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婷
(河池學院學生工作部,廣西 宜州 546300)
以“三個導向”助推歷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以民族地區本科高校為例
陳玉婷
(河池學院學生工作部,廣西 宜州546300)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歷史學作為傳統專業,面臨轉型壓力,地方高校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要以需求、目標、問題三方面為導向,立足地方、服務地方,面向基層,努力建設具有時代特征和專業特色的應用型歷史學專業。
歷史學專業;三個導向;轉型發展
高校作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際能力的人才。但是當前部分地方性高校面臨轉型發展,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需要進行改革,特別是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方面需要創新。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分析新情況,研究新問題,積極促進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變發展,教育部針對地方高校發展的困境,制訂了推進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戰略規劃,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高等教育服務區域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平。歷史學專業作為一門傳統文科專業面臨嚴峻挑戰,其專業在社會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以及解決傳統與創新問題轉化三個方面,需要進行整體性思考。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上大致可劃分為兩個問題:“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么樣培養”。目前民族地區本科院校歷史學專業人才模式在歷史與現實方面出現矛盾,且阻礙了轉型發展。
1.人才培養目標模糊,定位不清晰。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是歷史研究主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供的一般規律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思維認識方式和手段,在與歷史客體發生互動作用個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客體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規律和特點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歷史知識”,結合歷史學家對歷史學的定義,傳統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學術型和專業型人才,這一目標設置導致歷史學教學模式以“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主,注重理論教學。“灌輸式”教學對歷史進行抽象化教學,學生學習過程中缺乏對歷史的直觀感受,學生接受抽象化的歷史教學,對歷史認識不夠深刻,難以深入了解歷史發展規律,更無法在現實社會中運用歷史學知識。人才培養結構和培養模式與當地經濟社會、創新實踐脫節,這直接導致歷史學專業的招生難、就業難、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等情況發生。
2.教學實踐環節單一。教學實踐是學生學以致用重要環節,也是學生把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相互貫穿聯系的重要舉措。近些年,我校民族地區本科院校雖然注重對歷史專業的教學實踐,但是也暴露了其弊端——教學實踐單一性。相對于其他文科專業,如新聞傳媒、漢語言文學等,歷史學專業教學實踐表現為“一邊倒”,單一的以教學實習為主,這也是唯一的教學實習形式。歷史學專業實踐教學,是一種從課堂到課堂的教學實踐,專業學生從受眾者成為授眾者,通過教學實踐活動,提高了專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課堂組織能力,這種角色的轉變臨時性強,持續時間短,理論性強,可操作性單一。對于專業學生而言,在短暫的實習期間,在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不能做到較好的融會貫通。
3.課程設置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脫節。高校歷史教學注重理論
知識傳授,對學生進行通史、史學史、史學概論和史學理論、歷史文選、中學歷史教學法等必修課為主,部分專業選修課為輔的課程設置。專業課程依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設置,這些課程針對中學歷史教師進行,表現出專業口徑窄的弊端。近年歷史專業就業難,主要原因在于我國歷史學術人才及歷史教育者幾乎達到飽和狀態,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不能再局限于學術、師范領域,需要另辟蹊徑。歷史學的社會功能“一是,深刻地把握歷史,探尋歷史發展的規律,為確定社會發展的方向提供可靠依據。二是,史學由資治、借鑒、垂訓、治亂興衰的功能。”[2],在現實社會中,歷史學是為了對人類社會發展作用和積極影響,隨時代變化和發展,其表現形式和內容是發展變化和多種多樣的。民族地區本科院校歷史學專業脫離了歷史學的現實功能,導致學生與經濟社會發展嚴重脫節。
目前高校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在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這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實質性意義。《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各地各高校要從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大局出發,切實增強對轉型發展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擺在當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動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民族地區本科院校承擔著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重要任務,必須加大力度進行改革,“三個導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針對民族地區本科院校改革的具體措施。
1.堅持需求導向、服務地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到“增強社會服務能力。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優化結構辦出特色。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歷史學的現實功能是總結歷史發展規律,指導現實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地區本科院校立足地方,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應當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需求為導向,合理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扭轉歷史學專業“學術型”、“師范類”傳統觀念,拓寬歷史學專業就業口徑。以河池學院為例,是廣西桂西北地區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河池是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區,民族旅游是本地區重要經濟發展之一。河池學院歷史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當以河池人才需求為導向,設置多層次、多類別的課程體系,把歷史學與地方史、民族學、旅游學、博物館學等專業緊密結合,為河池旅游業、民族博物館、紅色革命紀念館等企業、單位培養人才。
2.堅持目標為導向,協同推進。《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指出“轉型的責任在地方。充分發揮省級政府統籌權,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整體布局結構,制定轉型發展的實施方案,加強區域內產業、教育、科技資源的統籌和部門之間的協調,積極穩妥推進轉型發展工作。”在實際轉型過程中,需要建立行業企業合作發展平臺,通過把學校與地方、行業、企業之間進行合作辦學、合作治理,實現校企合作。歷史學專業方面,除了要加強與中學建立合作聯系之外,針對人才培養目標,拓寬畢業生就業口徑,需要加強與當地旅游業、民族局相關部門、博物館、紀念館等單位之間的聯系,與之實行共同組建教育體系,支持相關行業、企業參與專業建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等。積極爭取地方、行業、企業從經費、項目和資源等在歷史專業的聚集,合作推動歷史學專業轉型發展。
3.堅持問題為導向,創新發展。積極融入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為主體的區域、行業技術創新體系,以解決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為導向,廣泛開展應用性創新活動,努力成為區域和行業的技術創新基地。通過建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協同創新方式,加強專業技術技能積累。地方本科高校在轉型發展中建立以提高實踐能力為引領的人才培養流程,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專業與產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關聯。在產教融合的前提下,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為基礎,培養行業、企業所需要的人才。需要在歷史學專業教學過程中進行創新,特別是在教學實踐環節,加強實驗、實訓、實踐環節,建立實訓實習質量保障機制。通過創新教育教學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為當地行業、企業培養對口人才;為學生提供更多就業選擇和機會,從而提高歷史學專業的現實活力。
歷史學專業轉型發展是地方高校教育結構調整的關鍵一步,是一項重要改革舉措,能夠引發深刻的觀念變革和理念創新,具有復雜性、長期性;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看,又具有緊迫性和艱巨性,以“三個導向”思路助推歷史學專業進行轉型發展,全體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增強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能力。
總之,民族地區高校歷史學專業向應用型專業改革,既要扎實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又要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歷史學人才,擴大歷史學專業發展空間。
[1]賈東海、郭卿友.史學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2年.
[2]趙金輝. 新建普通本科高校歷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13年9月.
[3]楊吉興、宋克慧、張儉、姜又春、賀達江.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探索[J]. 懷化學院學報,2 0 1 2年1 2月.
[4]劉春香. 基于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歷史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年第16期.
[5]沈一民. 歷史學“知識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繼續教育研究,2014年第7期.
[6]閆豫. 民族院校普通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7]鄭婭. 民族院校專業改革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8]劉敏、程麗云. 地方高校歷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涵與對策[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7期.
G642
A
1671-864X(2016)05-0126-02
陳玉婷(1987-),女,廣西桂林人,考古及博物館學碩士,研究方向:民俗考古、區域考古。
河池學院2 0 1 6年教育教學改革立項課題(2016EB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