加。企業的污水排放、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還有一些有害氣體的排放對農村環境污染相當嚴重,是造成農村水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
1.加強污水無害化治理的技術
加強對污水無害化的處理對干旱及半干旱地區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采取適應我國農村實際情況的污水處理技術,可以利用生態學及工程學技術原理,充分運用整體的優化措施、加強循環利用等基本原則。在農村治理污水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強污水自然生態處理的技術。所謂的自然生態處理技術就是利用池塘、湖泊的自凈能力對污水進行凈化處理。污水生態處理技術具有費用低、適應范圍比較廣等特點。
2.合理利用資源加強生態農業建設。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加強生態農業建設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加強田地的改造、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增加有機肥、植物布局要合理等;二是加強對魚塘、沼澤、太陽能等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建設農牧林三者相結合的生態農業。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是農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減少農藥及化肥的使用,可以有效減少農村水環境的污染,維護生態平衡。生態農業建設是農業發展的總趨勢。
3.加強農業運作方式的改革減少污染。
加強對農業運作方式的改革,比如對灌溉、施肥、養殖等技術的改進,有效改善對土地及水環境的污染。科學合理的農業運作方式可以有效減少土地氮元素及磷元素的流失,從而減少污染。此外減少化肥的使用可以有效減少氮元素對農村水環境的污染,因此要積極加強有機肥的推廣使用,不斷改進灌溉技術,將新型復合肥全面應用推廣,減少水土的流失及農藥化肥的污染是提高農村水環境質量的有效措施。
4.加強企業污染治理與環境管理措施。
目前我國農村的農業產業化在持續發展的階段,改善農村企業的污染是治理農村水環境的重要課題。首先要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健全的法制制度可以有效控制企業的污染。可以采取不同的制度標準,對不同水平的企業采取不同的管理標準。還要做好整體規劃,加強對農村水環境的保護,對危害農村水環境的企業要嚴格查處。做好農村環境保護的整體規劃,重點加強對水環境污染的治理。
國家對環境污染相當重視,出臺了一系列環境治理的政策與方針,對于農村水環境的污染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將環境治理落到實處,要對經濟特點、環境狀況、地域特征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環境防治措施,不僅要徹底解決水環境的惡化還要不斷推動經濟及環境的持續發展,加強農村水土保持工作,積極采取生物及工程相結合的措施,對各個流域進行科學有效的治理,杜絕水土流失及水體污染等問題的出現,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的可續持發展。
[1]張益民.揚州農村環境污染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2).
[2]鄒世娟.天津市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綜合整治對策[J].科學時代-2014 (5).
羅成,男(1994-05)。民族:漢族。籍貫:安徽省宣城市。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X52
A
1671-864X(2016)05-0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