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群(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越南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及教學策略
唐群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南 長沙410081)
由于受到母語的負遷移作用和其它各方面的影響,不同國別的學生在學習漢語時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越南學生在寫作中高頻率出現的語法錯誤,歸納出越南學生的常見語法偏誤,對其進行分類,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提出相應的初步教學策略。
越南學生;語法偏誤;教學策略
近年來,持續的“漢語熱”促進對外漢語事業蓬勃發展,但在當今的世界局勢下,更多學者的注意力聚焦在以英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身上,絕大部分教材編寫也是針對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然而影響學習效果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母語的負遷移作用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要想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此,研究不同國別的學習者在學習漢語時面臨的不同問題,對于找出學習者形成偏誤的原因,并據此制定教學策略有重大意義。本文將通過查詢HSK動態作文語料庫、瀏覽前人研究成果和咨詢本校的越南留學生這三個途徑,對越南學生在漢語寫作方面的常見語法偏誤進行分析歸納,并據此制定相應的初步教學策略。
漢語的語法偏誤包括兩個方面,分別為詞法偏誤和句法偏誤。詞法方面指的是詞語的使用,包括各種詞類的使用。句法方面包括各種短語、句子成分和句型的使用。偏誤產生的原因有很多,魯健驥先生按照偏誤的性質,將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語法偏誤分為四種類型:遺漏、誤加、誤代、錯序。下文筆者將從一部分越南留學生寫的錯誤句子入手,分析說明越南學生易犯的高頻率語法偏誤。
(一)遺漏。遺漏,也稱“缺失”或“缺省”,是指在詞語或句子中缺少了某些該用的成分而形成的偏誤。
1.主語的遺漏。
(1)對菜不太習慣,因為菜里有很多油。
除無主句、獨詞句和省略句外,一般的句子都要有主語。例(1)中缺少主語“我”。
2.賓語的遺漏。
(1)為了適應旅游愛好者(的需要),旅游業成立了一個公司,稱快樂家庭公司。
(2)然后來到(徐州),我開始學(漢語)。
例(1)中主語是缺少賓語,即所“適應”的對象。例(2)中“來到”缺少賓語“徐州”,動詞“學”缺少賓語“漢語”。
3.狀語的遺漏。
(1)一切都(很)陌生。
狀語是在謂詞性偏正短語中作修飾語的成分,描寫狀態、方式、時間、處所或程度等。例(2)中“陌生”前面缺少了表示程度的狀語“很”。
4.補語的遺漏。
(1)我可以寫(出)很多我愛我家人的原因。
(2)他從我面前走(過去),竟然沒認出我。
補語用在述語后面,用來補充說明述語的數量、趨向、結果和程度等。例(1)中遺漏了趨向補語“出”,丟失了原句中表示“寫”這一動作的結果義。例(2)中的趨向補語“過去”是對動作的方向意義作補充,如果缺失就會改變語義。
5.關聯詞語的遺漏。
(1)我的老師已經三十歲了,(可是)同學們覺得他只有二十歲。?
(2)我們一進大門,(就)看見有很多人在賣各種各樣的紀念品。
例(1)中兩個分句之間存在明顯的轉折關系,需要加上“可是”、“但是”類的關聯詞語。“一……就……”是表示承接關系的關聯詞,必須成對出現,表示兩件事緊接著發生,時間間隔較短,例(2)中遺漏關聯詞“就”。
6.量詞的遺漏。
(1)你手里不是拿著兩(件)毛衣嗎?
