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欣華(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當前我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文獻研究綜述
汪欣華
(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550000)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我國農村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對國內外關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文獻嘗試著梳理。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問題思考;對策研究
隨著近年來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關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方面的文章有不少,本文嘗試著梳理各位學者的意見。
對于產權,學術界一直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西方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對產權做了不同的解釋。德姆塞茨(1989)從產權的功能來定義產權,認為“產權是一種社會工具。它之所以有意義,就在與它使人們在與別人的交換中形成了合理的預期?!保?]諾斯(1991)則從行為性的角度來研究產權,他認為“產權本質上是一種排他性權力?!保?]既強調了產權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產權主體排斥他人的關系,又強調了產權的功能化行為——排他性行為。英國學者巴澤爾(1997)從法律角度理解產權,認為它是“人們對不同財產的各種產權包括財產的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3]。巴澤爾認為產權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制度規則,是人們用來確認資產權利的一種方式。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1987)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4]即一方面產權是在國家強制實施下,保障人們對資產擁有權威的制度形式;另一方面,產權是通過市場競爭形成的人們對資產能夠擁有權威的社會強制機制。由此來定義產權,可以將產權理解為由政府強制和市場強制所形成的兩方面相互統一的權利。菲呂博騰和佩杰維奇(1994)對產權的定義更具有借鑒意義,他們指出產權的本質是人與人的關系,并把產權視為一種經濟性質的權力,是人們在使用資產過程中發生的經濟、社會性質的關系[5]??偟膩碚f,產權就是人們對自己財產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力,而產權制度就是關于財產權利劃分的規則和人們行使財產權利的行為準則。
農村產權制度是調節農村各種各樣財產關系的制度總稱,由于土地是農村最重要的資源,集體經濟是最突出的經濟特色,因此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和集體產權制度是農村產權制度的核心,主要包括農村土地管理和經營制度、集體資產收益分配制度等,主要產權包括所有權、承包權、經營使用權、收益權、分配權等多項權利。
近年來,諸多學者對我國的農村產權制度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一是農村產權制度的界定。李勝蘭(2004)從兩個方面對農村產權制度進行了劃分,一是農業生產,其產權制度的核心主要是土地。二是非農業生產,其產權制度的核心是鄉鎮企業。李勝蘭認為,農地產權是農村產權制度演化的主線,正是由于農地產權發生了變化,才引發了從農業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再到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演變,在這過程中出現了社隊企業,并逐漸演變成為鄉鎮企業。由此看以看出,農村產權制度的核心是農地產權制度[6]。溫鐵軍(2005)從資源環境對產權制度的制約,以及國家制度的變遷對產權制度的影響這兩個角度進行研究,從國民經濟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看待中國的三農問題,并將農村產權制度劃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農地產權制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以及鄉鎮企業產權制度[7]。
二是進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劉華富(2008)認為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有利于保護耕地,有利于實現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的無縫對接,進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8]。厲以寧(2008)認為:“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勢在必行,尤其是宅基地管理制度。”[9]厲以寧指出農村金融服務嚴重滯后使得農村經濟發展進入瓶頸期,而農村金融服務發展緩慢又是因為受到了現行的農村產權制度的制約。
三是關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相關政策建議。佚名(2013)提出當前我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點依然是農村土地所有權的問題,中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功的關鍵,是要實現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和農民家庭經營承包權的分離,從而降低集體所有權實施的成本,并通過建立新型的經營體系來實現中國的農業現代化[10]。科斯和王寧(2013)指出,建立新型經營體系的基礎是農民流轉承包經營權,但是要尊重農民的意愿,不能強迫農民流轉土地。政府要提供社會化服務和培育市場,充分發揮要素組織功能。同時,要建立立體式復合型的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逐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11]。譚淵(2013)在西方的產權理論、交易費用理論、制度變遷理論的基礎上,回顧了我國農村產權制度的演變歷程,提出要想進一步推進我國農村產權制度的發展,就要建立完善的土地使用流轉制度、集體土地產權登記制度,以及完善與產權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12]。劉可(2014)認為目前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仍存在許多問題,例如產權交易規則制定滯后、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不規范等,所以必須要盡快修訂法律、完善政策、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制度創新、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等。
上述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為我國農村的產權制度改革提供了詳實的理論參考。
[1]德姆塞.產權論[J].經濟學譯叢,1989(7).
[2]道格拉斯 C.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1:2l.
[3]Y.巴澤爾.產權的經濟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阿爾欽.產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5]E.菲呂博騰、S.佩杰威齊.產權與經濟理論:一個近期文獻的綜述[M].上海:三聯書店,1994:204.
[6]李勝蘭.我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村城鎮化發展[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2、38、44、53、54、55.
[7]溫鐵軍.三農問題與世紀反思[M].北京:三聯書店,2005:95、37、37、43、345
[8]劉華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條件、內容及功效分析[J].天府新論,2008,(12):45-50.
[9]厲以寧.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勢在必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9-6.
[10]佚名.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13-12-25.
[11]羅納德·哈里·科斯,王寧.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M].徐堯,李哲民,譯.上海:中信出版社,2013:189.
[12]譚淵.都江堰市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3.
D922.3
A
1671-864X(2016)05-0057-01
汪欣華(1986-),男,漢族,貴州省貴陽市人,助教,碩士研究生,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