(2)我剛才吃了半(個)蘋果。
例(1)和例(2)中的“毛衣”和“蘋果”都是普通名詞,在與數詞連用時,必須用相應的量詞修飾。
(二)誤加。
誤加,也稱“多余”,是指在不應該使用某一詞語或某種句法成分時使用了該詞語或成分。
1.助詞的誤加。
(1)我希望〈了〉有一天可以去。
(2)我最大的困難是對中國菜不習慣〈的〉。
例(1)中的“希望”不是動作動詞,不具有完成義,不能加“了”。例(2)把謂語動詞“是”當成了“是……的”結構中的“是”來使用,所以應該去掉“的”。
2.副詞的誤加。
(1)這個孩子既可愛又〈很〉聰明。
(2)每餐吃魚露〈就〉是我們的飲食習慣。
3.動詞的誤加。
(1)姑娘們個個都打扮〈打〉得很漂亮。
(2)現在我〈學〉在湖南師范大學學習。
例(1)中學習者誤將“打扮”當作離合詞來使用,因此出現了“打扮打得”這樣的錯誤形式,因為漢語中的離合詞數量比較多,漢語初學者往往很難辨別哪些是離合詞,從而出現目的語過度泛化的情況。
4.連詞的誤加。
(1)可能是因為我吃了過期食品,〈因此〉現在感覺肚子有點疼。
(2)即使多學習幾年,〈所以〉我也要把漢語學好。
例(1)中“因為”和“因此”語義重復,用一個即可。例(2)中兩個分句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即使……就”的結構也是完整的,“所以”多余。
5.省略成分的誤加。
(1)妹妹說我給她買的裙子很漂亮,她很喜歡〈它〉。
(2)我的同屋有很多書,我也有很多〈書〉。
漢語中為了避免冗雜重復,使語言更加簡潔精煉,在不影響語義表達的情況下常??梢允∪ヒ恍┏煞?。上述兩個例子就是可以省略的成分沒有省略,產生了誤加偏誤。
(三)誤代。誤代,也稱“誤用”,是在該用某個詞或短語時,用了其它的詞或短語,從而造成的偏誤。這幾個詞或短語往往在意義、形式或用法上有所關聯,容易使學習者產生混淆。
1.動詞的誤代。
(1)她學(讀)大學,我學(讀)研究生。
(2)這是我第一次去(來)中國。
學習者對動詞掌握得不夠充分,會產生用錯的情況,例 中“學”這個動詞后可以接“學科”、“技能”等,但“大學”、“研究生”前應該用動詞“讀”或者“上”,學習者把學到的新知識點過度泛化,形成了偏誤。例?中作者正處于中國,應該用動詞“來”。
2.副詞的誤代。
(1)在越南我不(沒)學漢語。
(2)到第二天早上,他們就(才)回到自己的家。
例(1)中,學習者把“沒”和“不”這兩個否定副詞混用,造成了偏誤。例(2)中,學生想表達的是“他們”回家晚,應該用“才”,而“就”是表示回家早,意義正好相反。
3.連詞的誤代。
(1)它很容易做,但(而且)很好吃。
(2)從而(因此)每年春節人們家里都少不了粽子和糍粑。
例(1)中,“容易做”和“好吃”都是優點,應該用一個表示并列或者遞進的連詞,而“但”是表示轉折,和語義不符,所以產生了偏誤。
4.量詞的誤代。
(1)我去超市買了一張(把)椅子。
(2)我小時候看到過一個(條)蛇。
對于留學生來說,量詞是一個很龐雜的知識體系,學習者由于沒有掌握不同名詞所搭配的相應量詞而產生偏誤,尤其在學習了一部分量詞后,容易對目的語進行過度概括,推廣到其它不該用的地方,從而產生偏誤。
5.代詞的誤代。
(1)今天我們全班去人民公園玩,在這里(那里)我們拍了很多照片。
(2)聽說大叻的風景非常美,我希望明年可以去這里(那里)。
“這里”是指說話者一方所處的位置,“那里”指離說話者較遠的位置,學習者沒有掌握指示代詞“這里”和“那里”的區別,從而造成混用。
6.關聯詞語的誤代
(1)這是一個菜,一邊(既)容易做,一邊(又)好吃。
(2)老師上課都用漢語,所以一邊(既)提高聽力,一邊(又)提高口語水平。
學習者把“一邊……一邊……”和“既……又……”兩對關聯詞混淆,從而造成偏誤。
(四)錯序。錯序,又稱“錯位”,是指句中的詞語或句法成分位置不當而造成的偏誤。
1.補語錯序。
(1)然后學漢語完了。
(2)我想參觀長城一下,然后去故宮。
例(1)的偏誤為補語錯序,應該是“然后學完了漢語”,“完了”作為“學”這個動作的補語,應該跟在“學”后面。
2.狀語錯序。
(1)每天開始上班八點。
(2)他一定學習在北京。
例(1)的偏誤為狀語偏誤,表示時間的“八點”應該放在“上班”前面。例(2)的偏誤為狀語錯序,應該為“他一定在北京學習”。
3.定語錯序。
(1)他是一個男人有毅力。
例(1)中,“有毅力”是“男人”的定語,應該放在“男人”前,正確語序為“他是一個有毅力的男人”。
4.時間詞錯序。
(1)今天是19日11月二零一五年。
越語中時間詞的順序和漢語相反,越南語中的順序是由小至大,漢語中的順序是由大至小。正確的語序應該是“今天是二零一五年十一月十九日”。
(一)母語的負遷移作用。學習者在不熟悉目的語規則時,往往會依賴母語中的相關知識,把母語中的知識和規則運用于目的語中,因而同一母語背景的學習者在學習漢語時往往會出現同類性質的偏誤。同樣,母語負遷移也是影響越南學生學習漢語語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留學生剛剛開始學習漢語的時候,他們的語言知識與學習經驗只能從其母語中獲得。這種現象在零起點或初級漢語水平學生中更為明顯,因為當他們面對一個新的知識點時,還沒有相關的目的語知識作為鋪墊,只能用母語的思維進行解讀和描述,從而容易產生偏誤。例如在前文的例句中提到的,“同學”和“樹”都是普通名詞,在漢語中,這些詞必須用量詞修飾,而這些量詞經常被學習者遺漏,主要是由于在越南語中,這些名詞前都可以直接接數詞,不需要用量詞,學習者正是受母語語言規則的影響而產生遺漏偏誤。此外,定語、狀語的錯序最能反映母語的負遷移作用。在現代漢語中,語序是非常重要的,語序不正確就會產生語病或歧義,影響語義傳達。很多越南留學生在學習漢語定語和狀語語序的過程中很容易直接套用母語的語序,從而產生語序顛倒或混亂的現象。例如在漢語中,當動詞既帶賓語,又帶動量補語時,動量補語一般放在賓語前,而在越南語中,動量補語一般放在賓語后面,有些學生直接套用了母語的語序,從而形成偏誤。
(二)目的語知識的過度泛化。學習者把所學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語知識,用類推的方法錯誤地套用到其它的語言場景中,結果造成了偏誤,這就是目的語泛化,也稱為過度概括或過度泛化。這類偏誤一般在母語中找不到根源,是學習者在內化目的語規則的過程中由于對所學知識產生理解偏差所產生的偏誤。例如學生新學了“個”這個量詞,看到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就過度泛化,在不該用“個”這個量詞的時候也用了,例如“?!庇昧吭~“頭”,“蛇”用量詞“條”,“米”用量詞“?!?,但學習者(尤其是初學者),很容易在學到一個新的知識點后就過度廣泛使用,從而造成偏誤。
(三)學習環境的影響。學習環境對一個人的語言學習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外國人在中國學習漢語,是處在目的語的環境之中,這樣的環境可以為他們提供良好的交際氛圍,但是據筆者調查,很多學校的留學生公寓中居住的都是外國人,他們很難認識中國朋友,平時能夠用漢語交流的機會并不多,所以當他們在課堂上學到新知識后,可以運用的地方并不多,所以學習效果不是很好,而且很多當地的中國人受到方言的影響,普通話并不標準,例如很多人方言區的人n、l不分,平翹舌音不分,為留學生的漢語語音學習造成了一些干擾,而一些方言詞匯和語法則可能會對他們的語法學習造成干擾。
(一)教師教學要得法,盡量做到因材施教,了解不同國家的學生在學習漢語方面的重難點。多和學生交流,了解哪些地方是他們欠缺的,哪些是已經掌握的,從而在教學中可以目的明確,詳略得當。同時要提醒學生注意漢語方言和普通話的區別,特別是如果留學生生活在方言區,方言對他們學習普通話往往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的,不只是發音,方言中的一些詞匯和語法也是和普通話有區別的,要讓留學生學到規范的普通話,避免方言對其干擾。
(二)教材編寫要盡量有針對性,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很多是針對歐美學生的,對于很多英語不夠好或不會英語的越南人來說是不適合的,編寫越南語和漢語雙語版的教材,可以讓學習者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同時,教材應突出重點,設計練習題目時應充分考慮越南留學生的特點,對于學習者易產生偏誤的知識點加強練習。
(三)學校方面應該加強教學設施,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組織一些聯誼活動,為留學生和中國學生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同時可以舉辦一些漢語方面的比賽,調動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使留學生有一個把目的與知識內化的過程,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三版)下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魯健驥.外國人學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1).
[3]鮑厚星,羅昕如.現代漢語[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唐燕飛.越南學生習得漢語狀語的偏誤分析[D].廣西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5]盧福波.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研究[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
[6]高潔.初級水平越南留學生漢語習得語法偏誤的案例分析[J].語言教學研究.2009,12.
H195.3
A
1671-864X(2016)05-0171-02
唐群(1992-),女,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對外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